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中工匠传承与团队建设研究
2021-01-08杨春生
杨春生
(天津市宝坻中等专业学校 ,天津 301800)
人社部资料:“截至2020年底,全国技能劳动人才已超过2亿,占就业人口26%;高技能人才超5000万,占技能人才28%”,技能人才总量、结构均无法适应《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需求。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在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的实践还存在诸多问题。中国要成功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就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技能人才,支撑制造强国与智造强国建设,赢得中国制造和智造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技大学说:“现代年轻人在学校要心无旁骛,学成文武艺,中国科技大学要再接再厉,创造新的天地,多培养优秀人才,报效祖国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这也是对全国1420万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1437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召唤,因为他们就是未来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将职业院校中工匠传承与团队建设结合起来是一个新课题,下面就其必要性和建设途径谈一下看法:
一、 工匠团队建设必要性分析
1984年,被朱镕基总理称为“质量先生”的德国发动机制造专家威尔纳·格里希来到武汉柴油机厂,为了实现“让中国农民花同样的钱,买到更好的农业机械”的梦想,以德国人一贯的“工匠精神”狠抓产品质量和精神风貌,经过老人的不懈努力使汽缸内的杂质从5600 mg降到50mg,发动机使用寿命从1500h增加到10000h,产品几乎垄断东南亚,然而老人卸任后仅两年企业走向了下坡路,到1998年企业竟然破产,典型的人走技凉。企业有兴衰,人员有交替,但是工匠精神由个人承载,而非由一个团队承载,使工匠精神没有在企业中延续传承下去,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1985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杨伟,很幸运的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导师——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专家宋文骢教授,他们带着几个人成立了一个小组歼-10飞机制造团队,专门负责研制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经过几年的努力,在飞控系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第一次实现了闭环飞行,更可喜的是后继的研究成果:第五代隐身战斗机chengdu j-20已经列装,在与军事大国的对抗中不落下风,他们的工匠精神实现了薪火相传,为强军强国的伟大梦想贡献了力量。
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团队,由陆朝阳和潘建伟教授带领,先后加入陈明城(2012年加入团队,致力于量子物理基础和可扩展量子计算和实验研究,理论探索、设计和算法分析方面担任团队负责人)、王辉(2015年加入团队,负责量子点单光子源研究,尤其是玻色采样量子计算,在单光子源方面解决了正交消光引起的50%损耗问题)、钟瀚森(2016年加入团队,负责基于参量光的量子计算研究,参量光纠缠源工作)、邓宇皓(2017年加入团队,实现天文尺度的量子干涉)等人分工合作在高品质光子源、高精度锁相、规模化干涉、单光子探测器、高斯波色取样进行研究探索,研制出量子计算机“九章”。有这样的团队,一定会在密码分析、气象预报、药物设计、探索物理学或者化学生物学这些相关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蛟龙号载人深潜李艳青团队,依靠着团队的紧密团结,攻克深海关键技术与设备中的安全稳定、动力能源系统、控制系统、定位系统,逐步攻克难度,潜艇下潜深度从4500米到7000米”号,到2020年11月“奋斗者”号能够潜入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度。
还有港珠澳大桥苏权科团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姜鹏团队,CAP1400第三代核电科研陈煜团队,都在上演着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团队合作,传承不绝的故事,烘托着团队的工匠精神。以团队建设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承,形成拳头效应,成员是组成这个拳头的手指和手掌,每个人各有专精,各展所长,通过有机的结合,群策群力,联系紧密、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丝毫也不用担心他们的后续研究无法继续,因为他们不是单打独斗,他们是一颗传承有序的团队,始终后继有人,把他们的命运连接在一起的就是:工匠团队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二、 职业院校中工匠传承与团队建设途径
我国是人口大国,其中更有千万莘莘学子,而要将这千万学子培养成才,需要师生双方团结协作,组建一个个优秀的团队,大家本着相同的目标,同心协力,形成相同的理念,分析每个人的特长,精准定位每一位队员的特点,各展所长,相互弥补。
(一) 厚植工匠文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营造良好社会文化
“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德国的产品可以用工人的名字命名,名气上是一种荣誉。总理默克尔到工厂调研时,最先与技术工人握手,合影时站在C位的也是技师。在当今中国,早就经营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工匠精神”多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上,各级政府的文件,各种舆论的烘托,连篇累牍的文章,随着各级媒体的宣传,“工匠精神”不断被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被人们认真解读,工匠精神被人们发扬光大,工匠也成了人人都向往的光荣称谓,吸引着大批专业技能人才为之倾倒。
2.打造校园文化
工匠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一个职业院校要孕育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以技行天下,以能创未来,再以自己的文化滋养师生工匠精神,进一步推动院校发展。天津职业大学成立了天津校园工匠精神体验馆,天津大学也素有重视“实践教育传统”率先建立大师工作室。把“工匠精神”培育根植于育人全过程,结合职业院校特点,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文化、师资培养、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大赛中。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发挥广播、演讲、校报、团报、班报、班团会、室内外条幅、雕像、荣誉墙宣传作用,传播劳模、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的事迹,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校园文化,提炼专业文化品牌,探讨校企发展、中国制造、工匠精神与创新,立定岗位、磨练本领、知行合一。发扬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传承工匠精神。
3.建造保障机制
