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幼儿科学活动的有效性

2021-01-09余俊丽

科教导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导入方式主动探究有效教学

余俊丽

摘要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能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是否有成效,主要看学生在学习中有没有获得。文章从引导的有效性,提问的有效性,探索空间的有效性,总结的有效性等几方面具体论述了如何提高幼儿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现象,追求真理。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导入方式 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4.037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ldren’s Scientific Activities

YU Junli

(Zhuxi Chengguan Central Kindergarten, Shiyan, Hubei 442399)

Abstract: Effective teaching means that students can make concrete progress or development after a period of teaching. Whether teaching is effective or not mainly depends on whether students have achieved success in lear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ldren’s scientific activities from the as? pect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guid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questio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xploration spac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summary.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guide students to explore scientific phenomena and pursue truth.

Keywords: effective teaching; import mode; active inquiry

对于“有效性”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有的教师并未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真正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能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是否有成效,主要看学生在学习中有没有获得。如果学生没有收获或不想学,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过去,我们在科学活动教学中,一般采用教师提问、讲解,幼儿逐一回答的方法,然后得出科学结论。有的时候也让幼儿实验或动手操作,但这种实验或操作是在教师的严格监督下,按照要求一步一步进行的,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最近从大班科学探索活动“美丽的彩虹”中,我得到了一些启示。

关注引导的有效性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幼儿探究科学现象,追求真理。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追求活动形式的新颖,可采用童话、儿歌、图片、音乐、娱乐等方式导入。情境导入一定要注意方式,要凸显重点,不能偏离主题。偏离主题将不利于幼儿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式,必然影响他们对活动主题进行探索的方向,使得探索活动偏离了科学教育的初衷。

比如,我们分别在两个大班开展“美丽的彩虹”活动,目标的设定基本相同,但采用的导入方式不同。(1)班采用直接导入的形式,即教师根据活动的内容和目标直接提出疑问,让幼儿思考、探索;(2)班采用情境导入法,运用神话故事把幼儿带入优美的意境之中。结果,我们发现:(1)班的幼儿很快进入探索的氛围之中,开始探索彩虹形成的原因及不同的彩虹是如何形成的;而(2)班的幼儿想象力都很丰富,思维发散得很开,对彩虹成因的猜测充满童话色彩,但到活动结束,仍有很多人不明白彩虹的成因及如何利用三棱镜制造“彩虹”。而且,(1)班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久性,明显高于(2)班。

因此,导入一定要切入主题,要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让他们明确操作的目的和材料使用的方法之后,大胆放手让他们充分操作,反复感知。在科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一定要为他们的自主探索留出充分的时间。

关注提问的有效性

问题贯穿着科学探索的全过程。无论问题来自教师,还是来自同学,问题质量高低的关键都在于能否激发出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探索与发现。

如在“装满水的杯子内放多少枚钉子,水才会溢出来”的主题研究活动中,当我将一枚枚的钉子放入杯中时,幼儿们十分惊奇地瞪大双眼盯着水杯,他们不断在问:“放40多个了,为什么水不会流出来呢?”此时,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了求知的需要及欲望,这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良好开始。我将问题反抛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动手试试,最后他们看到“水面鼓得很高,像一层薄膜一样包着水”,发现了水的张力,还发现“张力的大小与投入物的角度、力度有关,从杯侧放入的钉子比从中间放入的钉子多”“轻放比用力放的钉子多,因为用力放会溅出水花”……

关注探索空间的有效性

科学活动提倡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了给予学生充分自由探索的时间,教师在让他们明确操作的目的和材料使用的方法后,就应大胆放手让他们充分操作,反复体验。如在“怎样使球不滚下来”的活动中,我们给每人准备了一张纸和一个乒乓球,在告诉他们操作方法后,就提出“看看谁想的办法多”的要求,然后讓他们自由操作,鼓励他们选择多种方法进行活动,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探究时间。

科学的真相不是一次操作就能发现的,面对幼儿操作中的失败,我们不要马上纠正,而是要相信他们有能力认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幼儿对于操作中的反复摆弄是很感兴趣的,可以做到不厌其烦。教师只要在幼儿想放弃的时候进行点拨,让他们得以继续探索下去即可。在一次“自制小船”的实验中,有人把自己做好的小船放入水中,可是小船不像其他小船那样会自己“走”,于是他把船尾的皮筋转了几下,结果小船翻了。他修改了几次还是不行,教师看他有点想放弃了,于是启发他去观察一下别人的做法,当他把皮筋上面的铁片移到中间又转了几下,把小船放入水中,小船开动了,他成功了!这种经过克服重重困难而获得的成功是最快乐的,也是最大的动力,将激发幼儿更为强烈的探索欲望。

关注总结的有效性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幼儿对问题的思考越来越深入,教师要帮助他们梳理头脑中的多种信息,与自己事先的预测相比较,对一些现象形成新的解释,依据客观事实得出新的结论。

记录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帮助幼儿确立任务意识,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同时记录的结果有助于同伴之间交流,从记录中也更容易提炼出科学经验依据,并以此进行科学总结。

例如,在进行“沉与浮”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就从记录中看出一次次试验结果的不同,当教师提出问题:“将这两个土豆块分别放进装一样大、有水的杯子里,土豆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学生有的说沉下去,有的说浮起来,教师让幼儿动手试验后,他们回答沉下去,教师让他们记录下来,接着提问:如果这时我们给其中一个杯子里加食盐,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一听加食盐,来了兴趣,纷纷动手给其中一个杯子加食盐。教师让他们先加一勺食盐,观察搅拌后土豆的情况并记录沉与浮;接着加三勺盐,观察搅拌后土豆的情况并记录沉与浮;当幼儿加到八勺盐时,搅拌均匀后,他们发现土豆浮起来了。通过记录对比后,幼儿总结出:土豆之所以会浮起来,与加食盐的多少有关,食盐少了,土豆不会浮起来,当食盐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土豆才会浮起来。

在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他们的探究和发现进行归纳小结,帮助他们整理和概括,形成他们能理解的初步的科学概念、观点,将他们的个体感知转化为集体认知,将零散知识转换为系统知识,提升其原有的科学知识水平。

总之,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经从注重教师静态知识传递,转变为注重学生情感、态度、探索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更加强调探究活动要真正走进童心世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想象和创造,使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猜你喜欢

导入方式主动探究有效教学
课堂导入
构建高效复习课堂的教学研究
让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
高效课堂始于有效的导入
精彩导入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