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医药院校“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1-01-11张勇
张勇
摘要:高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我党胜利召开的十九大会议上曾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伟大目标,其强调“要合理融合体育和医学发展目标,指明‘积极培养体医结合、面向医学、服务健康的复合型人才模式才符合中医药院校教改发展方向。’”所以,国内的中医药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证研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相关内容,做好“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才能提高院校的教学水准。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
引言:中医药院校做好“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等。为了改善中医药院校培养“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效果,相关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理论优势、文化基础,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做好“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相关问题的处理,才能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一)“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体医结合”的理念最早是由美国的健康专家提出,即体育锻炼与解剖学、运动医学、营养学、康复学等学科相结合,用科学的健身方法指导大众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减少和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的发生。而中医药院校在运用“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教学时,主要表现为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纳入常见运动损伤处理等有关的专业知识,以此有效结合体育学与医学教学内容,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中医药院校由“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文化基础、理论优势
所谓体医结合教学,即“根据医学院校特征、状况,朝向体育、服务于体育和医学,这是高校体育教育和其它院校的主要区别。”而运动处方概念可归纳为“康复医师及体疗师结合医学检查资料,根据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或患者的体力、心血管功能等状况,采取运动处方对其运动类型、时限、强度、频率加以规定。”所以,中医药院校要为学生培养开具医疗处方及运动处方的复合型能力。
《黄帝内经》在“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自此“治未病”理念公诸于世。又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收,病安从来。”[1]
受传统文化影响,在群众健康维护方面,国家十分重视中医药的作用,相继推动、实施了“治未病”健康工作,明确制定了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进一步健全了“治未病”体系。伴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制定、实施,全民健身及健康融合计划正式启动,而体医结合恰恰能为全民健身及健康融合提供助力。
(三)中医药院校“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需重视研究工作,积极组织推进
中医药院校基于“体医结合”理念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为高校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医药院校在发展中,要做好医学与体育学科优势的发挥,打造具备学院特色的以医为主、体医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深度探究医学与体育彼此结合及渗透的路径;研究基于以医为本条件下,让体育给医学、给健康提供服务的方法。因此,在实践中,中医药院校可组织由校领导、医学专家、体育专家构成的教改课题组,进行专题探究,并设计、落实教改方案,由此推动体医有效结合。
2、从体医结合的“结合点”入手
要想实现体医结合、医体渗透,就必须确定结合点,并立足结合点开展工作。研究发现,体医结合的主要产物包括运动医学、医学营养、运动处方等,这些恰巧可以充当体医结合教改工作开展的突破口。如通过医学专业课、体育课,要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运动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深度了解体育锻炼原理及常见方法,懂得体医结合、医体渗透相关理论及方法;还要组织体育课及课外活动,设计保健体育、健身运动处方等学习项目;更要立足现代医学知识的观点及方法,指导、监督学生的体育运动,帮助学生将保健体育、体质测试、运动处方相关的知识及方法手段彻底掌握,使其能够为自身、为他人锻炼提供科学指导。[2]
(四)中医药院校在“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要处理的关键问题
1、积极培养优质师资队伍
中医药院校师资队伍质量直接影响“体医结合”效果,所以,院校方面应鼓励体育教师学习专业中医药学知识,系统学习、补充有关的专业知识;医学专业方面的教师要积极学习体育专业知识、参加体育锻炼,补充体育运动领域的知识,掌握体育运动常见规律,培养健康的运动习惯,从而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利用教师展现的思想情操等感染、影响学生。
2、研制特色教材,使医体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得到满足
中医药院校应组织课题组积极研究、更新、制作特色教材及内容,如内容方面要对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充分反应;同时,要根据不同教育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和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全面要求,设计和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推进学科交叉,组织编写和出版具有特色、充分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要求的精品教材,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3]
不过现在使用的“医体结合”专业教材以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及医学院校临床专业教材为主,尚没有符合“医体结合”专业特色教材要求的教材出现。所以,中医药院校要结合“医体结合”专业发展需求,主动和相关的医学院校体育系合作,研究医学院校体育专业科研成果,学习外国教材建设成果,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更新、完善,按部就班的在课程体系及教材内融入医体结合思想及内容,大胆的凸显中医药学中运动养生、运动损伤防治等方面的中医药特色内容,比如,可在特色教材中优先编撰、出版含有中医药学特色内容的教材。
2、助力体医结合教改创新
首先,在理论课教学方面,教师需明确体育医疗特征、作用和医学的关联,做好体医结合探究,撰写学术论文,有目的性的组织课题研究及课题攻关,改善个人专业及教学水平,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医体结合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技术课教学方面,教师应结合课程需求、学生健康状况等制定教学内容及方案,研究基于因材施教的和学生自主学习、练习、调控、评价结合的教学新方法。教学中教师要使用生动的体医结合治疗经典病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医观念、提高学生对体育医疗知识的掌握水平。
结束语:总之,中医药院校做好“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運用,符合大众对健康的需求,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降低医疗压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院校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体医结合”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体育课的改革与思考——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J].张紫薇.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24):111-112
[2]“体医结合”背景下中医药院校体育改革研究[J].王紫萱.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15):163-164
[3]医学院校“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曹书芳.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21):73-7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重点课题,课题编号:GJB14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