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引领深层阅读的思考

2021-01-11陈锦红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问题

【摘要】本文论述利用问题引领学生开展阅读的方法:在文本细微处、文本重难点处、矛盾冲突处、感知人物形象处巧设问题,以使学生的阅读逐步走向深入。

【关键词】统编语文 问题 深层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7-0100-02

课堂提问作为推进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在师生交流、对话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课堂问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效度与深度。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提问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在文本细微处巧设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文本的细微之处很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学生由于缺乏挖掘细节和深入阅读的意识,对于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思想、情感、思维等也缺乏深刻的感知,从而导致对文本的理解大都游离于表层。因此,教师要围绕着那些细微的、容易被忽略但有挖掘价值的内容,通过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发现课文用词的内涵,促进阅读质量的提升。

如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在这句话中有一个“浸”字,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很容易忽略。这时,教师可以结合“浸”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泡,使渗透;逐渐),让学生发现和思考文中的“浸”字是什么意思,它蕴含着怎样的内涵。如教师可以围绕“浸”字提出问题:“浸”字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桂花开只有一个季节,也就是说只能在某个季节中可以闻到桂花的香气,可是作者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从摇桂花、晒桂花、收桂花、做桂花茶、桂花糕等活动中可以感受到村子里一年四季都飘扬着桂花的味道,就像是整个村子都被桂花的香气包围了。教师通过“浸”字引领学生细细阅读课文,品味和感受词语的巧妙运用,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村子里一年四季都有桂花的香气,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进而理解和把握文本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二、在文本重难点处巧设问题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独自难以解决的问题大都是文本的重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教师可以设置前置性问题,带领学生梳理学习内容,从中筛选共性问题,然后以学生的共性问题为教学突破口,引领学生层层深入,逐步突破,最终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

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课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通过预习大概知道课文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以及作者是如何对蟋蟀的住宅进行观察的,而且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可是对“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这个问题却不理解。在了解学生学情后,笔者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学生的学习难点提出如下问题:(1)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向阳、隐蔽)(2)蟋蟀建造住宅的主要工具是什么?(前足、钳子、后足)(3)蟋蟀建造住宅经历的时间?(4)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可以算作一个伟大的工程?以问题引领学生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蟋蟀建造住宅之所以能够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因为它的建造工具很柔弱,是靠蟋蟀一点点挖掘出来并且经过不断修整建造出来的。这个建造的过程是从十月份秋天初寒的时候开始,经过很长时间挖掘出来的,就连作者一连看了两个多小时也不见蟋蟀停歇,即使在冬天还可以从洞口看到蟋蟀不断地抛出泥土。明白这一点以后,学生自然也就明白了正是因为作者长时间连续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么生动具体。

三、在矛盾冲突处巧设问题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有悖常理、不合逻辑的内容。教学这些内容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不合乎常理之处,引领学生细细揣摩、品味和感受,探寻作者表达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引领学生就文本矛盾之处进行探寻的过程,其实也是提升学生语感和思维能力的过程,有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中有这样的描写: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地方是文本的矛盾点,是学生感悟桑娜形象的关键之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该矛盾处入手,先让学生独立学习,再找出桑娜把孩子抱回去以后的一系列动作心理描写并进行品读。针对桑娜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一矛盾所在,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桑娜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有没有想过把孩子抱回家之后,多了两个人,他们的生活会更加困难?(生:没有)她有没有想过把别人的孩子抱回家以后会委屈自己的孩子?(生:没有)她有没有想过把别人的孩子抱回家之后丈夫和自己的生活会更加辛苦?(生:也没有)她什么都没有想过,但是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生:桑娜在抱回孩子的时候完全是一种本能,她什么都没有考虑,就是觉得必须这样做,应该这样做。)讀到这儿你感受到了桑娜怎样的品质?(生:善良、乐于助人)可见,从文本矛盾处入手巧设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桑娜内心,感受到桑娜是一位善良、乐于助人的人,而且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质。

四、在感知人物形象处巧设问题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经典文学作品,其中的人物形象堪称经典,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阿Q,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等等。教材中对经典形象的刻画语段是教师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的最佳范例。虽然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特定时期特定心理的反映,但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体现了作者创造这些人物形象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就一些细碎的、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内容进行提炼、整合,设计成为层次化的问题,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人物形象。

在教学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刷子李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笔者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第一层次,整体感知,获得对文本人物的初始印象。对此,笔者提出问题:“默读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中的刷子李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围绕“奇人一个”这一答案,初步体会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刷子李的“奇”的。(着装奇、规矩奇、技艺奇)第二层次,重点探究刷子李的“技艺奇”。以问题“从刷子李的刷墙动作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刷子李刷墙的效果如何,你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出来吗?”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刷子李技艺奇的词句进行品味和交流。经过认真阅读,学生普遍能找到相关的词语:动作娴熟优美,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独一无二……很快,刷子李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第三层次:领悟独特表达。笔者通过设计“面对刷子李的技艺,曹小三又是如何反应的呢?读了关于描写曹小三的有关句子,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从曹小三的半信半疑到确信无疑中感受到了刷子李的名不虚传。在学生感受到这一点之后,笔者进一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刷子李技艺的高超,可是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来描写曹小三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描写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呢?”促使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这样的描写就是侧面描写,并通过思考感受到这样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特点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只有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共同作用下,刷子李的形象才会越来越鲜活、越来越丰满。这就是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通过如上三个层级的问题,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感受越来越深刻,最终思维被激活,视野得以拓宽。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的内容特点,设计能促进学生深刻解读文本的问题,以有效引发学生思考,使阅读走向深处。

【参考文献】

[1]倪淑贞.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5).

[2]刘玲玲.小学语文问题引导法的实践探究[J].天津教育,2020(11).

[3]朱義来.小学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策略[J].江西教育,2020(6).

【作者简介】陈锦红(1980— ),女,广西陆川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玉州区南江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问题
保障性住房选址问题分析及选址建议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避开“问题”银行股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浅谈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探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