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体育旅游区域合作发展策略研究
——以河西走廊五市区为例

2021-01-08巩晶晶谢芳王建民河西学院体育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6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区域合作区域

巩晶晶 谢芳 王建民 河西学院体育学院

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也是必由之路。对于生态体育旅游来说,区域合作发展能在更广阔的区域空间范围内挖掘生态旅游资源,实现区域内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区域内部旅游资源共享或互补,最大程度地发挥区域内部旅游资源各类优势,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共同增长,实现市区之间、企业之间打破区域市场壁垒,由原来的竞争关系转化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共赢关系,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提高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意义重大[2]。

河西走廊地处甘肃,位于乌鞘岭以西和甘肃新疆交界处以东地区,东西绵延1200 多公里,南北宽约10 公里至100 余公里,形如走廊,行政区域包括武威、张掖、酒泉、金昌、嘉峪关五个市区,是古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一部分。自然景观特别,有戈壁、沙漠、冰川、河流雪山、绿洲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风景名胜区;还有敦煌莫高窟等各种石窟,嘉峪关的长城天下第一雄关等名胜古迹及著名的丹霞、雅丹、峡谷等独特地质地貌,民俗性文化体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发展区域内生态体育产业。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因为生态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开发区域分割严重,缺乏比较特色的旅游产品,也没有积极打造旅游品牌形象,外加政府资源投入不足,相关政策没有落实完善,一些带动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使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产业开发较迟,相应发展也比较缓慢。但随着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实施,将会给河西走廊生态体育产业的大力开发和发展带来无限憧憬和活力[3]。因此,位于河西走廊的各市区应主动积极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整体规划,树立河西走廊五市区区域旅游联合开发的思路,逐步去发展生态体育产业,把河西走廊打造成集旅游、探险、休闲、竞赛为一体的体育旅游产业长廊,成为中国西部的一张体育旅游产业名片。

一、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区域合作发展价值

生态体育旅游是生态体育产业中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产业,是一种体育+旅游的生活方式,体现了绿色、文明、环保、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消费理念,成为一种新的休闲健身方式,已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一)有利于形成新的体育产业经济增长板块,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河西走廊五市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但不平衡,可借助于区域合作的方式,通过共设发展基金,共享旅游资源,共享专业人才等方式[4],以区域资源特色为切入点,来加快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联合打造建设生态体育旅游的项目。生态体育旅游线路、品牌赛事,可以促进河西走廊体育旅游产业的更快发展,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区域内的新经济增长板块。同时还可以促进区域内文化、旅游、交通运输、餐饮、酒店、通信等整个第三产业经济在区域内的快速发展和相应的结构调整,在不断吸引外商投资的同时还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

(二)有利于形成开放型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大平台

河西走廊区域内的武威、张掖、金昌、酒泉、嘉峪关每个市区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各自优势的资源,具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因此,应加强合作,大力拓展外部旅游市场,合力开发多样化的旅游资源,打造带有体育文化主题的旅游线路,借助于沙漠戈壁、雪域草原、绿洲河流、祁连山脉、七一冰川等独特自然资源,积极举办不同级别的沙滩排球巡回比赛、丝绸之路国际汽车拉力赛、国家级沙漠公园露营大会、公路自行车赛、国际级滑翔比赛、戈壁极限运动挑战赛、各类徒步、滑雪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打造品牌生态体育赛事,塑造生态体育旅游形象。同时促进现有的生态体育产业链条不断向外部拓展延伸,推动促使体育旅游产业快速的发展。

(三)有利于区域内部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生态体育的具体体现。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忽视了生态保护,滥砍滥伐、毁林开荒、填塘造田,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沙漠化严重、森林草原资源愈发稀少,气候环境越来越劣,生态环境严重破坏[5],这种现象在以农业为主的西北地区尤为突出,河西走廊也不例外的步入了这样的行列。加强当地生态体育旅游的区域开发与合作,有利于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部署,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合理深度开发,还可以避免资源过度使用、过度开发,将会使河西走廊大片的戈壁、沙漠、荒滩、山地变废为宝,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有利于人类、自然、社会的和谐久远发展。

