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探究

2021-01-10王赛文崔化颖朱悦晨魏晴

南北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文化自信大学生

王赛文 崔化颖 朱悦晨 魏晴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思想,首次详细阐述了“讲好‘中国故事’”应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等方面的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探究了在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 大学生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6.008

一、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认知不够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有些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的兴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外国的月亮特别圆”,比如对于国外的建筑风格十分崇拜,而对我国的经典建筑却毫无兴趣;盲目热衷于过“洋”节,而不太了解春节、清明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背后的历史文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电子产品阅读逐渐取代了原来的纸质阅读方式,“快速阅读”“移动阅读”虽然方便快捷,但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电子产品阅读更适合粗阅读,适合一些浅显易懂的文章,而对于蕴意深远的传统文学著作,却需要精读、细读,才能探知其中一二深意,但很多学生未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传统文学著作,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够。

(二)对先进文化关注不足

随着我国国力的日益强大,文化的输出也日渐规模化,中国先进文化对国际社会有着重要影响,但国内一些大学生更喜欢看一些“速食”的书,对我国经典书籍却毫无兴趣;对国外文化推崇备至,对我国本土先进文化却不闻不问、束之高阁。许多大学生没有紧跟中国发展的时代潮流,因时而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内心缺乏信仰,极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信念动摇。

(三)对西方文化盲目认同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的文化正在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大学生虽然接受新鲜事物速度更快,但分辨能力不足,不能做到吸取其中的优秀部分,而摒弃其中的不足之处,以此为鉴,反而对外来文化照单全收。部分大学生仅仅凭借在网络上对国外制度、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一些片面了解,就对国外的文化推崇备至,盲目地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在古代,我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中国文化得以不断向国外输出,大大增长了国民的文化自信。然而,到了近代,随着“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我国文化逐渐与国外文化相脱离,加上国内战争不断爆发、帝国主义侵华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得我国文化遭到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中国人对本国文化的自信。现代以来,由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国外文化大量侵入我国,冲击着中国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视野,在这样一个繁杂的环境里,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象的产生也是可以预料的。此外,虽然国家层面上提出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可是此提法在许多学校都没得到落实,大多数学校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的,缺乏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教育。

(二)主观原因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不断追求新鲜事物、拥有独特的个性的群体。正因为这些特质,使得部分学生潜意识里轻视中国文化,一部分学生影响另一部分学生,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风效仿,不究其根本,久而久之造成部分大学生过分推崇国外文化,使得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自信”的理念,要我们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人的文化自信。

三、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着力点

(一)讲好华夏文明故事,坚定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更是寓意深远,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愚公移山锲而不舍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这些历史故事中蕴含的优秀文化,早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融入到人民的血液里。总而言之,为当代大学生讲好华夏文明的故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立场,以史为鉴,不断汲取养分,从而挖掘出更多的优秀文化内涵,进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

(二)讲好中华红色故事,坚定大学生革命文化自信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才赢得了如今的国泰民安。在新中国的建设中,许多优秀的党员不畏艰险,抛头颅洒热血,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土地革命……可歌可泣,可敬可佩。共产党人从来不怕困难,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在一次次的磨砺中更加强大,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有了如今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高校学子讲好红色故事,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的革命品格,坚定当代大学生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自信。

(三)讲好中西差异故事,坚定大学生中国的文化自信

讲好中西差异故事,才能凸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汶川大地震举国增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军民一心抗洪抢险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巨大感召力与底气,这在其他国家都是很难实现的,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内涵。量子力学的重大突破、高铁的提速、屠呦呦诺贝尔奖的获得都是中国不断进步的表现。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与蜕变,正是由于文化的深厚底蕴,并愿意与世界共享文化成果的结果。对于西方文化,并不能一味地照单全收,否则很容易水土不服。让高校学生意识到中西文化的不同点和中国文化的优势,才能更加坚定学子们的文化自信。

四、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一)拓宽渠道,建设好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接收信息、学习知识的渠道日益多样性和多元化,节奏也越来越快。在此前提下,要想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贴吧等平台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互动,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可以在学校的官方网站中开设相关专栏,利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向他们宣传学校办学历史、国家的历史故事,增强学生爱国爱校的意识。在线下可以通过宣传橱窗、展板、横幅、显示屏、广播、报纸、杂志、著作等视听化宣传资料呈现“中国故事”。

(二)注重技巧,丰富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

在讲好“中国故事”时,一味地填鸭式的灌输,不但达不到相应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为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时,应当将真实的故事进行适当地艺术性处理,通过更细节、更能展现真实场景的表达方式,将“中国故事”讲述给大学生,也将其中的深刻内涵传达给学生。在讲述过程中要注意将故事中政治性内容进行适当地包装,从而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讲述过程中要注意互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畅所欲言,互相讨论,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让“中国故事”更好地入脑,让中国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当代青年大学的心中。

(三)组建团队,精准讲好“中国故事”的定位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需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以专门的机构、专业的人才、专业的技术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利用校园教育环境,教师、学生、社会人士都可以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将不同行业、不同视角、不同层次的人才融合在一起。如可以通过思政课教师、社会上的法律专业人士相结合,给大学生讲好法治故事;聘请相关文学领域的专家和学校文学专业授课老师相结合,给大学生讲好传统文化故事;请体育专业教师和专业体育人士结合,为大学生讲解奥运精神等。在讲述“中国故事”时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年龄层次受众的不同偏好以及受众自身欠缺的素质,因人施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视课程教育,依托课内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课程资源是大学教育的主渠道,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在大学课堂中可以融入“中国历史故事”板块,如可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融入现代中国的故事,在“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与法律知识基础”课程中植入法制故事板块。从政策导向上鼓励教师申报“中国故事”类型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以丰富课程体系。还可以通过开发“中国故事”教材进而构建网络课程,在科研项目申报、教研教改、质量工程等领域予以支持,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五、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群体,其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个人发展与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一个多层次、多维的系统,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大學生了解中国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仍旧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文化自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