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量感策略探析

2021-01-10杨新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弹簧秤量感纽扣

杨新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量感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量感的价值和意义,注重填补学生知识储备的空缺,用熟悉的生活案例、丰富的课堂体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激活生活經验,初步感知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接触、体验过关于物体轻重的问题,并且已经能用直接比较、间接比较等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课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任务:去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重量。课上交流时,学生发言非常热烈:一袋薯片重200克;一盒巧克力重250克;一箱牛奶重3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学生说完很多物品的重量之后,笔者抛出一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的学生说,这些物品不是用“克”就是用“千克”来表示它们的重量;还有的学生说,一袋薯片200克,一盒巧克力250克,因为200比250小,所以一袋薯片比一盒巧克力轻。

通过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学生初步感知了质量单位,初步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和把重量用数值量化的好处,进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维活动体验,建立质量单位的量感。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建立和培养要从“1”开始,这里的“1”指1个标准的计量单位。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

首先,教师请学生在课堂上拿出一颗纽扣,放在手心掂一掂;接着请学生猜一猜一颗纽扣有多重。笔者顺势总结:大家之所以选择了“克”这个单位,是因为一颗纽扣很轻,比较轻的物体一般用“克”作单位。然后,笔者介绍比较精密的仪器——天平,并用天平称量得出:1颗纽扣的重量约1克。

感受完1克的重量后,笔者抛出问题:我们都知道一袋盐重500克,那么2袋盐重多少克?你能计算吗?学生回答:500+500=1000(克)。笔者出示弹簧秤,并把2袋盐放在袋子里,挂在弹簧秤的钩子上,学生观察到弹簧秤的指针指着“1”,笔者在黑板上板书“1千克”;然后,笔者把2袋盐放在袋子里,请学生轮流拎一拎,仔细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学生感觉有点重。笔者顺势总结:比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1千克=1000克。

注重实践应用,逐步积累量感经验。通过活动体验,学生初步建立了克与千克的量感,对这两个单位的“大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表象。笔者通过以下几个生活实例,检测学生对质量的掌握情况。

1.选择质量单位

一块橡皮重20(  )  一根棒棒糖重15(  )  一个鸡蛋重50(  )

一本书约重250(  )  一袋大米重10(  )    一个西瓜重5(  )

2.应用质量单位

这是一名学生写的数学日记,请你看看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今天一大早,我测量了一下身高和体重,发现自己身高138厘米,体重35克,比二年级的时候高了,也重了。来到学校,我匆匆吃过早饭,吃了一个约重60千克的馒头和一碗粥。晨读时,我捧着一本重320克的语文书,认真朗读。课堂上,我回答对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他表扬我,并给我发了一个重1000千克的糖果,我高兴了一整天!

最后,笔者请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除了克与千克,还有哪些质量单位?学生说到了斤、公斤、两、磅等。鉴于这些质量单位不常用,笔者介绍:它们都可以转化成我们今天学的质量单位,1公斤=1千克,1斤=500克,1两=50克,2.2磅=1千克。

(作者单位:安陆市涢东学校)

猜你喜欢

弹簧秤量感纽扣
闪闪亮亮纽扣画
纽扣变变变
纽扣
玩转纽扣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静待“量感”生成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的方法、技巧、探究与提高
这样“改进”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