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提升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2016-12-12胡期丽刘维蓉

亚太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供给侧供给侧改革

胡期丽++刘维蓉

作者简介:胡期丽,女,汉族,湖北郧县人,讲师,硕士研究生,贵阳中医学院,产业经济学。

刘维蓉(1976-),女,彝族,贵州威宁人,副教授,硕士,贵阳中医学院教师,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摘要:本文界定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指出了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时代需要,然后从教育供给侧入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供给侧;供给侧改革;中医药院校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191-02

一、供给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习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李克强总理17日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再次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2]此后,“供给侧改革”成为各大报刊的高频词汇,也成了学术界热烈讨论的关键词。供给侧,即供给方面,供给侧改革即从供给方面改革。供给和需求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的,但“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会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在这个关键时期,作为中医药院校,能不能担负起培养适应经济新常态下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重担呢?

中医药院校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地方,是生产中医药劳动力的“供给方”,其供给的中医药人才能不能满足“需求侧”,即各类中医药企业、中医院、中医药研究机构等的要求,是中医院校教育事业、教育体系是否成功的主要判断依据。从当前的现状来看,需求方出现“人才荒”,另一边是各个中医院校每年培养的大批毕业生中真正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不多,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因此,高质量、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供需矛盾迫切需要中医院校教育体系的“供给侧改革”。

二、提升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背景

2015年12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明确指出,建立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加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培训。2016年2月,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提出要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以及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3]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医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明显提升。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中医类医院3732所,中医类医院床位75.5万张,中医类执业医师39.8万人,2014年中医类医院总诊疗人次5.31亿。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症、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2014年中药生产企业达到3813家,中药工业总产值7302亿元。然而,我国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中医药服务领域出现萎缩现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发展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缺乏,继承不足、实践创新不够;甚至有些中医人员中受学历不等、院校教育课程配置差异及专业思想不稳固等因素的影响,中医离宗,用药背道,对望诊、脉诊具有真实功夫者已渐寥寥。

在供给侧改革系统工程的推动下,针对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未能很好对接的现状,如何满足用人单位岗位工作的要求,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中医药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在此背景下,各大中医药院校需不断加强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地方及至全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三、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提升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要解决中医药人才供需结构矛盾,首先应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供给方——中医药院校入手。“供给侧改革”在经济领域铺开以来,教育部也提出了“教育供给侧改革”。借此契机,从供给方入手,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一)培养方案的供需均衡

新生从报到开始,进入了大学生涯,他们会很迷茫“大学学什么?怎么学?……”然后就按照每个班的课表,背着书包去上课。老师按事先排好的课表准时去上课,按教学大纲、教案给学生讲解知识。从供给这一端来说,教师会按规定按要求想办法努力去教好,但从这个专业这个班学生的培养方案源头上看,教师并没有认真地征求学生的意见,忽略了对学生真正需求的调查。学校提供学校认为学生所需要的,但并没有真正调查学生的心声。而且某个专业开设什么课程,以及课程时间安排都是在学生进校前已经制订好的。这种学校单方面提供的供给很难在现实中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达到一个均衡点。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事先对学生的个性需求进行统计,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修订《培养方案》、《教学质量标准》等,重新设计令供需双方都满意的课程体系。创建多个平台,即满足学生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也迎合学生创造创新、职业能力的教育;课程也分多个模块,专业教育、就业创业、创新设计、人文素养等,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即学知识又活学活用知识。在贵阳花溪大学城这个教育教学资源汇集地,更要充分利用这个区域资源优势,各大高校互通学分,互相共享资源,为学生学习各类知识,就业创业、继续深造等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不优化,学科体系不合理,就会影响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进而影响学生在学习阶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将来也就难以担当重任。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度很高,在非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问“这个又不是我们专业,学着有什么用?”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往往就不喜欢学这门课,就不认真听讲。或者是文科生遇到数学类的课程就不想学了,觉得听不懂,总觉得学着没有用,甚至不上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往往会课前先为大家介绍本门课的核心思想,学这门课的目的。针对学生这样的困惑,是听任学生“只学专业课”的单一要求,还是应该满足学生德、智、艺等多方面的需求?如果面面俱到,样样考核,会让学生面临学分的压力;如果只学专业课,又违背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初衷。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学校应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在课程设置上,应立足于岗位需要,以培养能力为导向,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无缝对接。专业课必须开设,但对于有重复或有交叉的课程应进行整合削减,减少部分学分负担。同时,增加选修课、实践课、增加人文通识课、以及一些社团活动,并且改革考核方式,不局限于“分数论”,注重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综合能力的提高,多角度、多方式考核学生,形成“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的素质教育体系,全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中医院校可以开设一些中医药文化素养方面的课程;可以建设中草药文化园,在教室、食堂等地方布置有关中医药文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医的魅力,实现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可以进行一些中医药文化学习的实践活动,以“体验式”学习为载体,利用校内外活动基地,到药厂、中医养生园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及民族自豪感。只有具备这种文化素养、文化底蕴,才能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医药事业。

(三)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按教学任务完成教学计划,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讲授给学生,教师知道的越多,就跟学生讲得越好;而现在认为教师教学质量高低不在于讲授多少,而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多少。有时,教师也困惑,教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结果只感动自己,学生只是被动学习。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教师要想办法,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教师不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活动参与式、游戏嵌入式实践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探究答案、增长知识,大大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教师不只是“知识的讲授者”,而成了学生增长知识的“总指挥”。由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慢慢由知识的“被动学习者”成为知识的“主动追求者”。在教学上,还可以不定期地聘请行业企业知名专家学者,技术能手进校作专题报告或专项技能培训,多方法、多渠道培养人才,提升中医药人才的质量。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5-11-11.

[2]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科学编制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5-11-11.

[3]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N].人民日报,2016-2-22.

[4]杨圣娟,孙钦富.青岛滨海学院的“教育供给侧”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2016(2):112

[5]沈伟,何方正等.中医药高职院校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7):154-156

[6]林惠玲,林子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供给侧改革”[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58-60

猜你喜欢

中医药院校供给侧供给侧改革
中医药院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年级差异研究
西南边疆高等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中医药院校开展ESP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