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

2021-01-11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党的建设

[编者按]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除了要有顶层设计的战略部署和方向指引,也要有地方实践中的坚决执行和路径探索。本期对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进行专题研究,邀请五位专家结合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现代化典范城市的价值、目标、动力,南京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的理念与策略,努力把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跨区域都市圈的典范,南京深入推进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等主题撰文,就南京市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和愿景进行学术分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龄友好型城市;南京都市圈;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21)O6-0075-11

现代化典范城市建设:价值、目标、动力及保证

木秦 张巍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南京的选择是“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这一选择以“人民满意”为价值追求,以“五个示范”为具体任务,以“聚创新之能,乘开放之势”为强大动力,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政治保证,充分彰显了南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政治担当,是南京续写“强富美高”新华章的重要行动纲要。

追求城市的美好生活,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理想。23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更美好。”[1]2010年,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既让人们领略了城市文明的魅力,又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思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每个城市都在探索:什么是高质量的城市现代化,高质量的城市现代化到底是为了谁,以及如何才能建设高质量的城市现代化。对于这些问题,南京做出了不同凡响的回答,提出了“聚创新之能,乘开放之势,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为南京城市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一、 “人民满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最高价值追求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大成果,但人类对现代化的认识有一个从“物化”到“人化”的过程。一开始,人类所追求的基本上都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物化”造成了人與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尖锐冲突,不少发展中国家因此掉进了“现代化陷阱”,出现了诸如高通胀、高腐败、高失业、高分化、高污染和高外债等严重经济社会问题。为了协调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1972年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20世纪80年代法国学者佩鲁的《新发展观》提出了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价值变迁、社会转型、生态平衡等在内的综合发展观;1995年哥本哈根《宣言》与《行动纲领》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观。正是由于现代化价值追求从“物化”向“人化”的一步步转变,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现代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才得以逐步缓解。

中国的现代化可谓一波三折。新中国建立前,由洋务运动开启的现代化,先后被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打断。新中国建立后,1964年刚刚提出“四个现代化”,1966年就被“文化大革命”所中止。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四个现代化”才重新启动。1978年后,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行,中国的现代化开始加速。毋庸讳言,在一段时期内,中国现代化的“物化”取向十分明显,经济社会问题也比较突出。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认真吸取世界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之后又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方略。这一方略对现代化做出了新的诠释:人的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是绝大多数人的现代化;人不只是现代化的对象,更是现代化的主体;现代化的宗旨既要提高人的素质,更要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幸福感。这一方略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更高的价值定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指引和价值驱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价值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3]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这为南京新时代的城市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南京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发展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必须走共富之路,让人民群众公平地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现代化成果;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着力提高社会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南京建设成为一座“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的现代化典范之城![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南京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充分彰显了南京城市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和政治立场。

二、 “五个示范”:全面建设现代化典范城市的具体目标任务

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化程度或水平在空间上不平衡是普遍现象。这种不平衡首先表现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其次表现为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在中国同样存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之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从区域现代化水平来看,有东、中、西部的差距;从城市现代化水平来看,有一、二、三线城市的差距。南京,从区域发展看,处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从城市地位看,属于一线和二线之间的城市,在全国和江苏的现代化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有基础也有义务提出“典范城市”及其“五个示范”的具体目标。

“五个示范”描摹了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具体模样。什么样的城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五个示范”,即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上做示范,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上做示范,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做示范,在包容友好、共同富裕上做示范,在制度创新、治理变革上做示范。[4]“五个示范”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五个示范”突出“五位一体”的关键,体现了重点发展的要求;“五个示范”最终都指向人民的美好生活,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为了实现“五个示范”的目标,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八大任务”,即聚力落实国家战略、全力开动创新引擎、强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大力增强综合承载功能、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放大古今交融特色、倾力创造更高品质生活、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4]这些目标任务围绕高质量发展,紧盯关键环节,既体现了南京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性、地域性、具体性,又彰显了南京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明确了基本路径。

“五个示范”体现了南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使命担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由于江苏独特的省情、南京独特的市情,在现代化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省委对包括南京在内的苏南地区提出了“要打造可以代表国家水平、引领未来方向的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南京是一座肩负历史期待、承载无上荣光的英雄之城;是一座产业基础雄厚、许多核心指标领先的先发之城;是一座叠加重大战略、具有重要地位的机遇之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顺应时代大势,在应对变化变局中走好现代化之路;必须找准方位坐标,在形成特色优势中走好现代化之路;必须把握使命任务,在扛起探路担当中走好现代化之路。[4]在完成未来五年、2035年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15年的努力,在我们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将南京建设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范城市”。

