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反思探索
2021-01-08李响
李 响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 300110)
目前机遇与挑战共同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国际形势更加严峻,我国需要担负的历史责任也尤为重要。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也更为关键,目的是迈向“两个一百年”,教育工作面临危机,遇到很多困难,原因是世界范围内东西方思想文化冲突日益严峻。由此表明,国家发展战略及是否有接班人来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都与高等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关系。高等教育必须关注的本质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挖掘育人新方式的指导理念是“全员、全过程、全方面多角度培育人”。如此而来,新的发展生态正是高等英语教育所面临的情况,目前我国处于新的发展时代,传播中华文化的主体应当是每一个中国人,号召及创新对外语言传播的能力应当提升,更应该将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方案以及中国的声音很好地向世界传播。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征
高等教育理念和新型思维方式赋予“课程思政”极大先进性,使其具备中国特色,该理念坚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学校全部课程加入其中。正因为“课程思政”这一理念,课程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打破了之前课程单一和知识单一的观念,着力于发挥课程的素养教育及立德树人的功能,实现课程资源向育人资源的转化,载体是课程,努力做到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实现价值引导,而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培养是最终的目的。
“课程思政”有三个特点,分别如下:第一,价值引领性。目前的教育环境是知识及技术本位至高无上,此时“课程思政”被提出,是有预见性的,不仅要学习知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还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重点关注,追求的价值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第二,多样性的载体。课程思政理念的载体非常多且是真实存在的,不是仅仅通过说教或者灌输知识来进行的,具体呈现的载体是大学教育的各种课程,传递知识的同时,专业教育承担的责任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品质德行修养的培育。第三,各种教育之间的协同性。各种类型的课程在整个课程思政体系中同思政理论课程具备共同的目标方向,共同前行,教师必须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责任理念,保障教学过程时刻达到协同育人的教育影响。
二、“课程思政”在高职阶段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一) 英语“课程思政”在高职阶段的优势
高职公共英语是通识课程,学时相对比较长,学生在整个学制中基本都会学到公共英语,同时覆盖范围大。通过学习英语课程,大学生对于当代中国及外部世界的理解将更全面,进而“四个自信”会成为大学生坚持的信念,在实践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底。
其次,人文性教育是英语的目标,完全符合思政教育的目标。从学科属性来分析,英语本身是语言交流课程。以工具性、人文性开展教育工作。语言承载着它的思维模式、文化特征以及艺术形态,开展思政教育时语言的特点是渗透和嵌入性,同时具备的隐性思政教育空间也非常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文化理解、中国情怀、国际范围的眼光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是英语教育人文目标同思政教育目标相符、一致的地方。
最后,内容涉及面广及多样性是英语课程教学的特点。进行英语教学中,可供视听阅读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教学内容丰富且多样化不仅可以进行文化的对比学习,让学生在文化比较中思辨能力得到提升,思辨的同时还能改变学生对待文化差异的不理性态度,进而更加包容文化差异并灵活对待文化差异,个人的文化素养与眼界视野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二) 英语“课程思政”在当前发展阶段的不足
首先,英语课程在相关人文性教育知识方面涉猎不足,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够清晰。通过英语课程来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要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也就是要树立起十分明确的人文性教育目标。现阶段,在开展英语课程的教学时,主要偏重的是训练学生的外语基本能力(例如阅读、写作、说话和听力等),然而却忽视它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功能,这又涉及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由于没有深入地进行挖掘,所以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在开展该课程教学时,忽视了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现阶段的英语教学较为侧重向学生传播西方的思想与文化,比较典型的就是强调欧美国家的社会、基本生活方式以及传统节日等,所以学生会单向地关注欧美文化,但不能主动地进行文化自觉,所以这将不利于年轻一代认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目前我国正在着重发展新时代大国外交政策,而且实施“一带一路”发展策略以更好地维护全世界范围内的开放经济和贸易体系,所以,更有必要在英语课程中促进学生积极地通过英语来表达我国在这一背景之下的主要方针、策略和思路。
此外,在英语教学中,没有行之有效的思政教学手段,尚未构建起系统的内容架构。现阶段,本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尚未深挖在该课程中加强思政教育的资源利用与有效配置,没有构建起系统的教学内容,其内容设置相对松散且不够合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或是启发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的做法还非常少,更多的还是强调知识的传承,这对于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是有很大影响的。
三、英语“课程思政”融合路径
(一) 融合原则
1. 将共有以及专有教学目标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联处理好
着重突出英语教学的思政性教育目标,避免与其他内容存在重叠性冲突。在开展本课程教学时,它的主要目标可分为下述几个维度:英语基础知识,英语学习技能和方法,英语方面的各项知识。所以,在此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政教学,它所对应的专有目标即涉及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学习,着重培养文化交流和英语语言的能力; 对于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方面,它是思政与英语等两门课程教学的共有目标,课程是它的主要载体,着重提升职业素养、意志品质、国际视野以及人文素质等,而且要充分地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站在宏观的视角来进行审视,可知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需要同时注重普遍目标(即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和专有目标(即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并采取有效的手段来促进它们协调地发展;如果站在更加微观的视角来审视,可知任课教师需要注重有效地达成它的专有目标,然后再适当地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方面的目标,取得应用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地采取启发探讨的教学方式,所选择的英语教材要充分地蕴含思政教学的基本内容,这样就能有机地融合专有以及共有等两类目标。
2. 将显性和隐性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科学地处理好
