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视角下优化思维的生长

2021-01-10余小莉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张饼烙饼教材

“优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思想方法。教师应基于发展的视角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为学生优化思维的生长引路,促进学生优化思想的形成。

一、研读教材脉络,把握知识体系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研读教材尤其是纵向研读教材,有利于教师看到知识的全貌,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落脚点。有关优化的教学内容在人教版教材中大多以“数学广角”板块呈现,重在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其内容编排呈散点状,在教材所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中占有较大比例。笔者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梳理(如下表)。

以上是优化问题中显性部分的内容,还有一些隐性部分的内容也不容忽视。如“租船问题”在人教版教材中一共出现三次。一是二年级下册教材第六单元,问题特点是只租一种船,理解的关键点是“最多”“至少”,思考方式是画图、符号与列式,解题方法一般归纳为“进一法”。二是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问题特点是租车不止一种选择,理解的关键点在于可以同时用两种车,也可以只用一种车,思考方式是一一列举和列式,一般用列表法解决。三是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问题特点是有两种船,租的方案有多种组合,理解的关键点在于租大船便宜,混合租比只租大船便宜,租的船上不空位更便宜,思考方式有假设、列举、比较、归纳,需要学生通过综合分析与运算来解决。

小学阶段优化思想方法的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二年级以感受、尝试为主,三、四年级以体验、明晰为主,五、六年级以理解、应用为主。尽管优化思想方法在教材中有不同的体现形式,但其最终目的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条理化,将未知条件转化为已知条件,将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备课前要研读教材,厘清教材脉络,找出相似问题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发展的视角、整体的观念来设计教学。

二、紧扣思维起点,设计学习序列

优化策略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不同的问题类型、已有信息和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导学生用一定的方法找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这需要教师本身具有优化意识,能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优化方法,感悟优化策略。

1.整合信息

“优化”具有整合性,即将搜集到的信息有效地整合、迁移,从而优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情境,蕴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但也有一些干扰信息(无用信息或误导信息),需要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将它们筛选出来,排除干扰信息,再整合有用信息,最终找到解题思路。能否快速而精准地分辨出有用信息并进行整合,取决于优化方法的应用。

例如“沏茶问题”,教材主题图提供了很多的数学信息:①小明家来客人,需尽快泡好茶;②用时需最短,还需合理;③烧水需8分钟;④洗水壶需1分钟;⑤洗茶杯需2分钟;⑥接水需1分钟;⑦找茶叶需1分钟;⑧沏茶需1分钟;⑨要烧水需先洗水壶,再接水;⑩烧水的同时可以洗茶杯、找茶叶;?沏茶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教师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阅读并记录获取的数学信息,独立设计沏茶方案,如“沏茶的顺序是什么”“怎样安排节省时间”“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等。学生对信息进行取舍后,可以梳理出沏茶步骤: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沏茶(1分钟),并指明“找茶叶”和“洗茶杯”可以交换顺序,也发现能够同时做的事情就同时做,可以节省时间,比如烧水需要8分钟,等待的时候可以去找茶叶、洗茶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制订沏茶方案,并从中找到合理且省时的最优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合理分析,并用简便的方法记录信息,用简洁而有条理的表达方式呈现分析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优化的思想方法。

2.对比分析

优化的前提是多样化,即在无限或者有限种方案、方法中甄别出最优的方案、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学习素材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能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与对比辨析中,体悟优化策略。

例如“烙饼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题意并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与讨论,边摆学具边说一说自己的方案,并将不同的方案展示在黑板上。随后,教师抓住“怎样省时”“怎么省时”“规律是什么”等关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不同方案,体悟“最省时”的本质是“锅里每次都烙2张饼,不空锅”。学生经历了寻求最优策略的全过程,体验到优化思想的价值。

3.梳理总结

在教学优化问题时,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反思获得顿悟,从而内化知识,在脑中形成清晰而稳定的优化策略,形成优化意识。

例如,总结“烙饼”最省时的方法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饼数是单数时,为了保证锅里总是有2张饼,一定要有3张饼交替烙”的思维关键点,得出最少烙饼次数就是饼的总面数除以每次可烙的面数,而最省时间就等于每面烙的时间乘最少烙饼次数,所以“最省时间=每面烙的时间×(饼的总面数÷每次可烙的面数)”。然后,教师提示:“这对所有的饼数都适用吗?”学生回答:“1张饼除外。”教师追问:“如果烙n张饼呢?”学生探索不同数量的饼的烙饼过程,列表记录相应的数量和时间,通过观察发现“排除只烙1张饼的情况,每增加1张饼,烙饼时间恰好多出3分钟”的规律。

又如,在總结全课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问学生“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可能只会说出“我学会了烙饼”“我知道怎么烙饼省时”之类的话。其实,这节课上,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经历了从方法多样化到优化的全过程,学生的体验是充分的。为什么学生说不出来呢?笔者认为,这和教师的问题指向性有关。“学会了什么”指向知识的结果,而没有引导学生关注思维的过程,即优化过程。教师可以问学生“我们这节课是怎么研究烙饼问题的”,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然后再提问“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使学生的思路逐渐清晰,思维更加严谨。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了优化的过程,才能在反思中顿悟优化策略,体会优化的价值。

三、瞄准思维“远点”,提升运用能力

优化思维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学时,教师要瞄准学生思维的“远点”,注重实际应用,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运用优化的思想方法,促进自身思维与行为的条理化、简捷化。

教学中,在提炼出优化“烙饼问题”的根本是“每一次烙饼都用满锅的位置”之后,教师追问:“我们今天学习的烙饼问题,是不是仅能用来解决怎样烙饼最省时这一个问题呢?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用到这一方法?”学生在充分思考并回答后,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寻求优化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大自然中也存在着这一现象,如蜜蜂的蜂窝结构巧妙、极度节省材料等。

优化思想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思想,不仅可以解决像“烙饼”“打电话”“找次品”等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求利润最大、用料最省、效率最高、费用最少、路线最短、容积最大等问题。如:快递员选择怎样的路线,能使路程尽可能短且安全?我们参加实践活动,怎样安排车辆最安全且花费最少?零食包装大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总之,优化问题无处不在。

(作者单位:孝感市实验小学)

余小莉,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名师、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得全国优秀数学实验教师、湖北省小数学科优秀教师、湖北省教学能手等荣誉,是孝感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工作室以“追求新理念,打造新课堂,践行新教育”为研修主题,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关注常态课堂,努力发挥实验小学的辐射作用,力求将工作室打造成名师的摇篮。团队成员多次在省、市级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多篇论文在教学类期刊发表,多次承担课堂展示、送教下乡、区域研讨等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与交流活动。

猜你喜欢

张饼烙饼教材
教材精读
让锅别闲着
——烙饼问题
教材精读
怀念烙饼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香喷喷的烙饼
烙饼
烙饼的学问
“烙饼问题”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