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乡土课程探索与实施

2021-01-09王毕卫

科教导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社会调查校本课程

王毕卫

摘要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是一所农村小规模学校。学校开设了乡土化的校本课程,把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各科教学相结合,拓展国家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保证乡土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对学校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和整合,形成了课程结构图。学校的课程结构在整体上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丰富多彩的乡土课程主要围绕植物考察、综合实践课程、社会调查等方面开展。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 社会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4.045

Explo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Local Curriculum

WANG Biwei

(Sichuan Guangyuan Lizhou District Fanjia Primary School, Guangyuan, Sichuan 628003)

Abstract: Fanjia primary school in Lizhou District, Guangyuan City is a small-scale rural school. The school has set up a local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hich combines community resources, school resources, fami? ly resources and teaching of various subjects, and expands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which is conducive to mak? ing full use of these resources, improving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and cultivating their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local practice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struc? ture of the school is adjusted and integrate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school, and a curriculum structure chart is formed. The school’s curriculum structure implements three-level courses: national curriculum, local curriculum a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Rich and colorful local courses are mainly carried out around plant investigation, comprehensive practice courses,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so on.

Keywords: school- based course; national curriculum; social investigation

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地处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目前在校学生90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65人,班级人数最多18人,最少5人,是一所农村小规模学校。学校虽地处农村,但这里丰富的乡土资源是实施根性教育、开慧教育、生命教育的最佳场所。我们带领学生去爬山,摘野果,挖野菜,品尝山间原始的美味;带学生做自然笔记,绘一绘野菜野果地图,记录家乡物产;可以去串串门儿,了解我们身边的感人故事,学习他们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淳朴品质;还可以去访一访年代久远的古式建筑,去酿一酿醇香的五谷杂粮酒……

学校开设了乡土化的校本课程,把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各科教学相结合,拓展国家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我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发乡土教育实践课程,有利于凸显学校的办学个性,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为了保证乡土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我们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对学校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和整合,形成了课程结构图。学校的課程结构在整体上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包括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英语、音乐、美术、科学。地方课程包括生命·生态与安全、信息技术。在实施中,我们把道德与法制和生命课程整合,更多的时候,把这两门学科的内容融入学校的学科教学和德育管理,以便节约课时。而校本课程则根据当地的资源以及学校的情况来设计,同时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和补充,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丰富多彩的乡土课程主要围绕植物考察、综合实践课程、社会调查等方面开展。项目课程结合了各学科,由各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不同的项目。

进行植物考察

我们开展自然观察课程实践,带领学生走进田边地头,了解当地植物,比如中草药、野菜、野果、树木等使用价值、地理分布、繁殖栽培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传说等相关信息做自然笔记。同时,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常见植物的食用方法,学习烹饪技术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最终形成自然笔记手册、家乡常见植物地图、校园植物志等。

自然考察按照以下五个步骤实施。一是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就某一种植物,主要观察其外形特征,比如根、茎、叶、花、果实的基本形态等。有时,在确保可食用的情况下,我们还会让学生尝一尝,辨识一下它的味道。二是画出植物基本的形态特征。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画出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的基本形态,记录观察数据,将其与类似植物进行对比。三是查找相关资料。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查阅所观察植物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观察情况,甄别资料的真实性。四是展示观察成果。学生画出植物的基本形态,记录观察和查阅的相关数据资料,绘制成自然笔记作品,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展示,就展示成果提出修改意见。五是根据展示情况,评选出优秀作品,同时将优秀作品制成卡片,留档。

开展综合实践课程

为了便于学生开展自然实践活动,2018年春季,学校开设种植课程,租下2.7亩农田作为学生的实验田,种植花草、玉米、大豆等,让每个学生经历整地、播种、浇水、除草、护理等过程。教师进行专题指导,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劳作体会。这样不仅增长了科学知识,培养了对花卉等植物的种植、养护能力,而且练就了他们勤劳的品质、独立意识,同时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多种写作素材。

到目前为止,我们先后开展了“神奇的豆”“美丽的花”“善变的叶”“大米飘香”“家有美味”和“南瓜解密”等项目。教师和学生一起做项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项目——“善变的叶”

“善变的叶”项目的开展是在秋季落叶飞舞的季节,看到满地枯黄的落叶后触发的课程设计灵感。课程涉及语文、科学、美术学科。首先,我们从树叶的主题出发,追根溯源,带学生查找“叶”字的演变过程。探寻“叶”字的演变过程主要是网络,查找“叶”字的象形字、金文、小篆等书写样式,经过千年的演变,最后才变成现在简化的“叶”字。在探索“叶”字演变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我国大多数汉字都是由图画文字演变过来的,它们最初都是表意的字。汉字的演变无不展示了人们对汉字形体美与简洁适用的价值追求。其次是探寻树叶变色的奥秘。探寻树叶颜色变化的奥秘是自然科学范围的知识。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实验验证等方式,了解叶绿素、花青素等在植物体内的作用,叶绿素主要是帮助叶子进行光合作用,花青素则是使植物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通过这样的探究与实践,学生学会了用科学知识解释“秋天里树叶变黄”等自然现象,也就是叶子善变的一面。再次,开展树叶画创作,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秋天的落叶,绚丽多彩,我们带领学生制作树叶画,了解不同植物的叶的形状等特征,用身边最朴素的材料,发现美,并创造美。最后,我们带领学生学习和积累关于叶的成语、古诗、绘本等,开展讲故事比赛,从文化层面去揭开叶的神秘面纱。

