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初京兆杜陵杜愸墓志铭考释

2021-01-10刘思怡

西部学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考释

摘要:杜愸是西晋当阳成侯杜预的九世孙、北魏侍中杜顒孙,为唐初京兆杜陵杜氏成员。他历经北周、隋、唐三朝,任万年令、基州长史、库部侍郎、卫尉卿等职。其墓志是唐初极其少见的京兆杜陵杜氏资料,价值珍贵。杜愸墓志不仅可以纠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的错误,还能补充《元和姓纂》的不足。该墓志不仅可以补史,其反映的一些史实还有证史的作用,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唐初;京兆杜陵杜愸墓志铭;考释

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3-0047-04

唐初京兆杜陵杜愸墓志铭,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郊区,时间不详[1]。杜氏家族属汉魏以来绵延不绝的高门望族,而京兆杜陵杜氏又是其中最为显赫的支脉,因此通过碑志对其子孙源流进行爬梳整理,便具有了较高的中古家族史研究价值。学界关于京兆杜氏的研究已多有成果发表①。由于唐初以迄葬于长安的京兆杜陵杜氏墓志极其少见[2],因此除了此前王其祎先生刊布的杜祐墓志外,出土于同一地域的杜愸墓志就显得尤为珍贵了。然而截止目前,还未见到有人对杜愸墓志进行探讨。杜愸于正史无传,因此其墓志具有补史的作用。本文试对该墓志作以考释,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杜愸家族世系

杜愸是西晋当阳成侯杜预的九世孙、北魏侍中杜顒孙。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3]2419-2424(以下简称《新表》)以及《元和姓纂》[4]911-919(以下简称《姓纂》)的记载,可大致梳理出杜愸家族世系如图1所示:

图1杜愸家族世系图

杜愸墓志载:“君讳愸,字孩,京兆杜陵人。晋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刺史、当阳成侯预九世孙也。曾祖洪太②,魏南徐州刺史。……祖顒,魏使持节、骠骑大将军、侍中、大鸿胪卿、雍泾豳荆岐五州刺史、太尉武公。……父景仲,魏使持节、骠骑大将军、礼鄜丹三州刺史、宗正大夫、大宗师、平阳公。……长男孝彝,历戴州治中、鄜州别驾。次孝獎,潭洲都督府长史。次孝弁,益州都督府户曹参军事。……武德四年,定鼎洛邑。君还京, 遘疾, 薨于潼关路次,权窆于华阴县。春秋六十三。……粤以大唐贞观十七年,太岁癸卯,九月丁丑朔,廿六日壬寅,移窆于雍州万年县洪原乡延信里。”

杜愸(整)和杜祐(乾祐)同属京兆杜陵杜氏一脉,杜愸是杜祐的堂伯(叔)父。杜愸,《新表》记为“杜整”,“愸”是“整”的异体字,同时墓志所记杜愸三子与《新表》基本吻合(所不同者,只是墓志将第三子“孝弇”记为“孝弁”,究竟孰是,待考),因此此方墓志与《新表》所记定为一人不误。同时,杜愸墓志又可证《姓纂》所记“景仲,生孝彝、孝獎、孝弇”有“夺文”,此处夺文应是“景仲生愸,愸生孝彝、孝獎、孝弇”[4]919。关于杜顒世系归属地问题,《新表》与《姓纂》的记载是有出入的,《新表》将其归入襄阳杜氏,《姓纂》则将其计入京兆杜氏。王其祎先生根据杜祐墓志认定,《新表》将乾祐以上世系归于襄阳是有问题的,今杜愸墓志则又呈现了一例确凿证据,证明《新表》记载错误,而《姓纂》所记则是可靠的。那么,杜愸墓志所载的家族谱系就纠正了《新表》记载的错误,补充了《姓纂》的不足。

杜愸志云其最终葬地是雍州万年县洪原乡延信里,与杜祐葬地“大兴县洪原乡小陵原”地名相似,隋“大兴县”于唐改名“万年县”,洪原乡则一直沿袭了下来,作为京兆杜陵杜氏祖茔葬地,“小陵原”和“延信里”之间应有隶属关系。由葬地同属一地也能佐证他们之间的同宗关系。

