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课程思政教学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1-08李志江
李志江
摘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育人转型,是近年来各类学校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对技工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技工院校 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发挥好课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构建科学有效的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育人转型,成为许多技工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将德育融入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学校的灵魂与使命,育人先育德,学校要在注重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真正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课程思政的提出,就是避免德育近似成为“孤岛”,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二、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
技工院校在教育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会被忽略或边缘化,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学校更加关心招生就业是否做好、技能大赛成绩是否优秀、校企合作是否落地等,对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课程思政建设没有给予特别的重视。
(二)队伍建设不到位
部分教师虽然对课程思政有所认识,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教学设计、教育教学等方面还没有做到有机融合和科学合理,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一部分技工院校教师毕业于理工类专业,还有一部分教师原来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对专业教学驾轻就熟,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却束手无策,这就迫切需要从学校层面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及时提升他们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能力。
(三)缺乏科学的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的教学是将思政教育元素,包括思政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专业课程,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言谈举止产生影响。由于学校只在显性层面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时未挖掘隐性的德育教育元素,在教学内容上无形中将德育与知识技能传授分开,思想价值引领与知识技能传授相互独立,使许多专业教师错误地认为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影响教学进度,会弱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校未有目的、有组织地提炼隐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宝贵思政元素,没有挖掘长期隐含在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造成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明显不足,专业教师只是按教学大纲单一地传授教材中固有的内容,忽略了专业课程隐性的育人功能,使德育教学与专业教学形成两张皮。德育教学成了课堂上简单的空洞说教,由于思政元素的“盐”未融入专业教学的“汤”,也使专业教学清汤寡水、索然无味,导致教师难教、学生厌听。
(四)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
由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语言枯燥,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以至于出现了“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睡;考试60分,多一分浪费”的说法。究其原因,是教师面对“00后”的一代没有找到他们的兴奋点,也没有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由于师生缺少共同语言,课堂上难以进行有效交流。教师很难走入学生心灵深处,许多专业教师只是为完成课程思政任务而“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谈不上什么教学方法;一语带过,牵强附会地说教一番,根本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徒增学生的厌学情绪。
(五)缺乏科学的评价方式
当前许多学校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课程思政评价方式不健全、不完善,评价缺少科学性、合理性,无法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精确评价。目前的评价标准还只是传统的“以成绩论”。单一的评价模式、枯燥的考试内容消耗了师生的精力,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评价主体采用的是知识评价,未包含或较少包含价值评价,主观性评价占主体,所以无法对课程思政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评价。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对策研究
(一)加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技工院校必须在课程思政建设上进行顶层设计,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党委重点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每年年初,学校党委要专题研究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从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课程思政,制定具体工作目标,层层落实,严格考核。学校各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部门负责人亲自抓,制定时间表、作战图。教学部门要不定期召开各院系课程思政研讨会,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問题,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党委班子成员要深入一线讲思政,以身示范,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学校党委要有专人负责,切实在体制机制、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学校纪委要进行督导监督。
(二)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影响课程改革成功与否。针对技工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现状,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人事、教务及各二级部门要制订年度培训计划,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培训。
一是邀请或聘请政治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或做客座教授,重点提高教师运用政治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学校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校领导亲自挂帅,各单位书记、分管思政的领导干部、思政教师及专业骨干教师为成员,定期研究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情况,教师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三是组织课程思政的骨干教师走进革命老区、走进红色基地、走近英雄人物,让他们耳闻目睹思政案例,挖掘思政元素,锤炼党性修养,提升精神境界。
四是经常开展课程思政公开课、示范课教学,让教师不知不觉受到熏陶与感染,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人讲思政、个个说思政、堂堂有思政的局面。
(三)深挖课程思政的教学元素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学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其中,真正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是确保思政元素的准确性、严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要在思政课程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进行,小组成员要有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提炼思政元素,要考虑专业的特点、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当地的文化特色,不能把思政元素简单“拿来”,重点要分析、提炼、包装,将其中的精华部分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吸收。同时注意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要具有“顶天”“立地”的特点,就是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落脚在教学内容的土壤中。
二是结合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挖掘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要考虑课程特点、课程内容,讲究方式方法,因课程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理工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要注意提炼专业发展史中的精华,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讲述在推动专业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故事和事件,如研制“两弹一星”的功臣事迹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敢为人先、奋斗不息的敬业精神,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品质。对于文科类课程要重点挖掘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为实现“青春梦”“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以及我国抗疫英雄不怕牺牲、逆向而行的大无畏精神内涵,激励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将人格追求与社会发展相统一,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技工院校学生大多年龄较小,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要对挖掘出的思政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梳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融入教学内容中,切不可贪多、贪深。如在一年级体育课教学中,可结合电影《夺冠》融入女排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故事;给焊接专业学生讲课时,可以融入焊接专家高凤林在火箭发动机的“金缕玉衣”上焊出一片天的事迹,激发学生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甘于奉献。
(四)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也是技工院校教育专家一直研究的课题,其核心是采用科学合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把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社会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等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有机融合与衔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课程思政“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载体是进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是实现课程思政进头脑的关键。
一是注重案例教学的方法。教师要精心挑选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主法治等思政元素的教育,重点开展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教育,把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作为重点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和职业素养,做到知行合一、德才并进。
二是重视网络课程思政平台运用。以互联网为平台,建立精品网络思政课程,师生通过网络相互学习与交流,让学生在网上通过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各小组相互测评,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思政育人效果。学校可以通过头条等主流平台账号,把本校知名教师或思政专家的精品课程以视频形式进行推送,向学生传递隐性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线上与线下课堂互通,从而使网络思政平台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实现线上线下课堂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五)创新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所展现的是一种创新思维,它强调在思政课程以外的各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课程思政建设、评价过程中融入创新思维,达到新思维催生新思路、新思路谋求新发展、新发展推动新方法的目的。要实现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评价体系是关键内容。课程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一是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要围绕思政科学合理展开。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不能简单地与普通课程评价一起进行,要么单独评价,要么有机融合进行,教学评价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等内容。
二是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要摒弃“唯成绩论”。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把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思政知识的灵活运用作为评价重点,也要注意评价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等,如对学生在技能操作中体现出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进行评价,对小组互测互评中体现出的公平意识和诚实守信意识等进行评价。
三是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要改变评价主体。要改变学生在课程思政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的现状。过去的教学评价,教师无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也无法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认知。鉴于此,新的评价方式要改革评价主体,除教师评价外,要增加生生评价,但评价权重要有所区别,使学生真正能根据其他同学对自己的真实评价,对自我有更全面客观、细微真实的认知,达到自我提升、全面提高自己思想境界的目的。
四、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对课程思政而言,其首先展现的是一种科学思维。在当前国际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复杂、挑战依然严峻的背景下,技工院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真正实现为党育人,為国育才,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为学生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急需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匠精神读本[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2]吴轲威.立德树人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基于百度指数的大数据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7).
[3]梁文侠.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思考与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9(9).
[4]朱厚望.论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
[5]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