在职业院校中以团队建设传承工匠精神,还需要保障机制的完善,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肥硕的土壤。
(1) 畅通职业培养机制。职业院校团队建设,紧扣需求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畅通职业培养机制和政策。机制和政策层面好多都是普通人都无法接触和染指的,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例如:1+X证书,技能竞赛政策、资金、主办和协办方的加入等。近几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为职业教育畅通了道路。如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批准建立22所高职本科,开发出产教研融合新模式,举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这些政策的制定需要深入一线调研,充分征求专业人士的建议,各方专家论证,甚至小范围的实践推演,既需要高瞻远瞩,也需要脚踏实地。
(2)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作为建设主力军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组建团队攻坚克难,认真创新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力量、工作运行和制度机制。职业院校与企业相比有自己的优劣势,如文化环境好,创新能力强,高端技能人才集中,全国60%以上的实验室在大学院校,而且大多领先国外的国家级实验室;如实践能力弱、劳动精神差、成果转化效率低。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借鉴企业建设经验,相互融通,实施“集团化办学”,增加职业覆盖种类,改变普职学生占比(学生占比奥地利80%,覆盖职业2000种,中国占比高职52.9%,中职40%,职业覆盖1200种)努力打造团结的工匠集体,鼓励知行合一,赛教融合互进,以赛促教,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覆盖国民经济行业70%的86个比赛项目,有效地推动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团体项目,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的赛项,诸如轨道车辆、大飞机、工业4.0、物联网等都是跨学科领域,强调团队协作,要在院校专业间,院校与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搭建协作网络,促进师生共同提高和进步,力争像知名医院一样一专一牌,创造新亮点,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果,推动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3)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就是健全组织,这是工匠文化建设的骨架。遴选具有组织能力的内行建立领导机构,做好服务,领导发挥自己的特长,捋顺关系做好调理与服务,尽量避免外行领导内行,避免庸人占位,抓住权利瞎指挥、乱插手,甚至故意阻挠工作;聘请专家监督小组,广开言路,共同商讨,对专业人才大胆支持,放手使用。从细节来讲,需要组建专家团队,专家团队在自己的领域内必须要有建议权否决权。
(4)建立后勤保障机制。组织或争取活动项目,协调专项资金,为师生学习技能搭建发挥的舞台,在经济时间空间上提供保障,让想学习干事的人无后顾之忧,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全副精力投身到研究创新上去,团队将不但有传承还会有创新。
(5)完善激励机制。与技能人才相关的各部门,如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组织团体,要给予荣誉和表彰。宝坻区就为各类职业技能优秀选手颁发金牌工匠奖、相关单位积极配合为他们建立工匠作坊。
(二)团队建设的实践
职业院校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将工作从口号和文字落到实地,只要想做事情,方法总比困难多。
1.带头人建设
团队建设必然需要一个领头人进行组织操作,带头人是职业院校践行“工匠精神”的标杆,是技能型人才团队的领军人物,是校园教学实践中的中流砥柱,肩负工匠精神和攻坚技能传承的重任,以身作则成为楷模。作为带头人要持心公正无私,心胸开阔,眼界宽广,对建设方向心知肚明,对建设发展道路要有预案,要深入基层了解事实,与团队成员交流沟通,不断丰富建设的思路和细节。
2.组建团队
挑选几名志同道合,具有强烈进取心,精湛的专业知识的师生,组建成核心层,负责承上启下,将目标化为行动计划,并付诸实践。遴选一批责任心强,能够追求产品质量,把任务一丝不苟地完成好的师生,组建团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挑战自己的专业极限,向着工匠的境界发起冲击。
3.制定目标
结合社会需求和方向专业发展的方向、师生的能力特色,确定团队建设目标,有了适合大家的明确的发展方向、共同的理念,促使大家团结一心,砥砺前行。根据目标制定方案精准定位,积极参与,各展所长,弥补短板,共同进步,力争打造成为专业品牌。
4.团队建设
(1)培育团队精神。团队顺利地运行需要统一理念,养成无私奉献、合作分享的团队工作作风,积极进取的态度,追求卓越,不断进取,全心全意,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形成互助合作的氛围,学会资源共享,把合作共赢的理念落实到工作中。强调责任与担当,努力发挥个人的专长,做人做事要到位,发现队友的缺失要及时提醒,积极帮助协调解决,把事情做圆满。
(2)建立成长型团队。每个人都渴望实现人生的价值,这就有了进步的动力。打铁自身要硬,还要产生裂变形成合力。团队要注重市场和发展,培育与时俱进的沃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积极创造成长机会,为队员提供更多的锻炼和施展才华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团队知识结构,项目组织分工,成员协作,跨学科研究与实践。以活动为载体(如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数字化资源、实践教学研究、技能培训),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全团队建设,如针对性培训知识与技能,做专题分析,逐层解析存在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分享、总结分析,老同志基础扎实、经验丰富,年轻人思想先进、勇于创新,这样就可以将个人智慧共享,形成集体智慧,知识与经验积累和人共享最优实践有效复制。如现代农业中涉及温度、湿度、空气通风和CO2、水、O2取样,需要捋清逻辑关系、执行机构、传感器、这是一个跨越学科的问题,必须要团队协作。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法,提高团队的技能水平,敞开校园,引进人才,使有各种需求的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走进校园,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就是成功的案例;还要走出去,走到生产一线去,向企业技能人才学习,做到理实融合,扎实理论,精湛技能,传承大国工匠的精神和技艺。
5.做好团队激励
充分信任,相互尊重,给予机会,学会关怀,实现公平,有效激励。为老师建立大师工作室或者鲁班工作室,为优秀学生颁发各种奖励,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职业兴趣小组,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为升学或就业畅通渠道。
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最佳模式,就是要组建团队,以集体的形式和智慧行动,通过各种机制为其运行保驾护航,吸引教师和学生积极投入其中。现代职业教育的路还很远,需要每一个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去促进中国工匠传承的有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