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育视域下职业学校民族文化的传承
2021-01-10王珏
王珏
【摘 要】本文阐述美育的内涵,论述职业学校基于民族文化传承实施美育的策略,提出树立美育意识、增强美育实施能力;学校民族文化传承要将重心放在礼仪和物化形态的文化上;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应多维度展开等做法,以培养学生美的素养,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和专业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 美育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0-0051-03
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应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这其中就包含着美学元素和美学价值。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充分地挖掘其美学元素和美学价值,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实施美育,对学生的道德、人格和专业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为此,学校与教师必须重视民族文化的美育价值,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给予学生更多自我探寻的空间。
一、美育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维度
美育是“审美主体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蕴,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和互动的教育活动”。美育是职业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类型,对构建学生和谐健全的教育体验不可或缺。美育实践方式丰富多样,既有专门性的艺术美学教育课程,又可渗透在其他课程与学校文化之中,旨在培养学生“美的素养”,健全与发展学生的人格。
具体而言,职业学校美育具有以下六大功用:一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品鉴美与创造美的美学素养;二是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情感素养,形成对事物美丑的正确价值观、道德评价与情绪体验,发展文化自信;三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艺术智能,并可助力学生专业技能的表达与提高;四是辅助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社会和科学;五是可使人类社会更文明、和谐与持续发展;六是使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得以延续和发展。但长期以来,受商业社会功利化价值取向的影响,普通学校教育普遍陷入“智力+知识”的窠臼,职业学校教育也陷于“唯技能”狭隘之地,美育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其地位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二、民族文化有一种天然的美育力量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创造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源泉,是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根基。中国56个民族各自拥有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们一起构成了雄壮、伟大、灿烂的中华文明。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一些民族文化由于逐渐失去了其固有的生存土壤悄然走向濒临灭亡的境地。优秀民族文化的消失对一个民族,乃至人类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因西方文化大举输入、渗透与侵入,中华民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和挤压,这必将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态势与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之所以有历史,一方面是因为其有适宜的生存和发展土壤,另一方面是一直被传承发展着。民族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人民的精神之源和国家发展的文化根据。民族文化的传承,即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将民族文化进行着有目的的继承与传递,从而使民族文化能够在历史的演进中得以保存与延续。除书院、私塾等专门性的古代文化知识教育方式外,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工艺,传统上主要通过家庭、师徒、口耳相传、世学等方式传承,这种低效率的传承方式很难適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学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学校的“规模”和“组织化”特征使学校传承方式更具高效性。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不仅在于传承与保存民族文化,还在于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与普及。因此,学校传承模式对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环境重构功能作用,它使民族文化不仅在其“形”上得以延续与广泛传播,而且在于“神”上直达人民心灵与精神,发挥建构新时代民众之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价值,近年来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重大政策文件,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一)许多民族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人类美学创造
依托民族文化的资源宝库实施美育,能借鉴传统美育思想,丰富美育内容和实施方式,拓宽学校美育的视野。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也是美育活动的实施过程,这个过程对学生进行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热爱美的心灵。比如,第二课堂的民族工艺品制作,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必然会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专注力、精益求精和劳动的精神。学校还可以建立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促进学校发挥更大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如右江麽乜是广西百色右江地区的一种民族文化,百色市拉域小学、广西右江商业学校、右江医学院、百色学院等积极传承,其中拉域小学设立了“麽乜壮狮艺术工作坊”、广西右江商业学校设立“右江麽乜传承基地”,参与学习的同学在民间传承人、艺人和学校教师的讲解、示范与指导之下,既闻听“右江麽乜”的文化传说、民间习俗,又学习制作技艺,开展麽乜的创造性设计与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色彩知觉与设计、造型设计等美学能力得以提高,取得了民族文化的良好美育效果。
(二)许多民族文化中的美育元素是滋养人的心灵的精神养分
倘若心灵缺乏美的滋养,那么人的内心可能会缺乏色彩,生活也可能会单调乃至冷漠;倘若心灵缺乏美的滋润,那么虽不至于一定导致人格异化,但也几乎可以肯定,我们会像一台没有润滑油的机器一样无法正常运转;倘若缺乏民族文化的熏陶,那么人之生命就可能会像根基浅薄的树木,生命力不够坚实。美育与文化丰富了人生意蕴,塑造了人类的生命张力。随着时代发展变迁,社会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侵扰着教育,致使许多学校、家长和学生在追逐声誉与出人头地中丧失了初志与本真。功力取向的教育弊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相违,引致学校对学生审美素养与文化精神培育的轻慢,学生审美力、文化力与生命力大为缩减。人们在探寻产生这种浮躁的社会现象的原因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民族文化,总结中国传统教育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现在功利的社会缺乏传统教育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以美的育化为特征的养分。在新时代,加强学校审美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已成为党和国家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重要举措,这预示着学校美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事实上,一些学校正是因为对美育与文化特色建设的重视,所以才取得了卓越的发展效果。例如,南宁市横州职校全力推进艺术特色教育,也就是美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使学校越办越好。可见,民族文化中的美育元素是滋养人的心灵的精神养分,是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
