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早期地下党员董秀峰与党组织失联后的社会活动探考

2021-01-10董贵晗董贵昕

西部学刊 2021年23期

董贵晗 董贵昕

摘要:董秀峰是中共早期地下党员、大连工人运动的领导人、大连党团组织早期负责人之一,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通过查阅和比对历史文献,寻访董秀峰后人,拜访专家学者,发现董秀峰退避洮南后参加了东北军,在北平创办“信记文化社”,在东北中学、新京广益书局等工作,始终坚持参与爱国、抗日等革命活动直至病逝等史实。董秀峰该时期的活动轨迹与《1929—1949中国共产党吉林历史:第一卷》记载的中共东北工作委员会组建、党组织向吉林派遣人员及秘密建党活动、对地下工作者的战略部署相吻合。

关键词:董秀峰;中共地下党员;大连工人运动;中共大连特别支部;东北地区党史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3-0015-03

董秀峰(1898—1943年),原名董永久,曾用名董雨青,化名高永宽,辽宁海城人。他1924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大连从事地下党组织活动和工人运动,是大连第一个产业工会“大连中华印刷职工联合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43年9月于长春病逝。本文现就1927年董秀峰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的有关社会活动进行探究。

一、中共早期地下党员董秀峰的主要事迹

董秀峰于1914年离乡赴营口学习印刷,1917年转到大连东亚印刷株式会社做检字工人、排版工人。在工余时间,董秀峰到时任大连中华青年会会长、《泰东日报》社编辑长傅立鱼主办的大连中华青年会夜学部和大连中华增智学校夜学部学习,深受其爱国主义思想和新文化思想影响。1923年末,董秀峰、关向应、赵悟尘等与来到大连开展革命工作的共产党人李震瀛、陈为人相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在李震瀛和大连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会长傅景阳指导下,董秀峰起草了《大连中华印刷职工联合会简章》。“大连中华印刷职工联合会”(大连印刷工会)于1924年4月28日在中华增智学校召开成立大会,董秀峰当选为副委员长兼秘书。1925年6月中旬,大连印刷工会召开会员大会,董秀峰当选委员长。在他的领导下,该工会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爱国反帝斗争。

1924年4月,李震瀛陆续发展关向应、傅景阳、董秀峰、赵悟尘、张云峰、门向阳六人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直属团中央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大连支部建立,董秀峰任秘书(书记),该支部直属团中央领导。这是大连历史上的第一个党团支部,也是辽宁省第一个党团支部。

董秀峰是大连工人运动的先驱之一,特别注重工会职工教育工作,创办工会会刊《曙光》,筹办“中华印刷工余学校”,培养了一批工人运动骨干,使大连印刷工会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作为青年团大连地方组织第一任书记,在党中央北方区委特使李震瀛离连期间,董秀峰担负了大连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领导工作[1]。1924年10月10日,他带头组织由大连十余个中华团体8000余人参加的“辛亥革命成功纪念会”,随后举行了大连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群众性爱国反帝集会和游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2]。在发展新团员、壮大组织力量方面,至1924年10月,大连团支部团员人数增至24名。这期间,董秀峰积极推荐优秀青年参加革命培训和上级会议,乃至赴黄埔军校学习,为日后大连党组织的组建发展奠定了基础[3]。

1926年1月,中共北方区委根据党中央121号通告精神,将共青团大连特支8名25岁以上团员转为党员,加上早期入党的傅景阳,成立中共大连特别支部,隶属北方区委,董秀峰担任支部组织委员。同年2月,该特支改为地委,董秀峰任地委组织委员,后筹建了印刷支部,董秀峰兼任印刷支部书记。1926年2月,董秀峰受组织派遣秘密潜往天津,出席了全国铁路总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并代表大连印刷工会在大会上致辞。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抓捕屠杀共产党员,大连党组织亦遭到大连日本当局大规模破坏。7月,董秀峰与其他49名党(团)员不幸被捕。在两个多月的关押期间,董秀峰遭受多次严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拒不招供,最后以“党案证据不足”取保释放。之后,董秀峰前往洮南表哥处避难。

1927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委派陈为人同志到东北主持建立中共满洲省委临时委员会(满洲省临委)[4]。1927年底,董秀峰与满洲省临委接上了组织关系,并参加了省临委举办的干部短期培训班。培训结束后,省临委安排董秀峰等参加培训的同志到农村去开展农民运动。董秀峰提出自己“不能胜任”农运工作,希望能安排他继续做工会的工作。省临委组织部长兼农运工作负责人吴丽实同志让其等待省临委商议后答复。时值春节前夕,1928年1月20日,董秀峰向省临委致信,说明“我一切对校(即‘党’)的观念,毫无怀疑……因家中来信,催促回家,俟年复即可返省”。省临委收到董秀峰信后,研究决定给他另外安排工作任务,并于1月24日写了回信:“你是工人同志中的较好的分子,能对省临委发表许多意见,这也是好的现象。”并表示,对你不愿做的工作,“可从长讨论,另派你工作,请你速来。”[5]董秀峰接到省临委回信,即动身前往奉天。然而这期间,省临委临时紧急转移。董秀峰赶到奉天,没能联络到组织。于是他到东北大学印刷厂做了临时工,寻找组织从长计议。