(四)有利于区域民族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与传承

千里河西走廊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从东往西依次分布着武威天祝藏族自治县,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酒泉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等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其中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就聚居在河西走廊,大部分聚居在张掖市肃南县境内,还有一少部分居住在酒泉市肃州区的黄泥堡裕固族乡。千百年来河西走廊积淀了如摔跤、赛马、赛骆驼、划旱船、打陀螺、赛龙舟、裕固族舞蹈、牦牛舞、节子棍、射箭射击等集原生、自发、民族、宗教等并存的民族民俗传统体育活动,映射出浓厚丰富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区域合作的开发,对推动区域内民族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深化区域城市间的文化、习俗、经济交流和合作。

二、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区域合作发展思路

(一)构建区域生态体育旅游合作联盟

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区域内的合作发展,首先应设立生态体育旅游区域合作组织机构,构建区域合作联盟[6]。由各市区政府出面,通过高层领导沟通协商,成立决策层、执行层、协调层等层级机构,共同商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实施,协调掌控区域城市间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升级。确定区域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目标,明确发展任务,各市(区)旅游局、体育局、环境保护局等要密切合作,推进落实的合作发展机制,协调解决合作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面临的疑难杂症,为生态体育旅游的区域合作发展扫清障碍,奠定快速发展的基础。

(二)运用多元化的区域政策工具,创造良好的区域合作环境

河西走廊地处甘肃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其区域生态体育旅游合作,会在现有旅游资源上进行创新开发,旅游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要加强建设和管理,要完全依赖于政府拨款恐怕是行不通的,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区域政策工具来弥补资金的不足,鼓励社会和企业投资并在贷款方面给予优惠,给予无息或者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或给予减免部分税收的优惠。同时采取各种方式加大走廊生态体育旅游力度,开通河西旅游专线和运行多条航线,打破行政区界划分设计品牌生态体育旅游线路,打造品牌赛事,吸引大量的游客、企业来河西走廊旅游和投资。如上海市某企业利用酒泉沙漠戈壁开展的极限挑战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加强区域旅游信息产业合作,构建一体化旅游大数据交易中心

旅游网络信息系统是旅游产业各组成要素联系在一起纽带和桥梁,其内容繁多[7]。河西五市区应加强旅游信息资源共享等相关信息产业领域的合作,发展区域内云计算服务,建立区域旅游大数据交易中心,开展网络预订、咨询信息服务、电子货币交易、可视图文、求援系统、网络宣传、游客互动、网上招商等服务系统;定向采购河西走廊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景点门票,线路规划、特色服务、交通住宿、特色饮食等数据,积极建设区域内网络大数据产业园,利用信息平台和互联网技术,加大河西走廊区域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推介,提升走廊整体影响力。

(四)打造特色区域旅游精品线路

河西走廊线路较长,文物古迹和自然风光极其丰富,但是景点较为分散,可以按照城市为中心进行发散式旅游游玩,然后再奔赴下一个据点。河西走廊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佛教东传之路的重要路段,石窟、佛寺等遗迹众多,对历史宗教文化兴趣浓厚的朋友,可以按照“行走河西看石窟”的旅游主题策划线路。如从省会兰州出发,有炳灵寺石窟、武威市天梯山石窟、张掖肃南马蹄寺石窟、文殊山石窟、酒泉瓜州县内榆林石窟、敦煌境内莫高窟,西千佛洞等;也可以按走廊内特色自然风光设计旅游线路,即选取区域内的沙漠、戈壁、草原、绿洲、山脉、湿地等特色旅游景点设计线路;也可以将凸显历史文化的名胜古迹与各种石窟、自然景观综合体现来设计线路等,来满足各种不同需求人群的旅游需要。

三、结语

河西走廊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应打破五市区各自为政,条款分割、孤立发展的传统模式,还应树立河西走廊整体联合营销发展思路,构建区域联合发展模式,以“河西走廊”生态旅游为路线主题,注重区域内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结合延续,深度开发和整合走廊区域内的所有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把生态体育旅游与西北文化旅游,多样生态旅游、民间民俗旅游、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全部密切结合起来,并借助于七彩丹霞、敦煌莫高窟等品牌旅游景点的效应,辐射和带动周边市区旅游产品及旅游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区域合作区域
区域治理的基本法律规制:区域合作法
新冠疫情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对区域合作的思考(一)
分割区域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在河西走廊聆听
继续向北
区域发展篇
河西走廊风情
河西走廊西城驿遗址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