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课程结构体系探寻特色发展之路

2021-01-10谢朝晓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8期

【摘 要】本文基于课程文化在学校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和形成办学特色等方面的重要性,提出学校应坚持整体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主体参与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传承与发展性原则来构建具有特色的学校课程文化体系,并通过课程校本化予以实施。

【關键词】民族中学 课程文化 构建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0-0036-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部署,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就基础教育课程而言,五育并举方面密集发文,仅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相继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说明了课程文化的重要性。课程文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有效落实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课程文化是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和形成办学特色的最主要最核心的载体、重要依据和重要内容。课程彰显着学校教育的办学方向和价值取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个性文化特色和生命力发展。课程文化品质影响和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品质,决定着学校育人的水平与品味。针对如何通过课程让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培养落地这一问题,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以下简称“沛鸿民中”)对课程校本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我校课程文化构建的原则

党的教育政策针对“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方向性要求,而每所学校的校情、办学理念和具体追求不尽相同,课程构建上各有千秋,但课程体系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有相似之处。沛鸿民中在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和形成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对学校整体情况和课程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认为学校课程文化构建应坚持以下五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规划,分层推进,分步实施,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整体育人效应。二是教育性原则。精心设计以校园环境和活动为载体的学校课程文化,讲究艺术性,坚持高品位,务求美观、高雅,一静一动均具教育意义。三是主体参与性原则。在领导带领及专家引领下,要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在学校课程文化构建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师生员工在全员参与、齐抓共建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四是实践性原则。课程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其建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要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和主观感受、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好操作及学生好实践参与这几个方面来设计学校课程文化活动。五是传承与发展性原则。学校课程文化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务求做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要开拓创新,统筹兼顾,追求个性化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凸显本校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

二、我校课程文化构建的框架

课程文化影响着学校育人工作的实施及育人效果。在研究国家教育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学校要结合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学校课程文化的方向与框架,细化课程的结构图与课程设置,从而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我校坚持以“让壮乡的孩子自信地走向未来”的办学理念来确立课程观,以“敦品力行”为学生培养目标来主导课程文化建设,以“民族文化教育”为主线进行校本课程体系构建。

沛鸿民中课程文化构建包括办学理念、课程观、学生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课程体系是课程的主体,主要由课程的管理、设置和资源三个方面构成。课程管理能确保所开设课程的有序有效运行,它需要管理制度、管理机构和课程考核等的支撑。课程设置是指学校所要设置的具体课程和学生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从隶属角度来分可分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课程资源则是学校在校情、学情、优势学科、学校文化特色等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源、必要的设施和服务等。

三、我校课程文化运行的策略

国内外教育家对课程的内容和范围都有较一致的认识。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或是华特·科勒涅斯的“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可纳入课程范围的内容有很多,可谓“一事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有课程”。基于此,沛鸿民中全面、完整地实施国家课程,并根据我校学生实际需要选取地方课程,同时将部分课程校本化。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同样重要,特别是在隐性课程中还注入了民族文化教育。考虑到各方面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潜在影响,从学校校舍建筑、教室环境布置的硬件到各种仪式、校规校纪、课堂礼仪、三风建设、师生人际等都注入了民族文化教育。沛鸿民中课程文化运行都力求校本化,力求彰显民族办学特色,并由小到大地、渐进地、系统地、创新地推进传承。沛鸿民中课程文化运行采取如下策略。

(一)课堂校本 双管齐下

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坚持教学相长和“教是为了不教”,摒弃机械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落后教学方式。教学生会学,是最好的教学,因为绝大多数的学习活动都必须通过学习者内化才有效。教学活动需遵循学无定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努力实现个别化指导。教学策略还包括运用生态圈的共生效应和毛竹生长现象(规律)来指导教学活动,充分发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以信任和鼓励,并以同理心与学生一起成长。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沛鸿民中除了实施“民主、合作、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实验,还在“一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都是课程”这一课程文化观的指导下,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对我校校本课程进行了建设和开发。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及现有的教学特色和资源优势,我校的校本课程首先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上取得了突破。现有的与民族文化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历史、人文和科技活动课程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多年来,除按规定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外,沛鸿民中以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结合学校民族办学特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开发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科技创新类(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学会学习)、民族民俗类(学校特色)、人文底蘊类(人文底蕴)、生命情怀类(健康生活)、国际视野类(责任担当)、学科特色类等六大类校本课程,并且形成了《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校本选修课程常规管理制度》。沛鸿民中初中、高中正在探索开设壮语选修课程,向学生传授壮语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壮语会话和句型用法。多样的校本课程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各类省级、国家级比赛中,沛鸿民中学生多次斩获一、二、三等奖。

