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性治理视域下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研究

2021-01-10李晶

西部学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

摘要:从温饱、小康到如今的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浙江省江山市一直以整体性治理的价值取向、组织目标和手段方法为借鉴,力争全面实现富裕乡村、满意乡村、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和谐乡村“五村联创”的“中国幸福乡村”。奋斗目标从追求经济发展到追求以人为本的转变;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可持续型的转变。整体性治理视域下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县域样板的对策建议:(一)价值理念:创建“以人为本”的中国幸福乡村;(二)互动整合:实现幸福乡村建设资源的整合;(三)多元主体:借助参与主体投入整体性创建。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中国幸福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F127;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4-0055-04

江山市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出发,以整体性治理的价值取向、组织目标和手段方法等为借鉴,提出力争在江山市全面完成富裕乡村、满意乡村、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和谐乡村“五村联创”的“中国幸福乡村”。

一、整体性治理与共同富裕的契合

从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四大战略定位、六方面重要举措来看,共同富裕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指标的整合。整体性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特征。作为当代政府治理的一个新理念,整体性治理的理念和机制对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县域样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整体性治理

整体性性治理是打破碎片化治理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部门机构间由碎片走向整合,实现整体性运作,达到多元主体的政策目标连续一致。

1.整体性治理的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走上了富裕之路,但与此同时,由于政策倾斜、要素配置等的不均衡,导致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农村地区,无论在人均生活水平,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等都滞后于城市,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而整体性治理是以解决公众需要, 提供公众服务为政府行为的主旨和运作方式,以增进公共价值,实现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

2.整体性治理的组织机构

构建合理的组织内部结构是政府实现公共服务目标的有效工具。整体性治理理论价值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政府组织内部结构。整体性治理模式下的组织结构在固有组织结构基础上强调整合、协作与整体运作有助于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各部门的有效协作与职能的整合。

3.整体性治理的参与主体

在传统治理模式下,政府承担了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所有职责。整体性治理理论政府需协调好其他机构服务职责并承担起整个过程及结果的主要责任。在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承担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资源优势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治理模式。

(二)整体性治理与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契合

1.奋斗目标从追求经济发展到追求以人为本的转变

1987年,邓小平在阐述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时,根据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不高,经济发展落后的时代背景,提出把经济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核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国民生产总值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背景下,人们的需求发生转变,更加多样化。因而,我国从十六大提出的“四位一体”①的发展战略,到十八大“五位一体”②的发展战略,都是在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内容进一步补充完善,以满足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2.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可持续型的转变

党的十六大前,在以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价值理念下,我国在经济发展政策的执行上都偏向于追求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党的十六大科学发展观提出后,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從盲目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的相互协调及可持续型发展模式。浙江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在行政体制改革上率先掀起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减免了一大批行政审批费用,让老百姓使用手机APP就能完成相关审批流程。今年,浙江省全面启动数字化改革,突出智治、效率。这种高质的发展,更显现出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参与主体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经济建设方面还是生态、文化、社会建设都是以政府为主要力量。例如,在经济建设上,过去我国主要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后来我们越来越关注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被激发出来,经济上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除了经济建设,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社会治理等方面,开放合作,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主体已显现出初步的成效。

二、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江山实践

2009年,江山市提出推进富裕乡村、满意乡村、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和谐乡村为主要内容的“五村联创”,共建“中国幸福乡村”。今年,江山市提出以成功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一)创建富裕乡村

通过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做大做特乡村家庭工业、规范提升乡村休闲旅游、积极促进农民创业就业等举措实现“富裕乡村”创建,显著增强江山市农民创业增收的成就感。

(二)创建满意乡村

通过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化发展、推进社保救助覆盖面扩大等举措实现“满意乡村”创建,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民生保障安全感。

(三)创建文明乡村

通过注重特色人文的挖掘开发、深化各类精神文明的创建、着力提升全市农民素质等举措实现“文明乡村”创建,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精神文化愉悦感。

(四)创建美丽乡村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人居环境改造、探索长效管理机制等举措实现“美丽乡村”创建,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居住环境舒适感。

(五)创建和谐乡村

通过落实“五项制度”③,实现重心下移常态化、深化“五新争先”④,实现村级管理规范化、围绕“五大安全”⑤,实现社会管理长效化等举措实现“和谐乡村”创建,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民主管理信任感。

除此之外,江山市对“中国幸福乡村”创建还设置了附加指标,主要就特色产业、特色工作细化了指标内容,是对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内容的有益补充,更突出中国幸福乡村创建的特色。

三、江山市“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对当地农户生活的影响调查

(一)研究方法

1.当地农户幸福感知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文献查询,本课题从构建当地农民幸福感知指标体系来考察当地农户对“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满意程度。通过设立指标内容(详见表1),采用李克特量表法,用1至5分来分别表达农户对相关问题的感知的“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没感觉”“同意”“非常同意”,以确定当地农户对“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幸福感知度。

(二)问卷设计及发放

2020年12月,调研组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主要调查了江山市清湖街道的花园岗村。该村是江山市“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指导推进村。采取随机上门调查的方法,向100名村民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9份。

(三)江山市“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对当地农户影响分析

调查组对回收的89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整理和数据分析后,得出江山市“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对当地农户的影响主要涉及到经济、公共服务、文化素质、生态、社会五个方面。

