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对肠套叠患儿复位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2021-01-08湖南省长沙县妇幼保健院410100陈相罗淼
湖南省长沙县妇幼保健院(410100)陈相 罗淼
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常见急腹症主要类型之一,≤12个月小儿占肠套叠患儿的60%~65%,待小儿年龄到达2岁后,其发病率逐渐降低。本病发病急,若未及时治疗会因肠管缺血、坏死而致腹膜炎、休克等并发症发生,危及生命。临床治疗疾病时,需在早期明确诊断,并在48h内灌肠整复,进而恢复肠道功能。既往临床常采用X射线下空气灌肠复位,可早期明确多数肠套叠,及早有效复位,获得明显效果[1]。但患儿暴露在X线下,存在一定的辐射损伤,且无法调节空气压力,不能直观判断复位结果[2]。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成为诊断、治疗肠套叠的有效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逐渐受到临床重点关注。因此本研究对肠套叠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疗法,分析复位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均伴阵发性哭闹、呕吐、扭曲不安、喷射胃内容物,有果酱样便;②体格检查有腹膜炎征象,获得“杯口状”、“套筒征”等图像;③所有患儿符合《实用儿科学》[3]中肠套叠标准;④患儿家长或法定监护人知情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肠壁严重水肿、先天性肠梗阻等患儿;②无肠道恶性肿瘤者;③肠道无血流者;④拒绝参与研究者。选取我院科室收治的34例肠套叠患儿,男23例,女11例;年龄3个月~3岁,平均(8.91±1.58)个月;发病时间3~48h,平均(20.63±4.86)h;所有患儿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室治疗时,仰卧位,取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5mg,静脉滴注;12~16F气囊导尿管前端以石蜡油润滑后,经肛门插入,注20~30mL水,肛门封闭,避免气体漏出或灌肠液漏出。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疗法: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P9,凸阵探头频率:3.5~5.5MHz,高频探头频率5.5~10MHz。先在超声观察肠套叠征象,取平卧位,臀部下垫吸水巾,灌肠,灌肠液为生理盐水,在超声监视下,使用压力灌肠仪缓慢注射灌肠液,压力60~110mmHg,期间配合手法按摩。超声见套叠头部逐渐移动至盲肠,包块体积消失,灌肠液快速流动至回肠末端,部分回肠充盈明显,即为复位成功,则可停止灌肠,维持灌肠压力3~5min,拔除导尿管,排除灌肠液。若复位不成功,则休息15~20min后停止二次灌肠,或采用急诊手术进行复位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儿复位成功率,即由相关人员统计患儿一次灌肠后的复位成功率;②分析患儿复位相关恢复情况,即由相关人员统计患儿复位时间,记录大便隐血、住院时间;③分析患儿复位相关并发症,即有肠穿孔、发热、腹泻等并发症;④对比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PR),即采集复位前后的静脉血3mL,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经(±s)表示,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患儿复位成功率 34例肠套叠患儿,一次复位成功33例,占97.06%。
2.2 观察患儿复位相关恢复情况 34例肠套叠患儿,平均复位时间(8.91±1.57)min,大便隐血时间(1.62±0.48)d,住院时间(4.61±1.48)d。
2.3 对比治疗前后的CPR水平 治疗后患儿的CRP水平(2.49±0.59)mg/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0.21±1.6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观察患儿复位相关并发症 34例肠套叠患儿出现1例发热,2例腹泻,无肠穿孔,发生率8.82%。
3 讨论
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肠系膜进入相邻的肠腔,通常表现为近端肠管进入远端,若肠壁卡压,会相应减少组织灌流,肠壁应激反应加重,进而肠壁出现水肿、梗阻等严重症状,导致患儿死亡。本病是致患儿肠梗阻形成原因的第一位,其中90%~95%肠套叠属于原发性,以4~10个月婴幼儿为高发人群。本病发生初期,若未能自行复位,在肠道及肠系膜套入后,肠蠕动的挤压、前进会造成静脉及动脉供血不足,伴肠管坏死或全身中毒,甚至合并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并发症[4]。临床治疗肠套叠时,既往采用X射线下空气灌肠复位疗法,依据X线检查能明确病情,并通过空气灌肠促使肠套叠复位成功。但患儿治疗期间,长期暴露在X线下,极易产生辐射损伤,影响患儿治疗安全性。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疗法治疗肠套叠时,由于水压灌肠作用温和,生理盐水可相应减下对肠道的刺激性,避免出现肠道痉挛等并发症[5]。本组研究中,34例肠套叠患儿一次复位成功率97.06%,平均复位时间(8.91±1.57)min,大便隐血时间(1.62±0.48)d,住院时间(4.61±1.48)d。其结果与邓建国等[6]研究相一致,数据显示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后的复位成功率93.75%。多研究提示,肠套叠经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时,复位时间短,症状恢复快,明显提高复位成功率。原因在于较X线相比,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时,超声显示清晰,直观判断肠套叠的位置,针对性手法按摩病变部位,增加灌肠液的压力,进而能提高肠套叠的复位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肠套叠复位时间[7]。
本组研究中,34例肠套叠患儿复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8.82%,无肠穿孔发生例数。研究提示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具有明显安全性,可能是空气灌肠所具备的气体的压缩性,使肠腔的实际压力明显高于病变肠管壁,极易引起肠穿孔;水压具备良好的流动性,温盐水灌肠复位具有温和性,在监视器下观察肠套叠情况,确定肠管壁的弹性,进而能提高复位治疗安全性。水压灌肠严重的并发症为结肠穿孔,若结肠内充盈液体突然消失,腹腔内有较多液体,肠管为漂浮状,此时需考虑是否为肠穿孔,并立即排出肠腔内盐水,行腹腔穿刺,并做好手术准备。
血清CRP升高是肠套叠患儿的常见表现,因肠梗阻的形成,会使肠道内大量繁殖细菌,进而导致菌群失调,套叠肠管伴随着明显的充血水肿,若复位成功,会使细菌进入肠壁,进而伴随着血清CRP水平升高。本组研究中肠套叠患儿治疗后血清CRP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提示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能相应控制CRP水平的表达,其原因可能是采用生理盐水灌肠,相应抑制肠道菌群的繁殖,并能持续性抑制肠道炎性改变,以此降低血清CRP水平。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时,需确保肠套叠病程时间未超过48h,未出现脱水、水电解质紊乱,无腹胀、腹膜炎等表现;若伴明显脱水、高热或休克等情况,不可采用此方法治疗;或反复性套叠、高度怀疑为继发性肠套叠,也不可采用该方法[8]。当复位过程中见结肠内充盈恶意消失,腹腔内液体较多,此时需考虑是否出现肠穿孔,在确诊肠穿孔后,需立即将肛管拔出,排出肠腔内的盐水,并抽出腹水,立即采用手术处理。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有显著效果,复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有积极推广意义,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