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创新应用
2021-01-08董媛媛张秀芹
董媛媛,张秀芹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天津 300180)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时刻保持对专业领域的高度热情,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现阶段,我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的技术工人无法满足企业对中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较强的物流专业技能才能满足客户对物流服务不断增长需求。另一方面,“工匠精神”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在工作中不断发挥能量,提升自身附加值。
一、“工匠精神”在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现状
(一)素养目标宽泛
目前,部分学校没有认识到“工匠精神”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时代价值,在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工匠精神”仅仅是素养目标中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宽泛内容,狭隘的认定“工匠精神”中精益的工艺流程和精雕细琢理念适用于操作技术性较强的理工科,没有深度探究和细分出具有物流专业特点的“工匠精神”核心素养。物流工作环境往往在物流园、港口等郊区,工作时间无法保证“朝九晚五”,需要深入物流一线且有较高的劳动强度,工作场所和内容不“体面”,宽泛的素养目标无法为学生树立职业信心。实际上“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人,是敬业、精益的职业态度。学校是培养劳动者的基地,长期以来,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着重于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过于简单化。
(二)德育形式单一
人才培养质量关注的是学生综合能力,仅仅专业能力过硬是无法在瞬息万变的行业环境中具备竞争力的。以往的专业及课程建设紧紧围绕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及实训室建设展开,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来支撑。虽然中职学校开设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没有结合物流行业特点进行专业性、体验性的教育,“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流于表面,无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校企融合不足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校与企业纷纷开展“现代学徒制”项目,以“师带徒”的形式,促进学生技能提升,从课堂顺利过渡到岗位。但是企业在培养及用人过程中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与融合度不够,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传承,忽视工匠精神的养成质量,导致许多学生只重视眼前利益,缺乏对物流行业及企业的认同感,实习结束后纷纷离开实习单位,转入“来钱快”的行业和岗位。
二、“工匠精神”在物流专业课程实施中的现状
(一)“工匠精神”在专业教学中脱钩
“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都要遵守的职业素养,但缺乏针对性,不同行业需要遵守的价值规范也不尽相同,物流业区别于制造业的生产加工产品,属于服务行业,这就需要将“工匠精神”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实施。而在实际的教学体系中,德育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缺乏与专业的融合与衔接,专业教师缺乏德育培养意识,德育教师不了解专业的行业背景与现状,德育效果差强人意,无法实现工匠精神中“敬业”。
(二)“工匠精神”在实施过程中生硬
工匠精神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融入,另一方面依靠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从行动中领悟。目前中职院校中,工匠精神的倡导与开展,往往是主动式、灌输式,评价与考核缺乏客观的标准流于形式。除了日常教学的德育类课程以外,工匠精神的开展往往采用班会、主题团课、主题板报及主题宣讲等方式,这些活动辐射面与辐射深度有限,学生缺乏在物流环境下的自我体验,并未真正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三、“工匠精神”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创新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工匠”,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打造教学环境,开发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重塑教学评价考核及学生成绩评定,全方位提升和改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模式。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科的教学特点,总结和提炼不同物流岗位应具备的工匠品质,挖掘小而精的案例素材,并将工匠精神中的多元要素充分融入教学评价考核和学生成绩评定中。在职业道德课堂教学中增加职业规划和物流就业指导课程,强化学生对物流行业的热爱,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并打造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将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追求与为国家服务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实现自我价值。
(一)创新“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中职学生物流专业课程学习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培育“工匠精神”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充分调研目前物流行业的新动态、新要求。例如,对应工作中被客户拒绝、投诉情况,将《物流客户服务》课堂搬到企业,从基层接打电话的客服岗位入手,强化学生沟通话术技能,提高抗压能力。结合中职人才培养的特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其融入物流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中,将“工匠精神”融入每一节课中,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德育素养融合到专业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实施德育教育,从而把德育和教学深度的融合。
(二)开展“工匠精神”企业实践
