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融合思政元素的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建设初探

2021-01-10赵丽敏

南北桥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建设

赵丽敏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对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思想文化素养有直接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师范生毕业以后所承担的小学教育工作的思政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思政元素 儿童文学课程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6.16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势必要求教育者充分挖掘高校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合于课堂教学环节之中,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人才培养目标。儿童文学课程是当前国内师范类高等院校中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对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思想文化素养有着直接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师范生毕业以后所承担的小学教育工作的思政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下面,笔者将从分析当前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现实状况入手,有针对性地探析新时代背景下融合思政元素的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些许理论与实践,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一、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小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

儿童文学起源于人类对儿童的爱与期待,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以爱的传播为目的,以对真善美的颂扬为责任。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儿童文学应是当前“立德树人”思政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城乡变迁”和“功利教育”日益剧烈,童年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儿童的一方心灵净土被不断吞噬,其身心成长状况让人担忧。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应勇于承担重任,充分挖掘自身的思政元素,努力成为新时代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基地。

(二)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大力推进小学语文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在当前通用的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占有量均超过百分之八十。儿童文学课程包含有鲜明的“童年立场”和广阔的“人文情怀”,它能教育师范生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心灵去傾听世界的声音,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学会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同时,儿童文学的文学属性使其包含着众多蕴含精神意蕴的,对生命、自然、社会、人生的成熟的人文思考,这些无疑都是小学师资人才培养结构中的必备内容。儿童文学课程的思政建设必将为小学教育培养大量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拥有浓郁“教育情怀”的新型教师做出重要的贡献,进而为小学语文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

二、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状态分析

(一)儿童文学课程接受对象知识结构单一,思想文化修养亟待提高

儿童文学课程的主要接受对象是高等学校的师范生,他们多为三年制大专学生或四年制本科学生(含全科免费师范生)。进入大学学习后,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意识较强,但个体的思想文化学习意识淡薄。与其他技能课程比较,学生更多带有功利主义态度,较为认可技能课程的实用价值,对提升自身思想文化素养的理论课程的意义认识不足,甚至有感觉百无聊赖的偏见。

(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思政定位不够明确,发展缓慢

当前全国高校的儿童文学研究多集中于学科专业理论的探索,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明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儿童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阻力重重,发展缓慢。儿童文学教学长期以学科理论探索为主,重专业理论轻文化思政,这导致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目标上思政定位不够明确,课程思政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三)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内涵挖掘不足、开发路径较为狭窄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更为趋向于“强技能”的人才定位,这致使教育者对高校师范人才培养内涵的理解不够全面,只看到了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德育文化的缺失对师范人才培养所产生的极为严重的致命性影响。儿童文学是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能够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的文化资源,这也是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来看,这些资源在儿童文学课程体系中还未得到足够重视,还不能有效地贯穿于儿童文学课程的备课、讲课、反思等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儿童文学课程的思政效果尚不能凸显。

三、融合思政元素的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重新定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强化对小学教育师范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及教育情怀的培养

长期以来,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多定位于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这种定位体现了小学教育的基本特色。但近年来,文化素质、教育情怀和沟通能力逐渐被纳入到小学教育专业能力要求之中,成为小学教育师范毕业生必备的重要考察指标。在此背景下,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重新定位,在原本的对学生的儿童文学理论素养、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基础上,要强化其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情怀的引导和沟通能力的提升。重点强调通过中外优秀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体验与熏陶,帮助师范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其能够借助于儿童文学的优秀平台与小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激发小学教育师范生积极学习和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使其自身热爱生活、热爱小学生、拥有对小学教育事业十足的热情和信心,从而最终使每一位小学教育师范生都成长为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适教、善教、乐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二)全面挖掘儿童文学课程思政元素,更新教学方法,加大思政实践教学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三句话”:“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针对儿童文学课程,首先要按照课程大纲梳理知识点,精心挑选恰当典型的融汇思政元素的儿童文学作品案例,进行有效的设计,从复习、导入、讲授、小结、作业等各环节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熏陶与实践教学并行。如每学期给学生提供一定数目的优秀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体裁上涉及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小说等,让学生提前准备,深入阅读,体验和提炼其作品的文化内涵,通过读后感或阅读赏析课件等方式有效地与课堂的各个环节产生對接,师生互动。既可以有效革新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的教学模式,又能让学生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儿童文学作品的思政文化价值,提升思政文化熏陶的直接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加强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以生为本的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如组织课堂读书讨论会、儿歌咏唱创编、儿童诗表情朗诵、童话剧设计表演、儿童读物改编等实践活动;挖掘其思政文化内涵,促进学生通过体验、感知、感悟等各种方式自觉自愿地获取思政文化的魅力之所在,使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情操、思想观念等全面得以提升,真正实现儿童文学“以德育人”的价值取向。

(三)重点加强儿童文学课程师资的学科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

儿童文学是一门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学科,更是一门融多种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文艺学等于一体的综合门类,正因如此,才铸就了儿童文学开阔、博大的思想文化内涵,这将是师范生和未来小学生天然的文化教育殿堂。但这势必对儿童文学任课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宽的儿童文学文化视野,较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较厚实的儿童文学学科文化理论基础。要达到这个高度,儿童文学课程要强化师资力量的学科思政文化意识,扩大学科思政文化视野,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夯实师资的学科思政理论素养。同时,要加强师资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思政改革的关注度,加强与小学语文教育思政教学的深度结合,全面提升儿童文学师资的思政教学能力。只有这样,儿童文学课程才能与新时代高等学校“以德育人”思政目标深度融合,儿童文学课程才能成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新风尚优秀人才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于虹.儿童文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范晓微.作为德育资源的儿童文学课程[J].第一现场, 2103(5).

[4]黄耘.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研究[J].高教论坛,2009,7 (7).

[5]伊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儿童文学课程的实现路径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8,2.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信息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运用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