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美”的策略营造“美”的课堂

2021-01-11王文斌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审美情感

王文斌

【摘 要】目前,一些教师在习作教学课堂上缺乏审美追求,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缺少关注,以至于习作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了无生气。要使学生燃起习作的热情,写出富有美感的习作,就必须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习作活动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教师可以从开拓活动资源、开播音乐作品、发掘语言美点、开发习作工具、开通交流渠道等策略入手,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和增长知识,提高审美能力与表达方法。

【关键词】审美感知 审美情感 审美理解 审美创造

习作過程,是学生生命勃发、情感四溢的过程。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如果教师缺少审美化追求,就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停滞。因而,审美视域下的习作教学,强调教师给予学生以审美因子的播撒与灌溉,让学生在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发展思维,陶冶性情,掌握方法,明白事理。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三”要求学生回忆往事,选择一种最深的情感,将典型事例写具体,把情感变化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并和同学交流真情实感的表达情况。这样的习作教学内容,更需要一种“动之以情”的美感熏陶式教学,为此,按照“美的规律”,教师可以实施“美的策略”。

一、开拓活动资源,触发美好情感

学生是否愿意在习作中吐露真情,焕发生命力,取决于教师能否留意学生的心理需求,发现他们乐于表达的生活素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盘活学生的生活素材,是本次习作的首要任务。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分别设置了填写时间轴、选取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与同学分享、制作成长纪念册、阅读感恩老师的文章、给老师或同学写感恩信、毕业赠言等活动内容。王荣生教授曾提出:“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结合“习作三”的要求,可将第六单元中的活动内容与“习作三”中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重构:一是在教学时间上进行调整,将毕业留念活动提前,如本学期初的“毕业赠言”撰写、“成长纪念册”的制作活动;二是在教学内容上整合,将第六单元中“给老师或同学写感恩信”的活动前置到“习作三”中。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在习作前精心组织毕业留念体验活动,就能让学生在“撰写毕业赠言、编写‘成长纪念册’”等情境的感染下进行审美感知,就可以通过回顾成长事件等情感体验去诱发学生感激、难忘等美好的情感。

二、借助音乐作品,渲染美好情感

音乐能有力地激荡人的心灵和情感,调动人的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习作课上,如果教师紧密联系习作教学的目标,打开引人入胜、美妙自然的音乐作品,就能迅速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唤起他们曾经有过的感受、已经积累的审美经验,促使他们“情动而辞发”。

“习作三”的训练要求是“让真情自然流露”,如何让学生的真情形成一条主题鲜明、顺畅自如,甚至上下翻滚的激流?如何让学生的情感如火山般瞬间爆发出来?将单元练习六中的“写感恩信”活动与“习作三”整合,教师在习作课伊始可以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深情婉转的旋律,自然真挚的词句,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再加上“毕业赠言”“成长纪念册”的前期铺垫,学生在聆听与哼唱中,自然而然地会勾连往事中教师帮助学生、同学间互助的一幕幕温馨场景,内心会翻腾起情感的惊涛骇浪。在音符的拨动下,学生的审美感知愈加丰富,审美想象愈加具象,审美情感愈加强烈。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是最易于激发情感的。情感一旦被激活,学生的学习便如劲风鼓帆,事半功倍。这就是情感通过音乐对智力的反作用过程。诚如何小兵教授所言:音乐的刺激,能使学生的审美情感萌生,习作思维开启,一如那“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三、发掘语言美点,感悟美好情感

在习作教学中进行审美活动,不能简单认为只要让学生欣赏习作例文中的好词佳句,教师还要关注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深入发掘单元课文、习作例文中的内在美点,揭示作者通过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感受到美和获得美的方法。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这两条要求分别指向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怎样让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形成一条完整的“目标链”,又该怎样将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到的“情感表达之法”迁移到习作教学中呢?这就需要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这“两盘棋”都下好。在阅读教学阶段,学生学习课文重在感悟“情感表达之法”,教师应予以及时提炼;而在习作教学过程,教师既可以让学生温习本单元课文中运用设问和描写写好真情的方法,又可以在学习中感知例文中抓住事例和线索写好真情的方法,随后引领学生从“学法”走向“用法”。

利用课文、习作例文中五彩斑斓的情感信息,指导学生在“情”的旋涡之中领会文章的意境,感悟作者的表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身临其境,沿波讨源,形成深刻、全面的审美理解,才会在习作中饱含真情地进行审美创造。

四、开发习作工具,丰富美好情感

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等在习作活动中承担着信息的加工、处理作用。而学生拥有的良好习作心理、习作环境、习作工具等一些非智力因素,在习作活动中具有调节、推进的效能。所以,选择适当的习作工具,就可以让学生在审美情感的作用下优化习作内容。

“习作三”提出:“如果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也写清楚。”怎样让学生的情感波澜在表达中清晰地留下痕迹?美国儿童读写研究者珍妮佛·赛拉瓦洛在《美国学生写作技能训练》里提出:教师要让学生选择最合适的笔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写作。色彩心理学认为:红色代表兴奋,黄色代表乐观,橙色代表快乐,蓝色代表宁静,绿色代表舒畅,紫色代表忧郁,黑色代表悲伤。教师在指导学生绘制“情感变化图”时,不妨让学生用相应的色彩笔标注自己对应的情感。高年级学生有了相对稳定的审美偏爱和审美评价标准,在“彩色笔”的辅助下就能“炫”出情感的彩色来。

教师还可以在本次习作中选用印有“感恩、爱心”等图文并茂的书信纸,让学生在应景类的纸质工具辅助下,更好地抒发审美情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借助一些习作工具就能促进学生恰到好处地展示自己丰富的情感轨迹。

五、开通交流渠道,传递美好情感

没有情感的交流,学生的习作就难以呈现出绚丽的生命色彩。“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比较稳定的审美偏爱和审美评价标准。”倘若生生、师生之间以习作为中介,围绕习作目标产生多向、共时的情感交流,进行信息的交换与互补,习作教学就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审美共振。

“习作三”要求指出:“写完后,和同桌交换读,互相说说哪些地方较好地表达了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结合“真情评价表”中的“运用设问和描写写好真情、抓住事例和线索写好真情”四个评价指标,评议同桌习作中的“真情表达法”,也要通过集体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进一步感悟习作中值得提升、完善的“真情表达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和谐、融洽的情感交流氛围中,在互助、共享的交流渠道下,细致地发掘习作中蕴含的“真善美”,深入地体验作者的情感跃动,才能在“共鸣与争鸣”期间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享受,习得精致的“真情表达法”。

此外,让学生把修改完善的感恩信寄送给对方,这样的感恩方式,又开通了学生情感交流的第三条通道。学生在习作评议和习作传递的情感体验中,整个身心全方位地得到了审美境界的浸染和涵养。

学生是一个活泼的审美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期望、需要和美学追求。“审美化教学”,教师要倾注真情,以敏锐的审美力、强大的课程力,营造教学愉悦的审美情境,发掘多姿多彩的习作材料,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感知,驱动学生的审美理解、审美想象,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玉勤.小学习作教学的突围与实践[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珍妮佛·赛拉瓦洛.美国学生写作技能训练[M].冯羽,蔡芸菲,译.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4]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审美情感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培养策略探讨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浅谈色彩中的色调
论群雕《拉奥孔》的审美意涵
高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让多媒体扮靓小学语文课堂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探讨
用比喻构筑的审美世界
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