通过“善变的叶”项目的实施,学生从自然、人文、艺术等层面对树叶有了全面的了解,感受到了叶的形美、色美、文化美,懂得叶落归根的道理,知道长大以后要回报滋养他们的这片厚土。

2.项目——“南瓜解密”

本学期,我们为五年级学生设计了关于“南瓜解密”的项目。课程共有八个课时,分别从观南瓜,识南瓜、做南瓜、吃南瓜、画南瓜、南瓜起源、南瓜旧事和南瓜家族这八个方面来开展教学。

观南瓜,带领学生走进农田,仔细观察南瓜各部分的结构,并绘制思维导图。识南瓜,学生通过书籍和网络查阅与南瓜相关的资料(如南瓜的功效及作用等),知道南瓜是一种富含多糖类和类胡萝卜素的植物,食用后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对维持正常视觉、促进骨骼的发育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等。南瓜叶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做南瓜,教师提前让学生了解万圣节,并在万圣节当天教学生制作南瓜灯。南瓜起源,通过大量资料的查证,学生了解到:南瓜原产于墨西哥到中美洲一带,世界各地普遍栽培。明代传入中国,现南北各地广泛種植。所以南瓜也有倭瓜、番瓜的叫法。吃南瓜,这个课时是学生最爱的,因为我们教他们做南瓜饼。学生吃着自己亲手做的南瓜饼,充满了自豪感。在问及感受时,其中有一个学生说道:“在‘南瓜解密’这个项目中,我了解到了南瓜的起源,观察了南瓜苗、南瓜叶,知道了南瓜开花、结瓜的生长过程。这是在城市生活中了解不到的。”大家一起回顾了整个制作的环节并用九宫格的形式把过程呈现出来。画南瓜,学生画一幅精美的南瓜作品,并把它张贴在教室的文化墙上。南瓜旧事,学生收集关于南瓜的故事并在班上开展讲故事比赛,评选出故事大王;教师给学生讲绘本故事,如《南瓜汤》。南瓜家族,学生利用网络查阅常见的南瓜品种有牛腿南瓜、牛头瓜、赖南瓜等,并绘制思维导图,详细说明不同品种的南瓜的主要外形特征。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融合了语文课、美术课、信息技术课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等科目,从观察南瓜苗到做南瓜灯、做南瓜饼,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这样既丰富了学校学习生活,又提升了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组织社会调查

为了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组织开展了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走村入户,调查当地居民生活状况、生活水平、文化娱乐方式以及生活状况等;了解当地常见家畜、家禽养殖状况,让学生明确当地常见家畜、家禽的品种和生活习性以及饲养方法;调查当地主要建筑的历史变迁,当地小甄酒、菜籽油的酿造和压榨过程等。通过调查家乡的主要建筑、民俗文化活动、村民生活等社会现状,以童眼看社会,形成独具个性的社会调查报告,提出一些合理建议,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感悟社会的多彩多姿。

我们通过对乡村民俗、遗迹、传说、自然资源进行调查探究,生成了“探究—搜索—交流—整理—展示”的乡土调查课程的基本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培训了学生的思考、辨析、搜索、交流、整理等综合素质。其中“乡村调查村委会”“消失的牛铃”“难忘的儿歌”“南瓜解密”“家有美味”等乡土实践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在“苟村的果树”调查中,学生走进村里,观察、了解村里常见的果树有哪些,然后汇报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发现,苟村除少量栽种桃树、李树、梨树外,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了大量的枇杷树。学生在调查中发现,枇杷树虽多,但创造的经济价值不高,没有为本地居民增收。于是,我们再次带领学生进村走访,了解枇杷树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村里大规模种植枇杷树是一项扶贫措施,旨在助农增收。然而,枇杷树引进后,当地居民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种植,不会修剪,不会疏花疏果,让枇杷树自然生长,致使枇杷过小易生虫,成了当地居民的烦心事。为此,我们把“缺少技术支持”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讨论,学生认为,一是可以请求政府的支持,聘请技术人员上门指导;二是可以举办培训班,让当地居民学习种植技术;三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学枇杷的种植技术。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此建议反馈给村委会干部,以期解决此问题。

在每一个课程的探索与实施过程中,我们都遇到了不少困难,花费了大量心思。很多时候,课程的设计源自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教师除了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在课程中玩得开心、学得有趣外,还要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为保证课程有效进行,还要根据学生的年段学习目标,整合学科知识,查阅大量资料,走访很多村民,才能设计出初步的课程框架。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边实施、边调整、边完善,课程实施完了,还要不断反思,思考课程是否有效,能做哪些修改。经过几次修改后,最后形成一个比较满意的课程方案。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施,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中,我们懂得的不一定比学生多。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梦想,我们的职责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实现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梦想。乡土课程的实施,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在他们的心灵播下了热爱家乡的种子,滋养了他们对家乡的眷念之情。将来,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家乡都会是他的牵挂,是他记忆中的一片乐土,也是他们追寻梦想的起点。

猜你喜欢

社会调查校本课程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委托开展社会调查之探索
未成年人犯罪办案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地方旅游资源课堂运用策略浅析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末端物流配送问题及其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深度推进社区矫正建设的问题与抉择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