对于教学过程而言,显性教育就是通过任课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性元素,采用各类教学方式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隐性教育对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使之通过知识分享和亲身体验的方式来发展个性,也相应地发展自身的信念和价值观。对于当前所研究的教学活动,在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以及传授英语的基本知识时,应该采用显性教育的方式,主要原因是学习外语要确保得到充足的输入量,而它所基于的介质则要有示范性及科学性的特征;隐性教育更加适用于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该类教育方式往往要从不同的维度来全面地进行,比如说,尽可能地应用探究和启发的方式来提升教学的互动性,促进学习者有更加强烈的探究动机,注重对学习者思想的感染和精神境界的陶冶等,逐步地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实际上,隐性和显性等两类教育并不存在十分固定的范围,只有两者间有合理的动态平衡才能够将各自的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达到该课程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效果。
3. 将课程教学的方法与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科学地处理好
对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强化思政教育,为了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机地统一教学的方法和内容。首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承载,取得应有的效果;其次,需要结合好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的内容。所以,任课教师需要深挖本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类资源,然后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教学过程之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合理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包括归纳、案例研讨以及思辨等形式),同时提升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效果。
(二) 交融性政策
首先,要对手中已存在的教材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原有基础上二次开发,将思政的基本教学元素与主题思想提炼出来。要求教师要有独到的眼光,可以透过表面看到本质,充分发掘英语主干材料中丰富的文本、视听资源,以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透过知识体系的表象,提炼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融合当代人文价值进行知识引导,使更有厚度与温度的知识传递到学生面前。教师对于教材的应用应有一定的灵活度。利用教材的知识传递功能,利用教材的素养培养功能,借助“教机”引领价值取向,渗透德育原则为切入点。
再者,用思政教学补充现行教材,开设英语与思政相结合的专项专题。英语教学过程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摩擦的过程,同时是语言相互传导的枢纽。所以英语思政课程的开发要以本专业特点为基点,保持专业特色。不但要涉猎像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地方性特色文化,文化典籍和经典传统思想模块,还要格外重视治国理政等模块,广泛传播中国文化,促进英语交流学习,以扩大中国文化的英语传播范围,使学生更有力地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彻底改变外语教学缺少中国文化的局面。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西方思维方式的思辨,在跨语境文化的教学中增强学生对国家的信任与赞同。
其次,充分利用教学模块专题性强、特色明显、可随机巧妙应用到现存教学流程中的特点,巧妙规划英语思政课程教学模块。教学模块不仅可以以多元开放、自主选择的形式,化作通识性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供学生选修,还可以进行听力训练、语言交流、阅读书写、翻译文本的交替、多样化教学。例如将VOA、BBC适量穿插在英语视听板块,将西方纸媒阅读、中国优秀文化典例作为素材随机补充到阅读教学等。
再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逻辑要求是保证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科学性上保持一致。只有保持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两者相互交融互为补充,才能使两者达到耦合效应,并且在教学上达到全程育人效应。在宏观上看,不仅要巧妙把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范围程度,还要注重教学因素的显隐性划分。显性教学将英语工具性的知识教学放在主体地位,隐形教学需把英语的人文性教学作为应用原则,两者相互补充,相互结合从而达到内化知识结构,升华知识内容的目的。教学微观角度来讲,需要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应用重点:
首先是提升教学的思辨能力。在“知—情—意—行”的德育逻辑下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意志品质与道德规范,在“呈现—思辨—理解—认同”的思维逻辑顺序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认识。当学生在认知思辨的基础上发生本质性改变时,才能达到培养人格素养与高尚道德品质的目的,所以两种培育原则都必须放在英语德育的关键位置。在思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终身享受到思辨的综合性、迁移性以及系统性所带来的益处,所以高等教育很有必要将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为必修课程而非选修课程。
再者是实现教学的案例化,普遍应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提供具有典型特征的事例,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围绕典型事件积极讨论思考,最终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高质量的语言教学与思政教学相融合的效果,还能深刻学习语言教学与人文思政相互融合的结果。例如,选取中国国际电视台主播刘欣与美国福克斯商业频道主播翠西·里根就中美摩擦等相关议题的辩论作为教学案例,进一步开展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中美两国主持人视频练习听写( dictation) 能力,实现语言技能的提升。最后还可以通过划分小组实行合作探究的模式,依次研究交际过程中常用分析辩论的语言应用策略与礼貌性原则(语用层面)。将塑造优质中国形象的谈话作为案例,研究专业使用的外交措辞,人设的职业对应素养( 人文思政层面)。在研究中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仿真的交际环境,模拟中美辩论情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生动的语言环境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语言层面 + 人文思政层面),激发学生产生用英语阐述中国故事、讲述中国方案的价值认同感,培养新一代的责任主义精神。
最后,建立英语课程思政的多种模式,提升全面发展的协同效应。开展第二课堂,诸如社团、社会实践以及讲座。它们对于教育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精神生活与校园文化生活的多样性,扩展高等教育教学范围 。
首先,充分利用英语课程充足的听说与阅读教育资源,优质的人文环境涵养,补充思政教育课程。两者齐头并进综合利用,这些都有利于打造思政在线课程,微课也可以成为在线课程的载体,教学内容可以采用英语新闻、中国文化、地方文化等系列,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比如借助多平台、多媒介,有利于其更平易近人以及更加灵活。
再者,充分利用课上与课下时间,活跃外语课程在校园文化的影响范围。注重锻炼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素养,多渠道、多样化教学。同时,可以举办“外语翻译我最强”、“跨文化交流大赛”等活动提升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开展举办有关的社团活动,强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应和影响力。
四、结语
英语课程思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需要教师、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努力进行转变。时刻谨记共同目标相互作用,且不丢英语教学特有目的特点,将英语课程与思政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提升二者的融合度和嵌入深度;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并且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最后增强文化认同感、提高素质素养。在当下,英语课程思政要专注于立德树人、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树立学生的爱国斗志、眼界格局,进而担起用英语向世界阐释中国方案的、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播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