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斑块与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的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进展

2021-01-10刘婧郭增元宿鸿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5期
关键词:湿质阴虚颈动脉

刘婧,郭增元,宿鸿羽

(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2.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0 引言

据我国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血管疾病在我国人口死因顺序中居第1位[1]。其中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2](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NICE)在我国具有庞大的人群基础,而颈动脉斑块(carotid plaque,CP)作为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研究其与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有助于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并治疗颈动脉斑块。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医体质特点,而对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进行展望。

1 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卒中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NICE包括以下3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轻型缺血性卒中(NIHSS≤5分或3分)、症状迅速缓解且未遗留残疾的卒中。NICE有庞大的人群基础,基于社区人群的中国成人TIA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人口标化TIA患病率高达2.4%,据此推算中国TIA现患人群数量高达2390万[3]。有研究显示,我国从第1次卒中患者登记到第2次卒中患者登记,卒中患者中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比例从38%提高至51%[4]。2004年牛津研究显示TIA后7d、1个月和3个月时发生卒中的风险分别是8.0%、11.5%和17.3%,而这3个时间点轻型卒中复发风险分别是11.5%、15.0%和18.5%,与TIA类似[5]。由此可知TIA和轻型卒中的复发风险都很高。TIA、轻型卒中合并多重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就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显示颈动脉斑块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亚临床标志[6]。也是引起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首先颈动脉作为颅内供血的主要通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引起血管狭窄的主要原因,血管狭窄还可形成血管涡流,刺激血管壁发生血管痉挛而导致TIA。另外来源于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处的附壁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微栓子的脱落从而引起血管阻塞,继而形成动脉-动脉型脑栓塞、TIA或轻型卒中。有研究表明高达25%-3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而引起的[7]。也有研究证实,相较颈动脉狭窄的程度,颈动脉易损性斑块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更为关键,是脑梗死早期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8]。贾正常[9]对68例轻型卒中的病因分析中指出,其中有91%以上的患者均有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且有42.65%的患者存在低回声和混合回声性质的斑块,其脱落或发展很容易引起脑梗死。因此颈动脉斑块性质可以被用作缺血性脑卒中是否发生以及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参照指标。频繁TIA及轻型卒中的发作,是发生致残性脑梗死的要“预警”信号,因此重视TIA并对TIA患者评价相关危险因素,预测近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减少脑梗死的发生非常重要。葛叶波等人[10]的研究中提出ABCD2评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颈动脉斑块性质与ABCD2评分中危险分层的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中高危组颈动脉软斑、混合斑检出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而周春艳等人[11]的研究结果表明斑块风险分级在缺血性中风再发组与未再发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此颈动脉斑块危险度分级方法对预测缺血性中风再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此研究对斑块常规超声图像进行细致分级来诊断斑块的不稳定性,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达到半量化,区别于以往的单纯分为不稳定性斑块和稳定性斑块两种,提高了对缺血性中风预测的准确度。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TIA和轻型卒中的发生及复发密切相关,而TIA和轻型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缺血性卒中的幕后推手。因此从观察颈动脉斑块性质的角度出发,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其发生率及致残率。

2 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进展

《内经》认为,人体体质的形成秉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在先天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王文锐的研究显示[1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居多,分别为33.9%、20.2%和19.0%,且不同性别、不同体型、不同年龄段患者体质类型不尽相同。王长德等[13]对308例TIA患者采用王琦中医体质分型法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其体质类型,认为痰湿质为TIA最常见的体质类型,痰湿质与TIA关系最密切,其次为瘀血质、气虚质、阴虚质。李壮苗等[14]对75例中风先兆患者进行ABCD2评分,观察不同体质、不同风险患者第2天及第7天的脑梗死发生率,结论不同体质的中风先兆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脑梗死风险,痰湿质最高,其次是阴虚质。刘芳等[15]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根据 Essen卒中风险评分,随机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发现在中医阴虚质体质比例方面,脑卒中复发高危组患者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王洪真[16]等调查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在186名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阴虚质、血瘀质和气虚质居多,男性患者常见的体质类型为阴虚质,血瘀质和痰湿质,女性患者常见的体质类型为阴虚质、血瘀质、气虚质。50岁以下及50-60岁患者以阴虚质和痰湿质最为常见,61~70岁患者以阴虚质和血瘀质为主,71~80岁及80岁以上患者主要以血瘀质为主。肥胖及超重患者以痰湿质最为常见,其他患者以阴虚质最为常见。贾爱明[17]等对5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性回顾性调查分析,得出中医体质因素中瘀血质、痰湿质和中医诱因中过逸致复、药复也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的结论。彭子壮等人[18]在体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关系结果方面发现,TIA的主要体质是痰湿质、气虚质、瘀血质,进一步的Logistic分析发现痰湿质、阴虚质、瘀血质是TIA的危险因素(P<0.05),而 平和质是TIA的保护因素(P<0.05)。李建军等人[19]2016年曾提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中医体质包括,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其与颈动脉斑块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其中痰湿质是缺血性中风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中应早期辨识病理性体质状态,利用体质的可调性理论,通过中医药对其进行辨体论治,纠正其偏颇体质,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远期预后结局。近年来,文秀华等人[20]的临床观察得出结论,与无颈动脉斑块的病例比较,有颈动脉斑块的病例体质辨识中首先以痰湿质、瘀血质,其次以阳虚质为多见。痰湿、瘀血既是重要的病因,也是重要的病理产物,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致病程缠绵。既往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体质分型及体质干预的研究不在少数,并颇有成效,全亚萍等[21]对120例中风易患者进行体质分类,按不同体质,制定相应调理方案,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药物、针灸、药浴等方面给予长期综合干预,可明显降低卒中复发率。因此,临床中应早期辨识患者的病理性体质状态,利用体质的可调性理论,通过中医药对其进行辨体论治,纠正其偏颇体质,使其趋向与“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远期预后结局。

3 小结与展望

通过上述研究,应把NICE作为最为重要的防治人群,也是目前脑血管病的最佳防控窗口人群。在近年来的报道中,尚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状与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故我们从中医体质角度出发,利用体质的可调性,进行体质干预,达到“未病先防”“治未病”的理念,有助于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并治疗颈动脉斑块。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医体质特点,以期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思路。从而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猜你喜欢

湿质阴虚颈动脉
阴虚体质的人炎夏要会调理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中老年人痰湿质评分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湿质患者与瘦素受体和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瘦素/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痰湿质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研究
痰湿质与饮食生活习惯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