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角下校企合作机制初探

2021-01-08李霄睿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李霄睿

(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天津 300350)

作为推进我国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产教融合近年来在国家政策中被反复提及。2018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必须要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之关键。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均指出产教融合的目的是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打通人才培养体系供需和科技创新链条,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党中央、国务院将产教融合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便更好的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如何抓住当前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历史机遇,将“渴求人才”的社会共识转化为“投资于人”的现实行动,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状

无论是从全世界掀起的工业4.0浪潮还是现今中国现代制造2025国家战略,我们从中不难得出结论,全世界各国都在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新一轮产业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逻辑起点。但是,仅凭借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便打造出符合社会、国家要求的合格的生产和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人才,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技术技能人才的技能、行为、观念都必须在产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已经被广大技工院校所认可,并在职教体系中被广泛应用;中职院校逐步推进“订单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等方式,有效缓解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日益受到企业、社会的青睐。但产教融合下的校企合作的问题也逐渐露出水面,地区间发展不均衡,模式并不完善,一些学校和企业仅仅将这项工作停留在签订协议书的层面上,人才培养的标准、成果难以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授难以与行业发展相衔接。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就现行的产教融合实践路径与校企合作机制上看,尚存在很多问题。

(一)生源质量存在差距

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学而优则仕”让学生及家长对于教育类型的选择,往往倾向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一线技术人才与中国传统家长“望子成龙”的路径规划大相径庭。在现阶段的技工院校往往被许多家长当成了“托儿所”,16岁进入社会过早,但是又不愿让孩子长久的待在家中无所事事。目前就读技工院校是绝大部分学生考不上普通高中的无奈选择。技工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习态度不甚端正,学习热情不足。往往缺乏耐心和毅力,不愿精益求精地学习和磨炼技术。毕业后学生学业与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企业对工匠型技能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缺口,供需两端出现资源错配情况。

(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足

一则,企业运营的本质是盈利,对于成本预算的把控非常严格,若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投资一个短时间难以获得利益回报的教育项目,那需要领导者有着超前的思维与一定公益精神,显然这与企业运营的本质是相违背的。二则,社会上有些企业也曾开设“现代学徒制”班制,但因约束力不够,学生学好技术,毕业后到企业就业的人数相当少。双重因素导致企业推进联合办学模式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认为这是一项回报周期长且回报率低的投入。

(三)技工院校自身存在短板

企业积极性受打击,校企合作的另一端技工学校肯定是有运作不到位的地方。技工院校现在有三点通病。一则是专业设置虽然表面看起来与社会需求吻合度较大,但其内涵建设不能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让学生感到实用价值不大,即使学好了以后也没什么用的意识较为浓厚。二是师资力量多为师范类毕业学生,教师尚且未进入社会进行实际应用,教学环节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技工院校学生毕业后难以体验到社会对自我的认同感,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对他们而言便微乎其微。三是有些学校只把产教融合简单看作解决实习条件、专业老师人员不足、办学经费短缺的解决办法进行这项工作,寒了企业的心。

(四)行业协会及其他组织角色缺失,在政策引导上力度不够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质量”是关键。近年我国推进产教融合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缺乏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引导措施,出现企业有积极性但学校对接不上,或者学校抱怨校企合作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等问题。职业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行业协会充分搭建了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作用。而我国目前行业协会建设属于初级阶段,其自身价值不能完全展现,其影响力在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群体中也存在认知不足的现象。事实上,在上述英国、德国等国家,行业协会能借助其公信力与资源,为学校、企业、学生三者间搭建可靠桥梁,站在全行业的高度统筹资源为行业培养契合行业长远需求的人才,非常有指导意义。

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后,车辆通行高速公路是否一定要安装使用ETC?对此,司家军表示,未安装ETC车辆通过在高速公路入口领取卡、出口还卡交费的方式通行,但安装使用ETC的车辆全程无需停车,即可完成交费,通行效率更高,也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因此,从方便快捷、节能环保等角度来看,安装使用ETC快速通行高速公路是一种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山东省为鼓励安装使用ETC,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比如使用ETC享受通行费95折优惠等。

三、基于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基于现有产教融合实践中的痛点以及国内外校企合作典型成功案例的先进经验,以下校企合作模式可作为初探的重点方向与路径。

(一)政府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进产教融合

在促进经济发展这一方面,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贡献度相对更突出。通过职业教育的培养阶段,学生可以更加明确自己职业生涯的成长规划,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亟待实施,这必须依靠政府的统筹协调。地方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设置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另外,地方政府应以区域产业发展为规划,了解地区人才缺口,协同学校搭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以弥补区域人才缺口,推进企业发展与行业创新。

(二)行业机构发挥引领作用,协调校企合作

行业机构作为产教融合的引领者,应根据地方经济政策,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及所需的人才培养标准。其次,发挥行业机构的中介协调功能,作为第三方监管、评估学校与企业双方教学与生产实践活动的过程,避免“阳奉阴违”。最后,行业管理机构应提供安全预警措施和处理机制,对于可能出现的人身安全问题、劳务纠纷等隐性风险进行适当预警与制度保证,使校企双方有效规避风险。

