APP下载

行为转变理论护理模式干预改善下肢骨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应用探究

2021-01-12王群晓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22期
关键词:出院下肢发生率

王群晓

(西峡县人民医院,河南 西峡 474500)

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症状,更易发生下肢骨折,具有较高的致残风险,需及时采取手术复位及固定治疗。但是,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围术期中的风险较高,并发症较多,需要有效的治疗与密切的护理配合[1]。行为转变理论护理模式是一种运动引导和护理干预促进患者行为自愿改变的护理模式,该模式可有效促进患者自护行为改善[2];为进一步探明其应用下肢骨折老年,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下肢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60例老年患者,对比分析了行为转变理论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下肢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行X线、CT等检查确诊为下肢骨折。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0-72岁,平均(66.11±6.03)岁,胫骨骨折14例,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骨折4例,其他2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0-82岁,平均(66.37±5.96)岁,胫骨骨折14例,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骨折4例,其他3例。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年龄≥60岁;单一部位骨折;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陈旧性下肢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肺栓塞及血栓病史;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及感染者;无法耐受手术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凝血功能异常者;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者等。

2 方法:对照组根据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患肢护理、术后康复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行为转变理论护理模式,如下:(1)术前意向确定与引导。术前,全面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文化水平和认知情况,评估患者行为能力等。同时,对患者进行下肢骨折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训练针对性健康宣教,指导患者了解手术过程、预期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情况。同时,根据患者的认知能力等,选择合适的宣传视频及宣传手册,指导患者进行观看与阅读,逐渐树立正确的行为理念,主动开始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治疗工作。(2)术后准备阶段。术后6小时,可开始行为引导,与患者沟通后,制定护理干预对策,并设定术后早期、康复期等各阶段的目标,引导患者开始向目标努力。指导患者主动活动健侧肢体,同时协助患者进行早期被动活动,逐渐学习相关康复知识;学习下肢骨折术后正确的休息体位,日常肢体摆放要求等;为患者制定食谱,调节患者营养状态,促进其骨折位置尽快愈合。(3)术后行动阶段。患者进行了前期准备后,开始讲理论知识和自我信念转化为行动,而患者应开始系统上的康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不断给予患者鼓励和指导,并为患者选择合理的锻炼方法和频率,充分激发患者的自我效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康复训练,促进患肢活动和功能恢复。但是,需注意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基础疾病,应为患者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保证患者下肢的活动频率和效果,促进患者静脉回流,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如冠心病患者需要适当的调整患者的康复训练运动量,保证患者的心率在60-90次/min,血氧饱和度为97%左右,确保康复训练的安全性。

3 观察指标:术后,密切监测2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同时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简明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F-36)[3]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情况,该量表评分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2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分别进行生活质量评估。

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入院时与对照组SF-36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F-36)比较

5.2 2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观察组出现下肢肿胀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对照组出现下肢肿胀2例,骨折畸形愈合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延迟愈合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7/3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其骨折部位较为复杂,发生率较高,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长,需有效的护理支持,才能保证术后恢复效果,降低致残风险[4]。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病情更为复杂,患者身体机能下降,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围术期风险极高,且预后较青年群体下降,需采用更为有效的护理模式,促进患者预后改善,进而提升生活质量[5]。

近年来,临床护理模式逐渐完善和优化,充分体现了注重治疗行为规范、专科间协同性、治疗结果与时间性等现代医疗理念,临床应用可行性较强。现代新型护理模式不断推陈出新,行为转变理论护理模式等科学化护理模式应运而生,其在外科临床护理中应用较多,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6]。行为转变理论是指通过干预引导意志,进而主动改变行为的理论系统,近年来其应用于护理模式中,对于患者遵医行为、治疗依从性、自护行为的改善效果良好[7-8]。下肢骨折老年患者围术期护理相关文献报道显示,行为转变理论应用于围术期护理中,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具有良好的实施价值[9-10]。本次研究也发现,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72.36±11.35)分、(81.03±7.35)分、(89.26±10.3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2.38±9.19)分、(72.57±10.32)分、(80.03±9.67)分,可知行为转变理论护理模式促进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升,患者术后可尽快恢复至较好的生活质量水平,有效解决了患者术后长期生活质量不佳等问题。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行为转变理论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下肢肿胀、骨折畸形愈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切口延迟愈合等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促进老年患者术后顺利康复,其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行为转变理论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降低下肢骨折老年患者并发症风险,并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出院下肢发生率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第五回 痊愈出院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