1.“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一级指标“就业及收入”上,从表1可以看出,在所有的一级指标中,就业及收入指标排名第3,具体表现在人均收入增加,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增加,但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C12这一指标中得分较低3.65。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当地农民对“中国幸福乡村”所带来经济的影响感知主要源于人均收入增加和产业的调整,而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没有完全得到认可。据被调查者反映,由于在投入、建设及管理等方面的长效机制未能完善,导致大部分行政村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

2.“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共社会服务。从二级指标上看,交通更加便捷得到了4.36分,这主要是近年来在围绕“满意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江山市建成的农村公路636条,1548.92公里,管养率达100%,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同时,实现了修路与造景的有机结合,并注重乡村公路的安全建设,做到通往美丽乡村的路更便捷、更安全、更精致、更美丽。但同时,二级指标农村社区服务更加便利、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得分相对较低。调查组反映,当地的农村社区服务、公共卫生但仍存在不少短板,与当地农户日益增长的需求仍存在差距,标准化建设有待加强。

3.“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对当地文化及教育的影响

“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对当地文化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义务教育入学率及幼儿园入园提升、文化礼堂活动更加丰富及农村普法率提升三个方面。当地农户对义务教育入学率及幼儿园入园提升的感知度较高,得分为4.71分。据被调查者反映,近年来,江山市在围绕“文明乡村”建设中,把乡村义务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质量也在提升,特别是在各乡镇建立了一批与市教育局联合,由村或企业赞助的公办及私立幼儿园。这些幼儿园无论是在师资队伍还是硬件设施上都满足了当地农户的需求。但在文化礼堂活动更加丰富和农村普法率提升上分别得分3.84和3.51分。被调查者反映,文化礼堂活动和农村普法形式单一,重形式轻内容,特别是受到当地农户喜闻乐见的活动较少,当地农户认为和自己关系不大,对此感知度不高。

4.“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对当地生态及居住环境影响

生态环境及居住环境其实反映的就是当地的生态指标。具体表现在人居居住环境改善、空气实质改善、村庄绿化覆盖率提升3个二级指标上。其中村庄绿化覆盖率提升得分4.79,在所有二级指标中位列第一。当地农户认为在“美丽乡村”创建中,深化提升“312”绿化运动,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水体沿岸绿化,实现村庄内部及周边、住宅庭院及四旁的绿化、美化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感知度高。

5.“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对当地社会管理的影响

在5个一级指标中,“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对当地社会管理的影响得分为4.57分,排名第1。被调查者反映,在“和谐乡村”创建中,江山市围绕“五大安全”(政治、治安、信访、生产和公共),实现社会管理长效化,切实增强了农民群众的安全感。同时,通过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提高“民情沟通日”活动实效,加强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建设等措施实现村级管理的规范化。

四、整体性治理视域下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县域样板的对策建议

(一)价值理念:创建“以人为本”的中国幸福乡村

江山市在此过程中将“以人为本”作为根本价值理念,进一步在“幸福乡村”理论的语境下实现其内涵阐释的具体化。全面引入农民幸福感、满意感调查等。切实发挥考核机制的引领方向、统领全局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调动起农民群众人人参与的积极性。从机制制定上确定带动农民参与的行为方式。政府担负起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宣传的公共责任,发挥好官方宣传渠道的主导作用,使各种宣传活动呈常态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公众的治理意识。

(二)互动整合:实现幸福乡村建设资源的整合

江山市以项目为龙头,科学整合中央、省、衢州市以及本市的各类资源,实现项目的累进和叠加效应。成立行动领导小组,确定全年的“中国幸福乡村”创建内容和项目安排表,制订行动纲要,搞好整体规划,工作推进上既要突出重点,也要兼顾全局,创建工作最终要求全覆盖。通过建立健全专门组织机构,形成整体协同的治理力量。通过整合部门的碎片,强化整体性规划以推动“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形成县、乡镇、村纵向治理结构明确職责、分工协作。

(三)多元主体:借助参与主体投入整体性创建

江山市在创建“中国幸福乡村”中需把“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贯穿其中,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机制。在充分发挥政府前期引导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资金、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产业创新领域,给中国幸福乡村创建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把“中国幸福乡村”创建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通过优惠政策,大力组织和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民营企业、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支持参与“中国幸福乡村”创建。以“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信息公开平台的构建,实现地方政府的透明型行政,来树立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注释:

①“四位一体”: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指社會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②“五位一体”: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

③“五项制度”:即政治生日制度、探访谈心制度、结对帮扶制度、资金扶持制度、专题培训制度。

④“五新争先”:建设新农村争先,建立新班子争先,走进新时代争先,勇于新担当争先、敢于新作为争先。

⑤“五大安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参考文献:

[1]PERRI.Holistic government[M].London:Demos,1997.

[2]高建华.区域公共管理视域下的整体性治理:跨界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

[3]崔会敏.整体性治理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1).

[4]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学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5]袁家军.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N].浙江日报,2021-06-15.

作者简介:李晶(1982—),女,汉族,浙江长兴人,中共江山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建与党政管理。

(责任编辑:赵良)

猜你喜欢

整体性治理
整体性治理对中国邻避冲突管理的启示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大病保险异地结算的可行性分析
碎片化与整体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路径创新研究
地方政府整体性治理与公共服务创新
整体性治理视阈下的中国式扶贫机制研究
整体性治理框架下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县级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碎片化问题及其整合规制
中国区域一体化的整体性治理模式研究
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探析信访矛盾协同的解决模式
协同文化、合作技能与整体责任:政府协同软动量之三角关系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