(二)民俗校本 彰显特色

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民族文化建设的需要,沛鸿民中建设了更加丰富的校本课程,特别是民族民俗类校本课程,已成为沛鸿民中办学特色的重要内容,且成果显著。

近年来,沛鸿民中开发了抛绣球、毽球、珍珠球、天地球、扎西巴鲁、竹竿舞、民族健身操等十多项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掀起一股热潮,并成功地将民族体育项目(武术、踢毽子、抛绣球)引入南宁市体育中考科目中,开创了全国民族体育进体育中考的先河。更令人深受鼓舞的是,2018年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大型政论片《必由之路》第六集《兴国之魂》中,在习近平总书记做关于中国梦的讲话时,就使用了沛鸿民中学生在操场打壮拳和在铜鼓广场跳竹竿舞的画面作为背景影像,这是对沛鸿民中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最大认可和肯定。

让课程文化有活力,活动是最好的催化剂。学校每年都举办“三月三”校园歌圩文化艺术节,并将其打造成了以“濡染壮乡文化 璀璨沛鸿生活”为宗旨的民族文化教育系列品牌活动。在艺术节上,学生创编山歌、吟唱民谣,跳一跳民族舞蹈、品一品民族美食,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这一系列主题活动,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结合新时代要求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民族文化。“三月三”校园歌圩文化艺术节是我校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传播民族文化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不同民族璀璨文化的魅力,增进不同民族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与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另外,学校组建的民族文化教育特色社团——“鸿舞团”从成立至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6年原创群舞《湘江战魂》荣获南宁市中小学艺术节金奖,2018年原创京族男子群舞《南珠丝路》在南宁市第二十届中小学艺术节艺术表演类全市总结赛中获得中学组金奖第一名,代表南宁参加广西第六届中小学艺术展演荣获舞蹈比赛金奖第一名,并于2019年4月代表广西参加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舞蹈类比赛一等奖。

(三)课堂课题 民族亲缘

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所在地广西的首府南宁唯一一所具有纪念性、民族性特色的中学,我们的定位是成为培养民族人才的民族教育窗口学校,为发展民族教育、繁荣民族经济做贡献。基于这样的定位和认识,我们很重视民族文化教育,重视具备民族文化教育专业化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除了尽可能安排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外,更多的是通过大力推动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以“研”促“训”。目前,学校的课题研究已经形成了校级微型课题、市级规划课题、自治区级专项课题、国家级课题层层递进的课题格局,现有国家级课题1项,自治区课题15项(已结题7项),市级课题27项(已结题17项)、校级课题21项(已结题10项);在民族文化教育类研究课题中有1项国家级课题,4项自治区级课题,8项市级课题。

伴随着课程改革实施的深入,学校利用具体的、可感知的乡土资源开发了不少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课程,让学生在课堂和课题研究中更多地了解与体悟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并发掘各民族间的亲缘关系。近几年,学校开发了《从诗经到刘三姐》《壮族民俗文化》《民族舞蹈欣赏》《民族体育》等10多门独具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了100多门民族民俗校本选修课程,其中“衣食住行之衣——广西先民穿什么”“民具基本知识”“走向世界的花山”“明代中后期青花瓷的赏鉴”等二十几门课程聘请了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专家到校开课。另外,组织学生开展了“关于壮族铜鼓文化的研究调查”“关于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斗拱结构的研究——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例”“广西民歌的种类及其起源和发展”“关于广西壮锦图案的研究”“壮族姓氏的历史发展与传承”“南丹白裤瑶人民的风俗习惯”等150多个关于地方民族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学生通过学习,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文明是各民族独立发展,并历经两千多年,才形成了多元共生共融的文明形态。近三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大力支持贫困山区学校发展民族教育,与马山县金伦中学、马山合群初级中学等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支教帮扶活动,近两年组织送教下乡人数达80人次。

学校课程文化构建和实施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课程结构调试与变革,是课程文化走向校本化、彰显自身办学特色和提升办学品质的根本保证。立足新时代,我校将继续遵循学校课程文化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大胆探索,在改革中发展课程文化,在发展课程文化中创新,不断丰富课程文化和提升课程文化品质,为建设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文化体系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如平.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之“一二三”[J].中国民族教育,2016(Z1).

[2]罗民昌.南宁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文化建设研究》结题报告[R].南宁:南宁沛鸿民族中学,2019.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壮乡民族中学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编号:FFB16059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朝晓(1971— ),男,汉族,广西横县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刘颖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