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教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探究
2021-01-08林琳
林 琳
(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促进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是现阶段职业教育的重点。然而,从现阶段来看,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和国家民委的号召下,虽然大部分职业院校已开始重视非遗传承,但实践探索较少,导致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趋于形式化,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和非遗传统融合已成为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部分教育者开始尝试实践活动的探索。但此类实践活动多侧重于针对某一具体类型非遗、非遗课堂模式或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于非遗传承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整体路径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探究职业院校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的整体路径具有积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主要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具有活态流变的特点。非遗有着十分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但在如今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时代,非遗在申报过程中也被不同程度的物化。同时,在非遗保护中,非遗文化品质也在不断消解,使得功利性目的十分突出,使非遗的留存、申报和保护等方面存在较强的利益驱动。在这一非遗传承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保护非遗,则必须将其融合到职业院校中,以提高学生的非遗传承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非遗保护。
二、职业院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契合
(一)发展目标契合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是先人留给后代的一种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假如诸多的传统文化技艺没有文化根源的引导,会无法转化为文化产品,难以体现其真正价值。然而,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当代艺术的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的手工技艺相结合,这样不仅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鲜的文化内涵,而且借助现代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制作文化产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传统技艺产品的文化价值。因此,在当今社会,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融合当代艺术文化已成为现阶段非遗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在职业院校融入非遗教育,则能培养具有精湛专业技艺、深厚文化素养和自主创新意识的非遗传承人才,而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也属于职业院校现阶段的发展目标。职业院校和非遗传统的融合,能有效解决现阶段非遗传承的尴尬局面,使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群逐渐扩大,给非遗传承带来新的生命力。
(二)发展内涵契合
每一种非遗均有着其产生的历史渊源,而从这一历史渊源中能洞察到某个民族、某个区域文明发展的独特魅力和轨迹。这种独特的人文精神从某一个方面来讲,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传统文化体现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在某一方面来说也体现了传统文化,至此,所谓的人文精神也贯穿人类文明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继承方面,而且在时代发展、社会变更中与现代社会发展同步进行、同步发展,体现出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人类生命的发展与创造力。因此,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凝聚力,也蕴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传承,非遗所凝结的社会理念、时代痕迹和文化遗传,在高职教育中也有所体现,主要表现为将非遗有效地融入高职教育体系,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有利于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同时,在职业院校中,可将立德树人和非遗传承相结合,使非遗传承与院校文化建设相融合,为职业院校的内涵发展开辟新局面,这对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基础互补
非遗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而创造的,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烙印。非遗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思想、独特的文化和精湛的技艺,在职业院校中开展非遗传承教育,不仅能传承、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技艺,还能赋予非遗新的“文化”内涵,创造出符合当代人们所需的物品。同时,在非遗传承过程中,既要“向前看”,也要“向后看”,“向前看”方面,需将传统工艺和文创开发相结合,使非遗在当代社会呈现时尚化。所有的非遗发展与传承都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而职业院校是以技术传授为主的院校,在非遗传承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向后看”方面,要基于现代社会视角重新认识非遗,并挖掘非遗传承的亮点和难点,使非遗不断发展。总之,非遗传承和职业院校的发展基础互补,是二者融合发展的一大助力,在探索融合发展路径中,应全面认识二者的契合点。
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整体路径
(一)在职业院校办学模式中融合非遗传承教育