校企合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手段。培育“工匠精神”仅依靠课堂教学很难完成,需要结合企业开展实训教学的,校企合作让学生提前感受真实工作场景,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责任、奉献、敬业等。在真正的企业实践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制度、人员出入工作场所的着装要求,各部门协调工作过程中的语言沟通,以员工身份进行的评比与奖惩,能够让学生慢慢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些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学校是无法实现的。现代学徒制形式下,企业导师的言传身教,使他们在参与中能够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严谨认真及创新精神。
(三)提升“工匠精神”师资水平
师资在工匠精神传递的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率先垂范、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道德修养,既要做理论的“巨人”,又要做行为的楷模,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对自己要讲的内容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物流教师通过开展各类培训,下企业锻炼实践能力,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了解了物流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了物流企业的现场环境;领悟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理解作业区域布局和标识,同时收集各类仓储、配送中心的工作流程、岗位操作技能、作业流程等有关单证,通过详细的生产过程记录,拍摄许多仓储、配送中心现场的照片作为教学素材。鼓励德育教师与专业教师教研活动,德育教师了解专业背景,专业教师掌握德育教学方法,互补长短。此外,基础课教师与物流教师采用共同教研及相互听课的方式,跨专业了解对方教学内容,全员育人使专业教师意识到工匠精神在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例如:信息技术以出入库报表作为引例进行excel教学,语文通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诗词解析,提炼出物流在当时的状态,数学以仓储与运输计算案例进行教学,英语围绕物流环境展开对话练习,德育教师强化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一带一路历史事件以及典型人物启发教学,满足职业素养形成的全体性、长期性要求。
三、“工匠精神”在物流课程实施中的创新
(一)提炼“工匠精神”物流素养
在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追溯物流发展历史,使学生在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历史变迁中,对比“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过去感受我国物流的辉煌历程。“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体现中国速度的高铁与快递,提升学生对物流专业自信心,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其次,物流的许多理念与 “工匠精神”不谋而合,例如:供应链管理思想中的“共享共赢”,绿色物流、应急物流、物流标准化、精益物流、5s管理等就是最好的诠释。此外,教师需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对“工匠精神”加以拓展。例如:“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信息技术发展,乡村物流的振兴,强化学生的职业担当,提升学生对物流专业的社会责任感。
(二)执行“工匠精神”物流标准
在专业课程中,专业实训课程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训课程不但是多个物流专业知识点的交叉应用,更能实现能力目标与素养目标的培养。在实训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突出实训作业的标准,树立安全意识,培养5S管理理念,同时引入企业岗位职责和标准,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评价学生的操作结果。通过模拟企业的分工操作,学生在团结协作,分工配合过程中不断反思,从而理解标准的意义,尊重并执行物流作业标准。
(三)聘请“工匠精神”企业人员
“工匠精神”的教学素材一方面取决于校内教师的积累和探索,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企业,企业是“工匠精神”的需求方,同时也是供给方。通过聘请企业人员作为专业教师到校授课,不仅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和需求,还能够把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工匠精神”作为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对企业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个人的采访是难得的学习资源,学生通过与他们的接触,能够真正理解秉承“工匠精神”。
四、“工匠精神”在课外延伸中的创新
(一)营造“工匠精神”校园氛围
提升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学校传播校园文化的平台,以物流行业中发生的“工匠精神”真人真事作为宣传典型,借助学校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来大力传播学生身边的工匠故事,发挥榜样的力量。邀请物流企业工匠走进校园开展讲座,与学生互动。“工匠精神”更应该从办学理念入手,形成校风校训,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治校精神的反映。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形成“工匠精神”渗透式的养成过程化被动为主动,由灌输向探究转变,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供一个良好的学风环境,陶冶学生的工匠情操,使校训的核心理念、核心价值真正走进师生心中。
(二)树立“工匠精神”榜样力量
相对于素养目标中宽泛的爱岗敬业的口号,树立榜样的力量让抽象的精神具象化,利用工匠故事与工匠人物事迹引导学生,熟练设计派送路线获评高层次人才的快递小哥,用叉车开瓶盖的叉车司机,面对疫情迅速响应奋战在物流一线的工人,电商购物节背后的物流大军,偏远山区溜索送件的快递员,推动农村物流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工作人员,这些物流人的职业精神更能打动学生,榜样的力量能够提升学生在工作中的抗压能力。此外,对于能够从小事做起,自身做起的学生进行表彰,树立物流专业典型榜样。例如,倡导绿色物流使用循环包装等行为,以点带面产生辐射效应。
四、总结与反思
在传统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由于客观存在的问题,无法判断学生对在“工匠精神”认知程度和效果。在物流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智慧物流、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运用,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及探究行业发展能力,工匠的能力从来就不止于“造物”,还在于创新,工匠精神中倡导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帮助学生在学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校企合作促使学生吸纳企业岗位所蕴含的职业技能和德育素养,形成自己职业性格和品质,为毕业生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