三、 “聚创新之能,乘开放之势”:全面建设现代化典范城市的强大内外动力

现代化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从动力的来源来看,有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之分。西方现代化理论通常认为早发现代化的动力是内生的,后发现代化的动力是外生的。但实际上,单纯的内生动力或单纯的外生动力都有其局限性。早发现代化国家的动力主要是内生的,但如果没有世界市场的开拓,其动力会不断衰减;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动力一开始是外生的,但如果没有内生动力,就无法摆脱依附性发展,也就无法实现现代化的赶超。世界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双轮驱动,才能加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新中国建立的现代化经验和教训启示我们,创新是我国现代化最大的内生动力,开放是我国现代化最大的外生动力。在隆重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节点,南京提出了“聚创新之能,乘开放之势”的双轮驱动战略,可以充分发挥创新和开放的叠加优势和耦合效应,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提供强大的内外动力。

“聚创新之能”,进一步增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内生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反复强调, 旗帜鲜明,掷地有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5]“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6]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南京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121”战略,推动创新格局系统性变革,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96%提升至3.48%,紫金山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并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高新技术企业达6507家,五年增长4.1倍,组建新型研发机构456家,孵化引进企业9000多家,南京高新区全国排名从第29位跃升至第12位。[4]创新无止境,永远在路上。在未来的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南京应进一步聚创新之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协同推进理念、制度、文化、政策等全面创新,最大限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巨大潜能,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提供强大的内驱力。

“乘开放之势”,进一步增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外部动力。开放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开放”的地位和作用,大力推动对外开放和文明互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7]“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一带一路”倡议、“双循环”发展格局等将新时代对外开放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南京深入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双向开放,制定实施三个“100条”政策,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以开放胸襟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3700多名,推动“创新潮涌在南京”;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获批建设,70余项首创性制度成果复制推广;临空经济示范区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等国家级试点深入推进,南京经济开发区、江宁经济开发区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十 [4]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又是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南京必须乘开放之势,一方面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重点,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更好服务长三角和长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要以国家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契机,全面提升开放通道、平台能级和国际化营商环境,有效集聚全球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高端要素,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提供强大的外驱力。

四、 “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现代化典范城市的坚强政治保证

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9]32,另一方面又强调政治生活(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反作用[10]701。这是我们理解政治与经济、政治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关系的主要依据。西方现代化理论虽然特别强调市场的调节,但也没有完全否认政府的作用。如派伊认为,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布莱克认为,“现代化领导的稳固”视为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亨廷顿也认为,“威权政府”是落后国家在现代化早期所实行的一种政治形态。这是我们分析政治与经济、政治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关系的重要借鉴。

中国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后发外生”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必然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现代化。“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得出的一条基本结论,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事业,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将面临很多新的困难、挑战和考验,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来成功应对。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斷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顺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既定目标。

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任务。首先,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在南京落地生根,进而确保城市现代化不偏方向、不走弯路。其次,必须始终坚持党委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强化党建对一切工作的引领作用,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统筹机关、国企、社会组织等领域党建,抓好区域化党建、行业党建、新经济新业态党建,推动“两个覆盖”持续向新兴地带进军、向基层末梢延伸、向网络空间拓展,不断扩大党在新兴领域和新就业群体中的影响力、号召力,以凝聚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典范城市的磅礴力量 [4] 。再次必须坚持“五严”,即严把政治方向,筑牢“两个维护”的绝对忠诚;严密组织体系,打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严管厚爱干部,锻造堪当重任的骨干力量;严实工作作风,激发担当作为的进取精神;严明纪律规矩,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4] ,把全市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参考文献:

[1]杜维明.城市化与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EB/OL].光明网,2010-07-01.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0-07/01/nw.D110000gmrb_20100701_1-11.htm.

[2]习近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N].人民日报,2020-01-13(01).

[3]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 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EB/OL].新华网,2019-08-22.

[4]韩立明.聚创新之能,乘開放之势,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N].南京日报,2021-11-09(01).

[5]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01).

[6]习近平.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EB/OL]. 新华网,2014-05-24.

[7]新华网.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2018-04-10).

[8]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4-12-07) http://cpc.people.com.cn/n/2014/1207/c64094-26161930.html.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悠然)

(校对:山柏)

猜你喜欢

党的建设
让党的旗帜在互联网上高高飘扬
增强核心意识,树立核心权威
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研究综述
提高党性修养,打造共产党人精神高地
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习总书记有何重要论断
加强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
浅析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党的建设”
改革举措落实难的表现及其化解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