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局思维探寻更优路径
2021-01-10马明花
马明花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大踏步前进、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此同时,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来提高大众思想意识,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重要议题。对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要命题,表明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教育的态度,意在保持党的指导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和主导意识形态阵地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加强和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办事效率,完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综合素养。
这些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智能化推进了时代媒体的融合发展,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新型媒体平台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和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院校和教育部门的重大研究课题。为此,近年来学界也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关于信息化时代媒体融合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的学术著作。由李进所著的《媒体融合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一书,就是研究媒体融合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代表性学术著作之一。作者基于媒体融合发展时代背景,在总结以往媒体融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础之上,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媒体融合趋势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教育的多重影响,为读者建构出较为清晰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研究框架,具有较强的学术参考价值。本书还有效结合了传播学相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内容、核心理念和可行方式进行了总结,实用性较强,并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系统分析媒体融合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的分发主体、接受客体、传播技术和媒介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变化,移动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载体,物联网和移动应用技术为信息传播构建了更加多远的传播形式,与传统社会信息传播模式相比具有更强的互动和开放属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的形式转变,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传播和实践检验,有利于加深人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的学习和理解,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融合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信息传播路径和承载空间,加强了与受众的交互性,不仅可以利用图片、音影资料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时收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进行反向的优化和完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整体实效性。媒体融合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挑战,内容创作主体需要考虑到受众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以及阅读爱好等因素,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和教育能够获得受众的青睐和认可,更加有效。
多维总结媒体融合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意义的战略性工程。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要从基本内容、传播形式、信息载体和互动机制等方面多重考量,以此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保驾护航。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内容要力求贴近生活、针对不同年龄段受众采取针对性传播策略,用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弘扬。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可以有机利用文字、图片和音像等多种传播方式,提高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与此同时,政府要科学利用媒体互动机制,在把握受众互动反馈后更好地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进行取舍和优化,以此来保障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长足发展。
相较于同类书籍,本书避免了单纯的理论探讨,而是基于传播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研究视角,对融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理论创新和模式转型进行了详细阐述和策略总结。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