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肤癣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1-01-10张建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畜牧兽医站027200
张建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畜牧兽医站 027200
1 病原
30 余种皮肤癣菌现被归为三个无性型属,即小孢子菌属、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最初,皮肤癣菌被归类于不完全真菌。然而,尽管存在生态变异和表型变异,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所以的皮肤癣菌之间遗传学上关系密切,都是子囊菌门裸囊菌科的成员,已被证明能够进行有性繁殖的几个种被归类于有性型节皮菌属,具有无性型和有性型双重名。皮肤癣菌是严格需氧菌,它们中大多数在标准沙堡葡萄糖琼脂上生长缓慢,需要在沙堡葡萄糖琼脂力添加酵母提取液来补充其所需的特殊生长因子。
2 生存环境
皮肤癣菌可根据它们的生长环境和宿主偏好如嗜土、嗜动物、嗜人的特性进行分类。嗜土型皮肤癣菌在土壤里寄居和繁殖,这与土壤中含有分解的角质如毛发或羽毛有关。动物可通过接触土壤而感染嗜土型皮肤癣菌,或通过接触感染动物而引起感染。嗜动物或嗜人的皮肤癣菌是专性病原体,不能再土壤中繁殖。它们以角质化结构上生长很少产生大分生孢子,因此其依靠节孢子的产生进行传播。每种嗜定位性癣菌往往在特定的动物宿主上寄生。
3 实验室鉴别
主要根据菌落形态和大分生孢子的显微形态、厚垣孢子或其他结构来确定。
3.1 从动物体内分离出的常见皮肤癣菌的菌落形态特点判断。
3.2 将培养物置于染液中或用透明胶带大制作菌落样品,乳酚棉蓝染色厚用低倍镜或高倍镜观察大分生孢子的形态。其他结构如螺旋菌丝、小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也可以用于鉴别。
3.3 用商品化的发癣菌琼脂1 号是一中酪蛋白基础琼脂。将生长因子添加与基础琼脂培养基中而制备的其他培养基T3,T3 含有硫胺素和肌醇。T4只含有硫胺素,T5 含烟酸。
4 致病机理
皮肤癣菌侵入表皮的角质层、毛囊、毛干和羽毛灯角质化结构。病变的进展受皮肤癣菌的毒力和宿主免疫能力的影响。年幼、年老、虚弱和免疫抑制的动物特别易感。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宿主而直接感染,或通过环境中被感染的上皮碎屑而间接感染。具有感染性的节孢子附着在角质化结构上并在6h 内开始发育。轻微外伤如皮肤的轻微擦伤或是节肢动物的叮咬可促进感染的发生。潮湿的皮肤表面和温暖的环境有利于孢子的萌发。菌丝生长的代谢产物可引起局部的炎症应答。随着病变的发展,在病变的中心部位可发现脱毛、组织修复和无活性菌丝。菌丝的生长可导致表皮增生和角化过度。霉菌性毛囊炎后往往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
过强的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产生与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开始有关,迟发型超敏反应通常可促使皮肤癣菌的清除、病变的消退病对在感染产生局部抵抗力。皮肤癣菌病的免疫是短暂的,如果攻击剂量较大可能与感染的消除有关系,包括角质层的脱屑率增加、表皮渗透性提高使炎性流体渗透。患病动物可产生抗皮肤癣菌糖蛋白抗原的抗体。持续感染的猫产生强体液免疫应答和弱细胞免疫应答已得到证实。
5 诊断程序
由于依靠临床背景对皮肤癣菌病作出诊断往往比较困难,因此实验室检查通常是必要的。
5.1 皮肤癣菌往往寄生于特定的宿主,被感染动物的种类可表明该皮肤癣菌是最有可能的病原。
5.2 适用于实验室检查的标本包括从病变边缘部位拔出的毛发、深层的皮肤碎屑,感染脚爪和伪足菌种的活检材料。将一张大纸铺开,用干净的牙刷梳理猫的皮毛,也可以收集到合适的材料。
5.3 用氢氧化钠处理过的毛发和皮肤碎屑应当在显微镜下观察节孢子。节孢子排列在毛干上是典型的毛外癣菌。
6 临床感染
皮肤癣菌病是伴侣动物和农场动物的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由于皮肤癣菌是人兽共患病,所以患病动物应当谨慎处理。
疣状毛癣菌是牛癣菌病通常的致病因素。小牛感染最为常见,通常在脸上和眼睛周围形成特征性病变。小母牛和奶牛的病变可能会出现在颈部和四肢。感染皮肤周围的卵圆形区域脱毛并有灰白色痂皮。冬天发生感染最为常见,许多动物在这个季节受到感染。
7 治疗
牛皮肤癣菌病通常可以自愈。但个别珍贵动物需要治疗。局部用制剂如5%石硫合剂或那他霉素可能是有效的。个别病变可用氟康挫、伊曲康挫或特比萘芬进行治疗。疣状毛癣菌减毒商品化疫苗在欧洲和俄罗斯已被成功地用于控制牛的皮肤癣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