在目前可查阅到的党史材料中,均没有董秀峰之后的活动记载。为探寻董秀峰与党组织失联后的活动轨迹,我们查阅和比对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寻访董秀峰后人,并拜访研究革命史的专家学者,探究那个时代大的革命背景,发现了董秀峰诸多革命活动迹象,表明他始终坚持参与爱国、抗日等革命活动直至病逝。

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董秀峰社会活动探考

一是退避洮南参加东北军,继续宣传革命思想。从董秀峰的弟弟董永清、侄女董安的口述回忆以及其后人保存的遗物可以确认,董秀峰于1929年再次到達洮南,改名董雨青,在其表哥、东北军营职军官王世贞的帮助下,进入东北军洮辽府某部,做了“二等兽医”。此间,董秀峰帮助家乡多名青年投军或外出做工,并且在军中宣传、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从董秀峰的从军时间分析,该时间恰好与我党在“八·一”南昌起义及“八·七”会议后确定的兵运革命路线时间节点相吻合,此时正是我地下党员向各地军阀部队秘密渗透的重要时期。据《吉林省地下党活动史料》记载,我党曾向东北军洮辽府某部派遣地下党员,但没有记录名字。

二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洮辽镇守使张海鹏投降日本侵略者,其军中一批爱国士兵毅然离队奔向关内。董秀峰举家离开洮南,流亡北平,他重操印刷技术,与友人合作,在北平后门皇城根西79号创办“信记文化社”,担负流亡北平的东北中学教材和校刊的印刷。在董秀峰之子董文宏的家里,至今还保存着董秀峰的遗物“信记文化社”印章。

1931年10月18日,在张学良的鼎力支持下,东北学院在北平西单皮库胡同的难民收容所(原京师习艺所内)成立,收留了大批东北流亡学生,张学良任董事长兼校长。后因大学部迁走,1932年东北学院更名为东北中学。《东北中学校刊》创办于1934年5月9日。同年,东北中学接收信记文化社,改为东北中学印刷股工厂,董秀峰随之与东北中学及相关人士有了更多接触。此间,他秘密在学生中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宣传,鼓励并引导学生毕业后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日寇,报效国家。

三是关于“后门皇城根七十九号”之谜。董秀峰与友人创办的信记文化社,印章上镌刻的地址为“后门皇城根七十九号”。史料《鲁迅与未名社》记载了“北海后门西皇城根七十九号”,这个普通的传统四合院,曾是著名文化学者台静农寓所。

台静农(1903—1990年),早年系鲁迅先生发起的现代文学团体未名社成员,与鲁迅交往甚密。1932年12月12日晚,台静农被北平市警察局以“共党嫌疑”逮捕入狱。《不该被遗忘的台静农》(作者朱立东,发表于《北京文摘》2016年6月16日)引用《鲁迅全集》有关记载,1932年11月26日,“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代表人物鲁迅到北平探望母亲期间,发表著名的“北平五讲”,其中一讲就是在皇城根七十九号台静农寓所进行的。

信记文化社与台静农同在一个四合院,是历史的巧合,还是组织安排?

四是“七·七事变”后失踪两年之谜。据董秀峰长女董宝珍于1978年写给党中央的信中回忆其父亲时,提及董秀峰在北平生活期间的一段失踪事件:“在‘七·七事变’的当天晚上,父亲未和家人告别突然出走,扔下我母女二人无依靠,经过再三打听曾和父亲一起工作的熟人,有的说回东北了,有的说去鸡冠山了,究竟在哪也无法肯定,一去两年。在北京沦陷后的第三个年头,父亲回来了,可父亲对出走与回来的情况,从来只字不提。”

从董秀峰弟弟董永清的回忆记录中可知,“七·七事变”前夕,董秀峰的父亲正在北平探亲,董秀峰给老家的弟弟去信,让他尽快到北平接回父亲,因为时局动荡“兵荒马乱”。但其弟无钱购买车票,董秀峰便委托同乡会的朋友帮忙,将老父亲及四岁的二女儿董平一同送回老家。由此可以断定,董秀峰离家走出是事先安排的,只是家人毫不知情。

现对以下线索进行分析:

董秀峰女儿信件中提及回东北、鸡冠山等字样。东北黑龙江鸡冠山为抗日联军重要的老营地,1937年时,抗日联军与党中央完全失去联系,党中央及各级党组织曾多次派人前往东北找寻抗日联军。董秀峰身为东北人有对敌经验,会说日语,具备党组织安排其赴东北寻找抗日联军的条件。

1936年,东北中学为避战乱,迁到河南信阳鸡公山。根据学校需要,董秀峰有可能跟随学校操持印刷工作。1938年底,学校再次搬迁到四川,董秀峰没有随行,便回到北平家中。鸡冠山与鸡公山,仅一字之差,或为误听。

据《大连近代史研究:第九卷》中《中共大连地方组织发展史上的一份重要历史文献》[6]提及现今吉林满铁资料馆里,保存有《中国共产党大连地委连校校务报告第三号》文件,根据内容及文件记录方式,是邓鹤皋(时任大连地委书记)记录并上报中央北方局(李大钊)的,其中重点提及的几位大连党务活动主要组织人员包括董秀峰,说明董秀峰是当时重要的党务工作者。吕功浦(董秀峰发展的党员之一)在其回忆文章中,提及大连南山支部多次在星海公园壕沟内召开支部党员会议,多由邓鹤皋讲解党的知识和上级指示,可见董秀峰与邓鹤皋关系密切。1935邓鹤皋年曾在“左联”工作,此间,董秀峰正在北平信记文化社,与北平“左联”有关联,他们再次取得联系是有可能的。邓鹤皋于1936年赴延安,1937年担任延安中央党校第十班班主任,这个班是专门为在白区工作、曾与我党失去联系的地下党同志举办的。如董秀峰与邓鹤皋保持联系,那么他参加这个学习班应在情理之中。

辗转沈阳,北上新京(今长春),隐于广益书局。1939年,董秀峰重新回到北平家中,并着手安排带家人回迁东北事宜,在友人的帮助下移居奉天,在日日新闻报社做排版工。1940年,董秀峰继续北上,辗转到新京广益书局做印刷负责人,在此工作3年之久直至病逝。

《1929—1949中国共产党吉林历史:第一卷》有述中共中央东北工作委员会的组建,党组织向吉林的派遣工作及秘密建党活动,董秀峰神秘离家两年,然后辗转奉天和新京,与我党对地下工作者的战略部署相吻合。

三、结语

1943年9月,董秀峰于长春感染肺病逝世,临终时身边有周建章和王守国两位战友,他们都是董秀峰在大连南山支部发展的老党员。

1947年东北光复,时任中共辽宁省海城县委书记高寒松曾派人前往海城八里王家坎村寻找董秀峰下落。高寒松是1931—1941期间东北中学学生[7],籍贯辽宁海城,为董秀峰在东北中学负责印刷期间结识的“革命老乡小战友”。

1977年,大连市党史办曾派人前往海城县王家坎村找寻董秀峰后人,至此,董秀峰家人方知晓他曾是中共地下党员、大连早期党组织领导人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连市党史办、档案馆等部门,陆续出版大连党史相关书籍,董秀峰的事迹记录其中。

本世纪初,大连工人大学副校长、大连工人革命史研究专家刘功成教授,先后撰文详细考证并记述了董秀峰领导大连中华印刷职工联合会开展工人革命运动[8],参加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的经过,以及舍生忘死开展地下党革命工作并担任重要职务的光辉事迹[9]。

本文通过对董秀峰1928年与党组织失联后的社会活动考证和探究,发现了董秀峰诸多革命活动迹象,填补了其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社会活动空白,表明董秀峰至死不渝坚持参与爱国、抗日等革命活动直至病逝。

参考文献:

[1] 中共大连市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員会.大连党史资料:丛书(二)[M].大连:大连出版社,1986:1.

[2] 中共大连市委党史研究室.大连地下党人物传略[M].大连:内刊本,1989:13.

[3] 中央档案馆,等.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M].北京:内刊本,1988:47.

[4] 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1929—1949中国共产党吉林历史:第一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77.

[5] 中共满洲省临委复冻同志的函(1928年1月24日)附:冻同志给中共满洲省临委的信[M]//中央档案馆,等.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北京:内刊本,1988:286.

[6] 王珍仁,温明成,孙凯旋.大连近代史研究:第九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240.

[7] 东北中学北京校友会.1931—1941东北中学校友名录[M].沈阳:内刊本,1989:46.

[8] 刘功成.青年团大连地方组织第一任书记董秀峰的爱国斗争活动[J].大连大学学报,2015(36).

[9] 刘功成.大连近代史研究:第十三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282-294.

作者简介:董贵晗(1969—),男,汉族,辽宁海城人,烟台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革命艺术史。

董贵昕(1970—),男,汉族,辽宁海城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单位为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研究方向为革命出版史。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