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实验:从“离身学习”到“具身学习”的嬗变

2021-01-11李晓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数学实验

李晓

[摘 要]数学实验,是学生从“离身学习”到“具身学习”的嬗变的重要载体。数学实验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凸显“做思共生”的内涵,拓展“学科育人”的价值,它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与思想。

[关键词]数学实验;离身学习;具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2-0051-02

现代“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学习应当是“手—脑—心”“动作—思维—逻辑”协同认知的过程。学生数学学习应当倡导“动手动脑”“在亲身经验中学习数学”。数学实验,是从“离身学习”到“具身学习”的嬗变的重要载体。通过数学实验,学生能够实现“知行合一”“做思共生”“学创融合”。

一、数学实验: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

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数学实验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更具有本体性价值。换言之,数学实验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和体验,而且能深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

1.让学生手脑协同认知

在数学实验中,学生的认知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集结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学生需要进行观察、操作、想象、概括、推理等数学活动。通过数学实验,学生能够自主且创造性地建构数学新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健康用脑、和谐用脑,使左右脑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2.让学生心体和谐发展

数学实验,不仅是学生的操作活动,更是学生的主体心理感受和体验活动。学生数学学习的行为特征是模仿、尝试、建构、创造。这个过程的具体表现就是学生的“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等外在性活动,这样的外在性活动能推动学生的“想一想”。换言之,外在行为变化的根本是内在学习心理的变化。通过數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数学实验:凸显“做思共生”的内涵

数学实验具有涉身性、体验性和嵌入性,凸显“做思共生”的内涵。数学实验可激发学生“做思共生”的情趣,萌发学生“做思共生”的欲动,促进学生“做思共生”的实现。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做前、做中、做后去思考,在思前、思中、思后去做,从而让“做”与“思”的交融更为明显。做思共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从“离身”向“具身”的嬗变。

1.先思后做,让数学实验具有指向性

数学实验不同于机械的、盲目的操作,更不是简单的动手做。在数学实验中,可以让学生先思后做,也可以让学生先做后思,还可以让学生边做边思。先思后做,能让数学实验具有指向性。如教学“测量土豆的体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怎样测量土豆的体积?学生在数学思考中形成各种方案,比如将土豆放置在盛有水的量杯中,通过上升的水的体积探究土豆的体积;先用橡皮泥捏出像土豆一样的不规则的形状,再将其捏成规则的形状;等等。不同的实验方案,促使学生深度交流、研讨,并筛选出最优化的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实验流程设计,实验分工,实验工具精挑的基础之上,学生展开实践性实验活动。通过这样的先思后做活动,学生的数学实验有秩序、有方向、有目的。

2.先做后思,让数学实验具有心智性

数学实验可让学生先尝试自己做,获得数学学习“初体验”。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反思、调整,从而为自己的尝试性实践注入数学思考。先做后思,能让数学实验具有心智性。如教学“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时,笔者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通过拖动电脑鼠标,将一个长方形的长变长,学生发现长方形变形了;再让学生拖动鼠标将长方形的宽变长,学生发现长方形也变形了。这样的操作触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怎样拖动鼠标拉动长方形,才能让长方形不变形呢?有学生说,应当让长和宽同时增长;有学生说,不能拖住长方形的长或者宽,应该用鼠标拖住长方形的角;等等。在此基础上,笔者给学生一份实验导学单:用鼠标拖住长方形的角(顶点),算一算长增长了多少倍,宽增长了多少倍,周长、面积分别增加了多少倍……通过数学实验,学生发现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秘密,即形状不变的前提下大小变了;感受、体验到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本质,即图形的边的增长与面积增长的规律。

3.边做边思,让数学实验具有融合性

边做边思是数学实验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现象学认为,意义的认知是主客体交融的活动,而不是主观臆测,现象学秉持的是“现象就是本质”的观念。边做边思,能让学生的数学实验具有融合性。如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根据2和5的倍数的特征,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就是“个位上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迅速自我否定,进而再一次猜想:3的倍数可能与其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有关。通过实验验证,学生证实了自己的第二次猜想。基于此,学生再一次展开深度追问:为什么3的倍数与其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有关呢?学生反其道而行之,将一个3的倍数减去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结果剩下来的数是3的倍数。由此,学生深刻感悟:一个数对应地减去9、99、999……这些3的倍数,得到的数的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与原数的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相等。通过这样边做边思的数学实验,学生触摸到了数学知识的本质。

三、数学实验:拓展“学科育人”的价值

聚焦课堂教学,回应课程改革诉求,以数学实验为抓手,能有效地盘活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

1.学科价值:数学实验的本真特质

数学实验不同于一般的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它首先要具有数学的“学科价值”。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作为内容的数学”到“作为过程的数学”再到“作为实践的数学”“作为解放的数学”的嬗变。如“球的反弹高度”实验中,需要借用体育器材,运用科学的“对比实验”思想进行实验。但要注意不能异化为“科学实验”,更不能沦落为“体育游戏”,必须凸显数学内涵,蕴含数学味道。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学问题,凸显数学实验的数学特质,彰显数学本真的学科内涵。比如通过“球的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的比率相同吗?”“不同的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的比率相同吗?”等数学问题,让学生的数学实验具有数学味。

2. 教学价值:数学实验的过程重塑

正视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直面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引领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这就是数学实验的过程重塑。数学实验的过程重塑,能彰显数学实验的教学价值,破解学生的数学迷思,转变学生的相异构想。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不少学生根据直角三角形围绕直角边旋转形成圆锥,以及长方形围绕长或宽旋转形成圆柱,因而猜想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一半,这是学生的合情推理。合情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为此,学生需要用实证性的数学实验来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三倍,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数学实验,完成了数学知识的过程重塑。可以这样说,没有数学实验,圆柱与等底等高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是无法证明的。正是通过数学实验,数学知识的本真内涵才能凸显。

3.育人价值:数学实验的生命意蕴

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实验的价值绝不仅仅止于数学的学科价值,还具有一种生命成长的意蕴。一方面,数学实验恢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恢复了身体与知识的自然关联;另一方面,数学实验有助于帮助学生从身心二元认知到身心和谐认知,从而开掘学生的认知通道。如教学“认识面积”时,笔者出示多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后认识到,观察一个图形不仅要看图形的边线(周长),更要看图形的面的大小(面积)。在看一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用小纸片铺一铺,等等。这些感性的数学实验活动,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彰显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显现出数学实验的生命意蕴。

学生的数学智慧在指尖跳跃。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数学实验凸显“做思共生”的内涵,拓展“学科育人”的价值,让学生“做思学共生”“学创玩合一”。数学实验,融环境、身体、心智于一体,将数学学习资源、数学学习素材、数学主客体活动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的高阶认知。通过数学实验,可以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跃迁、学习力的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具身认知”视野下的数学实验,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与思想。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数学实验
基于构建主义的数学实验课程三级教学平台的构建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借实验操作 助学生成长
数学实验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的建设初探
利用数学实验解决“立体图形”教学重难点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