在职业院校中,将非遗传承教育融合到办学模式中,则能有效保证院校和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首先,高职院校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时,高职院校需要结合本地区的文化和实际状况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以“服务地方、传承经典”为准则,深入开展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当地非遗文化项目,利用有有利条件,体现当地文化特色,使非遗传承与时俱进,同时加大更深层次的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培训与合作,以借助非遗传承人的传统技艺能力来深化非遗教育效果。其次,在院校外设立教学示范基地,对具体专业方向进行适当调整。针对涉及非遗保护的专业,需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以借助职业院校的独特优势来支持当地的非遗传承,并带动院校的教学、学科和教学科研建设,使院校获得进一步发展。结合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根据当地非遗传承人的实际需求,构建可持续的、绿色的发展理念和教育理念保障当地的非遗项目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最后,根据自身院校的优势学科、具体项目情况、传承人群情况等,设立符合当地非遗传承发展的研究培养项目,结合非遗传承设计更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强的创作实践课,使非遗能融入专业教学活动,进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同时,积极创办非遗物质文化大讲堂,以普及当地的非遗知识,拓展非遗传承覆盖面,助力当地非遗创业项目脱贫致富,并根据非遗项目有针对性地培养非遗传承人。
(二)在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中融合非遗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中融合非遗课程体系是推动职业院校和非遗传承融合发展的一大途径。这样的课程体系既可体现在专业知识课上,又能体现在技艺传承教学课中,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开阔眼界,并在非遗创作实践课中学会融合生活设计元素。第一,设置非遗公共课堂和社会教育的文化传承平台,在课程教育中合理把握非遗的社会影响和绿色发展理念,突出思想文化内涵和传统文化品质,使高职的技能培养与传统文化结合,突出“以人为本”的传承理念;结合市场需求人才的现状,开设符合商业发展、市场需求的课程,让课程“活起来、用起来”,从而达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理念,让学生理解、掌握并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非遗保护意识。第二,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学校、企业、政府共建平台,针对有效资源和地方文化特色、地域特色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将非遗传承记忆融入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体系,让地方非遗活起来,同时开展针对社会人士的选修课程,让地域文化、社会发展和教书育人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同时,在非遗传承专业课程中,需引入市场上有名非遗企业的相关非遗项目进展情况,以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非遗传承专业课程。第三,对当地民族特色非遗进行保护,并教授非遗技艺,促进职业学生就业、创业;同时,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大师进课堂等非遗教学活动,培养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群,实现职业院校和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为我国的非遗传承发展助力。
(三)在院校传承人群培养中建设非遗教育师资
非遗教育师资是培养非遗传承人群的关键,因此,在职业院校中,要重视在院校传承人群培养中加大地方非遗大师的培养,促进师资全面发展,为地方文化和特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在高职院校建立一支高素质、高素养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结合“师带徒”传承发展模式,构建合理稳定的传承机制,让非遗传承有序开展。由于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致使培养机制存在重招生而忽略后续培养非遗教育师资的问题,故院校建设由非遗传承人、专业教师组成的非遗传承教育师资队伍,这不仅能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新的教学指导理念,实现跨专业融合,还能确保传承技艺的实操性。第一,大师进课堂。邀请非遗大师在高校开展非遗研究与传承,组织大师讲堂、定期开展成果汇报,组织学生参加,使其在讲堂中感受非遗文化的强大魅力,并扩大非遗传承的深度和广度。第二,提升校内教师的业务水平与专业素养,定期安排教师考察与实践,与当地非遗大师交流与探讨,明白课程目的,了解培养机制,与非遗大师共同开设经典阅读课和大师实践课,强化“师徒制”,让非遗在高职院校开花结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总之,在院校传承人群培养中加强非遗教育师资建设,能提高非遗教育的效率、质量,使学生获得高质量的非遗文化学习。
(四)在文化旅游协同发展中融合非遗成果转化
非遗文化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集中表现之地,这种文化必须深入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本土文化最大化发展,同时与时俱进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在学生实习中渗入文化理念,在实践中突出文旅合作,把本土文化相关的特色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融合。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充分感受当地的非遗文化,进而扩大非遗传承的覆盖面。在此基础上,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体系、教学目标设置上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推动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还需对当地的文化旅游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挖掘非遗传承的切入点,使教学活动和实训基地的非遗传承教育更具针对性。此外,职业院校可积极开展非遗成果展示活动,通过非遗成果展示,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协会等机构的联系,在开发文旅产品方面深入交流合作,打造地方第三支柱产业,让学生作品贯穿当地旅游行业,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充分感受当地的非遗文化魅力,进而推动非遗大范围传承。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职业院校必须积极探索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路径,以实现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同时,重视非遗传承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文化旅游的融合,以便创新在职业教育的同时传承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职业院校和非遗传承的融合探索尚处于初步阶段,还需广大职业院校教育者进行不断的探究、实践,以寻找更多融合发展的整体路径,推动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大力弘扬、传承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