职业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实施美育可以扩展职业学校美育的空间和资源,更好地弥补职业学校学生以往美育经历和体验的匮乏,更好地营造学生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更好地培育学生人格,以及提升其人生品质与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学校美育与民族文化传承沁润学生心灵,培育的是一代代懂得民族文化之美,胸怀民族文化之意,具有民族文化之灵魂与自信的新一代职业人。
三、职业学校基于民族文化传承实施美育的策略
民族文化可以简化为三种主要类型,一是知识形态的民族文化,如传说、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等;二是行为形态的民族文化,如民族歌曲、民族体育、民族礼仪等;三是物化形态的民族文化,如服饰、剪纸、版画、雕刻等民族手工艺品。三种民族文化在文化的价值意蕴上各有不同,相对侧重于道德润化的知识形态的民族文化,行为形态的民族文化与物化形态的民族文化具有更丰富的美学元素。职业学校基于文化传承实施美育,如何能在发挥学校文化传递功能的同时,取得更广泛和更好的美育效果,笔者提出以下几种策略。
(一)在民族文化传承中树立美育的意识,增强美育的实施能力
美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既有形象之美,也有行为之美,道德之美。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实施主体——教师,要牢记初衷,树立文化传承的育人信念,充分挖掘及利用教育载体的教育潜力。不管是何种形态的民族文化类型,都要充分地挖掘其美的一面,启发学生品味和欣赏它的美学意蕴。要想教育学生品味文化之美,教师必先要深入研究与赏析其中之美。因此,教师要从历史、人文、美学等方面深入地探究和吸收我们所传承的民族文化,将其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意识、精神和知识体系之中,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实施民族文化传承的教师还应特别增强实施美育的能力。美育能力是一种传递能力、塑造能力,传递、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及其美学元素的情感、知识和创造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具体地去研究学生、研究美育的内容与方法;学校也应该帮助教师更好地形成这种能力,比如,邀请美育教师、美育专家、民族文化研究专家、民族工艺制作专长、非遗传承人参加教学研究会,组织教师开展教学观摩、教学研究与课例分析活动,与文化传承人和美育专家进行深入研讨等。教师的民族文化的美育意识增强了,美育能力提高了,就会把民族文化的美更充分地展露出来、阐释清楚、传递出去,更充分地展现民族文化的美学张力。
(二)学校民族文化传承要将重心放置在礼仪和物化形态的文化上
有所重點的策略不是弱化、轻视知识形态的民族文化,而是在学校特定时间限制条件下,从实际出发做出的一种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效率决策。礼仪类民族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有其特殊的行为方式以及服饰。在行为举止上,为何要这么做,要行这样的礼,除体现道德意义之外,也有道德之美、形态之美。我们通过自己真实地去行动、去执行,我们才能体会其美的意蕴、其和谐道德的意蕴。服饰自然是一种美,这种美与现代美不一样,我们或许在电视上见过,但几乎很少有机会真实地接近它、感知它。它是一件真实的存在物,是民族文化的传承物,是一种美的化身。我们的肢体、眼光在接触它,它给予我们的感受、感觉是最直接、最真切的。物化形态的文化具有最为丰富的美学元素,因为美是其原发性特征,美是其与生俱来的。总之,礼仪和物化形态的民族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行为之美和形象之美,而且含有丰富的意义和极高的文化价值。二者由于更丰富的表征、表达和价值,对一般倾向于身体动作学习的中职学生而言,往往也更具吸引力。因此,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重心要放置于礼仪和物化形态的文化上,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和传承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美的情愫。
(三)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应多维度展开
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蕴涵许多美的元素。有物化的具体的形象,也有精神的存在;有具象的物,也有哲学的美。它们之间有相容的,也有相悖的,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不同的民族文化与美,都有美育的功能。因此要从多维度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美的育化,成长为“美”的人。
其一,可以将民族文化传承与专业融合实施。比如,将民族服饰文化与服装设计专业融合,使学生既可以感受传统民族服饰的设计之美,获得美学知识,又能将传统民族服饰的美学元素融入现代服饰的设计之中,在品鉴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提高了美学素养和专业能力。其二,学校可以开设民族手工艺制品课。比如,制作绣球、竹雕等。邀请民族文化与工艺的非遗传承人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把民族文化与民族工艺传承下去。其三,可在学校顶层设计上,规定让学生学会一项民族体育项目、会唱一首民族歌曲等。其四,开设专门的礼仪文化课,将礼仪文化纳入学校的仪式活动中,要求学生学会本民族的基本礼仪,体现本民族的美的形象。从整体上,体现一种美的风尚,使之成为学校层面的一种行为文化特征。其五,建设民族文化博物馆,比如,服饰博物馆、茶叶博物馆、手工艺品博物馆等,开放民族文化传承的场域空间与资源,面向更广泛的学生进行传递。
(四)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探寻美的空间
一件事物是否是美的,在根本上要看它是否符合审美主体的审美标准,是否满足了人们美的需要。因此一切美的创造都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标准,体现美与善。因此,美在终极意义上是美与善的表现,是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体现。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进行美育,把民族文化的美滋养学生,并基于学生的审美需求,让学生自己去品鉴、领悟、内化和创造,给予学生更多探寻美的空间。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离开了学生个体对美的自我参与和追寻,美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学校、教师在实施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应给予一定自由,提供一定的空间和资源,鼓励和激发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也就是说,学校和教师要给予学生去探索、思考和沉淀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下发现美,获得美的灵感,创作出更多的美。民族文化的美才是离学生个体的灵魂与心灵更近的美,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美,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美,让学生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总而言之,美是人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追求。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培育学生美的素养,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美的心灵、美的行为,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方晴.青年文化自信与审美教育的关系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3).
[3]沈兆正.沉浸式教学与民俗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之路[J].教学与管理,2020(36).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改重点课题“‘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研究”(编号:GXGZJG2021A03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 珏(1988— ),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就职于南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学。
(责编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