(三)校企双方通力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加强产教融合,既可以弥补区域内一线人才的缺失,为企业提供连续不断的优质专业人才,满足所需;又能树立其校企合作双方人才培养的口碑,为学校在地区内树立其品牌,加强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度,带来生源。作为产教融合的核心主体,学校和企业间直接建立的联系和动作显然会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以下措施都为产教融合搭建了可靠路径。

1.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

由学校、企业作为发起者与学生、监护人共同签订协议,规定学生和学徒这二重身份,明确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对接企业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及模拟练习逐步过渡到企业实践的真实项目,完成企业的岗前培训。通过协议落实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和权益保障,同时使学校和学生家长可以有的放矢,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支持;通过学校和企业间长期框架协议,落实学徒报酬、责任保险等,并为企业追加追责制度,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的责任心与积极性。

2.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

产教融合应贯穿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双方应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合作过程,根据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结合行业企业用工标准,合作共建专业,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合作育人。企业应与学校教师团队及学校课题组加强对接,就市场前沿的研发以及应用诉求深入交流,育人先育师。教师团体的吸纳、学习以及授课能力毋庸置疑,但是要想其输出符合市场需求,必须有企业为其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输入。

3.建设校企合作,互聘共用师资队伍

学校教师负责校内课程教授及理论教学;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实习期间学生实践教学与日常评价。学校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学习、实践,以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知识实时的更替,避免知识技能的“落伍”,解决教师教授内容与企业工作脱节的问题,同时有助于提升研发能力。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走进企业学习,还应引进企业设备、人才入校加强互动,实现产教融合多元师资队伍建设。同时,企业师傅在校培养学生可加速“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推进。

4.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中最重要的一环,这离不开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双方应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建立良性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机制。对于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应加大资金的投入,保证设备的更新与升级,解决学习工具与实际工作不匹配的情况。校外实训基地是对学生培养职业技能与素养的重要场所,校企双方可以以文件的形式规定基地使用情况,合理安排学校和企业利用时间,使学生提前进行培训,缩短或减少今后岗前入职学习的环节,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另外,校外实训基地可在承担学生实习、企业培训任务之外,还可向社会公众开放,用于其他企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只有通过进入到企业实际运营环境之中,才能培养出符合标准的技能人才。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绝不能是简单的理论学习和职业技能累加之和。学校是可以容错的机构,但在企业中出错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只有推进产教融合,在企业所要求的、提供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才能树立起生产质量、责任感、操作规范等意识,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二)有利于提升办学质量,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学校的专业设置离不开产教融合。“以学校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容易出现脱离企业实践的弊病,带来毕业即失业的问题,这对于职业教育是一个持续存在的隐患。专业设置不对路,人才培养便是无的放矢,教育质量更无从谈起。学校是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结合点,产教融合就是坚持“对接行业定专业、对接产业定模式、对接企业定学生标准、对接岗位定课程、对接学生定教法”,形成了校企之间的“六共同”,即共把方向、共享资源、共建课程、共同育人、共同评价、共定订单。促进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通过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一定程度保障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

(三)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设备易得、人才难求。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企业正面临这样的困局。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使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到了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学生拥有了双重导师,一位是老师,一位是师傅,一位长于实践、深扎一线,一位长于授课、善于研究课题与知识解析。同时拥有两位导师不是目标,让两位导师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教学相长,让师傅把一线的核心技术与课题症结作为传达给老师的输入条件,老师利用自身的优势破解问题、解析知识输出给学生。这样教学相长才能用群体智慧解决“用工难”问题。

(四)企业反哺教育,带动技工院校树立口碑

职业教育与普教相比,所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将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除了要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素养和知识,更要具备实际工作能力与应变能力。面对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很多企业抱怨企业所需技工的用工需求缺口巨大,但人才却越来越少。技工院校通过产教高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让学生树立起职业目标,让家长避免担忧就业的恐慌,为企业解决用工困难。努力做到办一个专业、育一批人才、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

五、小结

从目前情况来看,基于产教融合视角下推进校企合作存在着诸多障碍,其中不乏存在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的盈利性之前的核心矛盾。学校的师资力量难以向企业输送,企业的核心技术保密性也是阻碍深化产教融合的一关。但是出于双方共同的长远利益考虑,在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生存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只有双方各向前迈出一步,互为输入输出条件,才能真正节约企业用工成本,提升教师课题研究与授课能力,最终最大的受益对象不单是学生,企业、学校、社会都从中长期受益。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我国在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论证上述重要意义的同时,也针对校企融合机制的具体措施与路径提出了相应建议,只有校企间相互拉动,行业协会等社会各方力量推动,才能共同推动“中国制造2025”长远战略的落地与实现。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