二、杜愸生平简述

杜愸卒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享年63岁。那么他生于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也就是北周建立的第二年,其一生跨北周、隋、唐三朝,其中北周(公元557—581年)存24年,隋(公元581—618年)计37年,均为短命王朝。他一生中的前23年生活在北周,接下来的37年是在隋朝度过的。由墓志及《魏书·杜铨传》可知他的曾祖杜洪太,在北魏任州刺史、郡太守;祖父杜顒在朝中官至骠骑大将军、侍中、大鸿胪卿的高位;父亲杜景仲,历官亦不俗。杜愸的孩提、青年时代是在北周度过的,由于其京兆杜陵杜氏显赫的家族背景,他家境優渥,家学功底深厚,因此受到了世家大族良好的儒学教育,志云:“君幼而多材,弱不好弄。青衿流誉,黄中通理。”就是说他从小勤奋好学,多才能,在学子们中间享有美誉。他通晓事理,堪称青年才俊。

公元581年,杨坚以隋取代北周,是为隋文帝,年号开皇,此年杜愸23岁。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晋王杨广出阁作雍州牧[5]24,28岁的杜愸被选为晋王雍州幕府僚吏。若干年后,升任万年令(正六品上)。此处“万年令”需要辨析一二,《旧唐书》云:“隋京兆郡,领大兴、长安、新丰、渭南、郑、华阴、蓝田、鄠、盩厔、始平、武功、上宜、礼泉、泾阳、云阳、三原、宜君、同官、华原、富平、万年、高陵二十二县。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为雍州,改大兴为万年,万年为栎阳。”③可知,杜愸任职的万年县,治所在隋京兆郡万年县,就是唐代的栎阳县,虽属京兆郡,但并非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以东的万年县(隋大兴县),这是需要注意的。万年县属于京兆郡,因此县令官品参照上县级别,为正六品上。

众所周知,隋炀帝即位以后,一改其父文帝励精图治、勤俭建国的作风,好大喜功、奢靡腐化是其执政特色。他在位只有12年,但兴师动众的事情不断: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至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春正月,营建东都,不足一年东都成,史书记载“每月役丁二百万人”[5]63-65[6]5617-5623;三巡江都:大业元年八月至二年四月,炀帝第一次巡游江都[5]65-66[6]5620-5624。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三月至大业七年,二巡江都[5]75-76[6]5651-5654。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炀帝开始三巡江都,从此无返[6]5705。其巡游江都途中,极尽奢华,史载“御龙舟,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随从船只共计“数千艘”,搭载“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等,沿江两岸仅拉挽的船夫就有“八万余人”,船只绵延“二百余里”,“所过州县五百余里皆令献食”[6]5621。此外,还有三征高丽等,此处不赘。隋炀帝的种种行径,导致上行下效,整个社会奢靡腐化、浪费盛行,终于耗尽了隋文帝朝积累下来的财富。

关于隋炀帝时期社会的奢靡腐化,杜愸墓志亦有所体现:“深奸巨猾,难治自乂。广袖大眉,斯風愈扇。”但耿直的杜愸是清醒的,他“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宽以济猛,不同于义纵;刚而无虐,岂效于董宣?”以东汉董宣作比喻,可见他在万年令职上刚正不阿,政绩不俗,随后升迁为基州长史(正六品上)④。因“上嘉其能”,随后又“诏授兰州总管府司马”。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正值炀帝兴建东都洛阳城,年近五十的杜愸官至尚书省兵部四司中的库部司长官——库部侍郎(正四品)⑤。此后,受到隋炀帝信重的杜愸,出任过“河北道廿二州黜陟大使”,行使监察河北道廿二州的职务。时“天下骚扰”,杜愸“复奉敕河北道讨捕大使”。他“喻以文德,纠以武师”,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势若转规,事同偃草,黑山雾卷,风波浪息。四民于是相庆,一方称为太平。”河北道的形势似乎是有所改善的。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三月,二巡江都归途中的隋炀帝,发动了讨伐高丽的战争。为了筹备这场战役,史称“官吏督役,昼夜立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什三四”[6]5654。为了往东北边境运输战马军粮,“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加之饥馑,谷价踊贵,东北边尤甚,斗米值数百钱。……又发鹿车夫六十余万,……道途险远,不足充餱粮,至镇,无可输,皆惧罪亡命。重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略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6]5656战争还未开始,已经造成了民生凋敝、民怨沸腾的景象,并出现了百姓相聚为盗的情况,注定了此役必败的结局。在这样的形势下,隋王朝统治集团高层出现了分化,最早起来反隋的上层人士,就是参与讨伐高丽战争的将领杨玄感,李密就是他的重要谋士[6]5671-5682。杨玄感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事败身死,李密在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投奔活跃于洛阳周边地区的瓦岗军,并很快攫取了最高领导权。

