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1-08聂明
聂 明
(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134)
一、引言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由此可见对美育、人文素养的重视。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受到了国家、社会、企业的高度关注,职业教育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的就业,离不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中,人文素养水平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教学融合的情况并不是很理想,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融合程度不深、进程缓慢、融合效果不佳、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二者有机融合,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最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方案缺乏合理性
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即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缺乏合理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培养方案中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关于如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容却不多,缺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计,多是专业技能和实践实训课程,涉及人文素养的课程主要是思政类课程,种类单一,缺乏有针对性的人文素养类型课程;专业课程教学课时占有巨大部分比例,人文素养类课程课时不足。如果再增加人文课程,导致学生课程量过大,学习质量难以保证。在课程教学标准中,关于人文素养内容也没有具体体现,仅有几句描述性话语,没有定量的标准。
(二)师资队伍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桥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自身人文知识薄弱、教学观念偏颇、教学方法单一,增加了融合的难度。教师队伍中,首先,跨学科复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占比不高,应届毕业生教师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师资队伍中专业带头人缺乏、骨干教师经验不足,常常出现断层现象;面临着学生生源不断增加,扩招的实际情况,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承担更多授课任务,教学压力增大,师资队伍不能满足现实人才培养需求。
其次,部分教师存在教学观念偏颇,对人文素养教育认识不足,仅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素养对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授课过程没有有效的引导学生,导致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不佳。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引导和示范作用,教师自身人文素养薄弱,缺乏合理的职业成长规划,在教学中局限于有限的知识储备,无法实现良好的育人功能。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评价机制主要的依旧是考查学生专业技能知识,忽略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综合性考核,或者仅停留于问卷调查的形式。仅以学生的测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采用的评价方法存在片面性,无法考量学生在心理素质、人文素养、能力提升等多方面的内容,不能评估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难以评测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传统的评价机制对学生有着片面的引导作用,学生的自身发展受到限制。
(四)校园人文底蕴不深厚
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现实中,不注重人文素养知识的宣传,社团活动流于形式,校园活动品质不高,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参与程度低,校园文化缺乏内涵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标志建筑、环境布局等人文环境设计不合理,建筑物的密度大、数量多,存在校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普遍存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和扩建,而人文景观建设薄弱;校园人文底蕴不深厚,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育人功能。
(五)学生人文素养知识储备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大学生身处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和社会思潮,容易满足现状。学习仅仅停留于表面、不求钻研,满足于应付考试即可,学习积极性不高,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效果一般。由于自身人文素养知识储备不足,又对人文素养类课程缺乏学习兴趣,部分学生没有建立正确价值观。因此很难从素质类课程中获得学习成就感,转而投向消极简单的学习,难以达到需要的学习效果。部分学生降低学习目标,应付考试、拿到学分取得毕业证即可,不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对策
(一)优化培养方案
在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重点是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所以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结合院校办学资源和办学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顶层设计中综合考虑对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将人文素养教育全面融入专业教学中。
1.努力找准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契合点,各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可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课程或课程融入人文知识,如工程类专业课程融入团结协作、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等职业品德;医学类专业课程融入社会责任感、医德医风等职业道德;在专业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实际的教学中。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又结合专业特点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的方法、手段。在专业实践实训环节融入人文素养内容,在实践课的实训目标中,细致列出对学生能力考核和素质考核的要求;在实训内容中,依据项目教学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实训规则的职业素养;在实训成果考核要求中,增设人文素养方面内容,引导学生注重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实训的各个环节中设计人文素养元素,培养学生职业品质,提高实践能力。
3.灵活开设第二课堂,开启线上线下共同育人模式
以专业教学为人文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促进二者的融合。借助网络发展带来的便利,开设多种类型的选修课、专业辅修课等课程。此类课程的开设,突破课堂、师资数量局限性,构建专业课+专业辅修课+实践课的课程体系,实施多路径育人,更有助于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职业教育期间,能不间断地接受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培育,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二)提升师资队伍的育人能力
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完成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职业院校应不断完善制度,规范育人具体内容,形成教育标准,提高育人质量。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职业院校要重视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创造优良的师资培养条件。通过引进聘用有经验的行业专业、学者补充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将行业中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中;对师资队伍中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新入职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分层培养,完善培养制度、制定个性化规划,不断推动教师队伍优质化、合理化。通过教师这座桥梁纽带,加速人文素养与专业教学二者融合,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水平,以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转变观念、提高育人意识
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有着引导作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只注重专业技能知识的育人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教师需要改变观念、提高育人意识,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培养。此外,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加强自身知识储备,成为专技能+高素质的教师才是现实所需。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首先,从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内容等方面挖掘人文素养元素与本专业知识的融合点,其次,在实际教学中,引入鲜活案例、创设情境、案例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
(三)完善评价机制
采用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等多元化的考评办法,实时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和反馈。教师结合过程性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动态考核,有针对性的根据测评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和方法。小组成员通过互相评价方法,客观反映成员参与程度、学习效果,积极促进成员互评互查、互学互促;学生通过自评方式,进行自我总结和思考,掌握自身学习情况。从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出发构建多角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客观评价其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人文素养提升的效果。高职院校通过对评价机制的改革和完善,丰富考核办法,以全面考查学生人文素质的实际水平和存在不足,引导师生对职业品质的重视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融合的效果。
(四)改善校园人文氛围
校园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学生社团活动、标志建筑、环境布局以及内涵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理想信念的树立、个人的人文素养及行为改变起到了重要的熏陶和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可通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例如,校园团日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科学竞技比赛、参观学习等学生活动,以及增设人文景观、融入人文素养元素等方法和途径打造特色文化校园。将人文素养内化为学生的品质、情操和修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扎实推进文化育人,努力让高职校园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化沃土。
(五)调动学习积极性
面对知识储备参差不齐的学生,要让他们真正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就必须加强人文素养教育。通过构建人文素养培养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补齐自身人文素养短板。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沟通表达、辩证思维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用较强的理解能力,去阅读懂专业图纸、图表;用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用较强综合的素质能力去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成就感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育人过程中,优化培养方案、提升师资队伍、转变教育观念、完善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于整个职业教育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融合的实际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