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由李密所控制的瓦岗军,势力达到顶峰,占据了河南大部分郡县,兵锋直逼东都洛阳[7]2208-2212[3]3677-3680[6]5706-5723。如墓志所云“既而李密聚徒,据有鞏洛,驱率凶丑,攻逼都城。”反映的就是当时隋王朝东都洛阳的危急形势。

第三次巡游江都的隋炀帝,再也没有回到东都洛阳,志云“天子往而不返,诸侯征而莫至。朝廷危急,事甚赘旒。内外惶骇,忧在颠踬。”就是当时隋王朝危在旦夕的真实写照。

作为库部侍郎的杜愸,所能做的也只是尽职尽责、恪守本分而已。墓志云“君部勒忠勇,躬擐甲胄。南及官军,大会洛汭。氛祲清荡,鲸鲵伏诛。返旧物于东都,枭元恶于北阙。勳庸彰著,声震遐迩。”其实也就是泛泛而论罢了,面对即将土崩瓦解的隋王朝,杜愸所起作用毕竟有限。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年十一月⑥,李渊攻占京师长安,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是为恭帝,实为傀儡,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5]93[6]5717。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三月,炀帝被杀。炀帝被害后,留守东都的隋代旧官僚们,拥炀帝之孙越王杨侗即位,改元皇泰[6]5781。墓志云“炀帝泯灭,幼主嗣位”就是说的这两件事⑦。同年五月恭帝逊位唐高祖李渊,改元武德。也就是说,在李渊正式建唐之前的半年时间里,同时存在两个隋政权,一个是居于长安的傀儡皇帝隋恭帝,还有一个是在东都洛阳的皇泰主。据史书记载,新立的皇泰主朝政由“七贵”把持,其中“一贵”便是纳言、郑国公王世充[6]5791-5792。此时杜愸被任命为卫尉寺长官卫尉卿(从三品),所居并非要害部门,主要掌管东都皇宫内军器、依仗等,并负责监门卫在宫门的屯兵[8]。

王世充大业中任江都丞,此人熟读经史,尤其擅长兵法及占卜术,巧言令色,阿谀谄媚,故而深得隋炀帝宠信。颇具政治野心的王世充,在隋炀帝被杀之后,在洛阳拥立幼帝,并在一年后篡位建国,号为“郑”,可惜只存在了三年[7]2227-2234。志云:“世充包藏祸心,群僚同恶相济。君独怀忠烈,称疾不朝。”说明杜愸内心是忠于隋朝的,并不认可王世充和他建立的割据政权。他以称病不朝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即使后来被授予更高的官位太常卿,也拒不接受,他洁身自好,保住了晚节。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势力被唐高祖李渊平定,即墓志所云“定鼎洛邑”,杜愸在回京师长安途中遘疾离世。

杜愸一生忠正耿直,为官清良,虽无太高建树,但亦可称为一代良吏了。

三、余论

杜愸夫人河东柳氏,也是魏晋以来的高门大族,祖父在北周官至“中书侍郎、秘书监”等高位,父亲也到了“瓜州刺史”的级别,杜、柳两家可谓是门当户对。杜愸的三个儿子,长子孝彝,历戴州治中(从五品下)⑧、鄜州别驾(从四品下);次子孝獎,任潭洲都督府长史(正五品上),次子孝弁,任益州都督府户曹参军事(从七品下)。杜愸去世后初葬于华阴县,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才迁葬于雍州万年县,所以此方墓志的撰写时间在贞观十七年是没有问题的。可以看出,杜愸虽然是在隋朝任从三品的高官,但其子弟通过门荫,都获得了不错的入仕出身,这些子弟在隋代所任职务,到了唐代照样获得了承认,所以有两个儿子在他去世后的二十几年间,就做到了四品、五品的地方高级官僚。

我们知道,隋唐两朝门荫仍然是入仕为官的主要途径,作为世家大族的京兆杜陵杜氏一脉,其子孙经过累世的积垫,终于在中唐以后成为极为显赫的一族[9]。

注释:

①王其祎,周小薇.长安新出隋大业九年《杜祐墓志》疏证——兼为梳理隋唐墓志所见京兆杜氏世系[J].唐史论丛,2012(14);王其祎,周小薇.望高天下:京兆杜氏再考察——以长安新出唐杜式方墓志为案例[J].唐史论丛,2014(17);毛汉光.唐代大士族的进士第之例六·京兆杜陵北朝支杜氏,中国中古社会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334-364;宋艳梅.两晋之际京兆杜氏地域选择考论[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11);宋艳梅.永嘉乱后京兆杜氏晚渡江左论述[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王力平.四至九世纪襄阳杜氏家族论述[M]//张国刚.中国社会历史评论(三).北京:中华书局,2001:58-73.王力平.中古杜氏家族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吕卓民.长安韦杜家族[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5.李浩.唐代杜氏在长安的居所[J].中华文史论丛,2006(3);刘静夫.京兆杜氏研究——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个案研究之二[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②据《新表》和《姓纂》所记,以及《魏书》卷45《杜銓传》载,“(铨)族子洪太,字道廓。延兴中为中书博士。太和中,除鹰扬将军、绛城镇将,带新昌、阳平二郡太守。……子祖悦,字士豁,颇有识尚。……祖悦弟顒,字思颜,颇有干用。”第1018-1020页,可知,毛远明先生编著的原书此处句读“曾祖洪,大魏南徐州刺史”是错误的,而“太”字误释作“大”字,特指出。

③见《旧唐书》卷38《地理一·关内道·京兆府》,第1395页,《隋书》卷29《地理上·京兆郡》,第808-809页。《隋书》虽云有二十二县,然只记19县,而《旧唐书》全,故此处以《旧唐书》为准。

④据《隋书》卷31《地理下》云:“竟陵郡,旧置郢州。统县八,户五万三千三百八十五。……有武陵山。丰乡(县),西魏置,又置基州及章山郡。开皇七年郡废,大业初州废。”第889页。按:据《旧唐书》卷44《职官三》(第1917-1918页),及《唐六典》卷30《三府都护州县官吏》的记载(第745-746页),只有中州(户二万以上)以上才设“长史”一职,而中州长史为正六品上,上州(户四万以上)长史为从五品上。唐承隋制,可推知基州长史至少正六品上。由县令调任高一级别的州长官,虽为副职算是平级调动,也应看作是升迁了。

⑤《隋书》卷28《百官下》载:“尚书省六曹,各侍郎一人,以贰尚书之职。又增左、右丞阶,与六侍郎,并正四品”(第794页)。

⑥《隋书》卷4《炀帝下》纪年为大业十三年,第91页。《资治通鉴》则将这一年直接记为义宁元年(第5717页)。此为二书之不同。

⑦毛远明在释文后第十六条注释里说,幼主是指隋恭帝杨侑,显然是错误的,特指出。

⑧《唐六典》卷30《三府督护護州县官吏》载:“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二人,从四品下。魏晋以下有治中,隋文帝改为司马”(第741页)。“大都督府:……司马二人,从四品下。……皇朝改郡为州,各置治中一人,……永徽中,改治中为司马”(第743页)。“上州,凡户满四万以上为上州。刺史一人,从三品。……后汉则皆有定所,属官有别驾、治中、主簿……”(第745页)。可知“治中”一职,是汉魏乃至于隋代较早期的地方州县级职官,相当于州司马,因为避唐高宗李治的讳,此官名在永徽以后就消失了。杜愸子孝彝所处时代为隋末唐初,因此才会出现这个职官名称,从而体现了时代特征。查《旧唐书·地理志》戴州大致属上州,故上州治中级别为从五品下。

参考文献:

[1]毛远明.西南大学新藏墓志集释:上[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182-185.

[2]王其祎,周小薇.长安新出隋大业九年《杜祐墓志》疏证——兼为梳理隋唐墓志所见京兆杜氏世系[J].唐史论丛,2012(14).

[3]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林宝.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5.

[7]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8]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5:459.

[9]王其祎,周小薇.望高天下:京兆杜氏再考察——以长安新出唐杜式房墓志为案例[J].唐史论丛,2014(17).

作者简介:刘思怡(1969—),女,汉族,陕西汉中人,历史学博士,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古文献整理与唐史。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考释
“名媛”的词义及其流变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
南安中宪第郑运锦之子郑汝成墓志铭考释
《仪礼》郑注“相人偶”新诂
亳州方言词语考释
宋贾昌龄墓志考释
秦皇岛古代官印考释
清代至民国楚雄州彝族服饰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