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毗卢寺壁画艺术创新与传承研究

2021-01-08孔祥凤孟祥振

天工 2021年8期
关键词:彩画壁画传统

孔祥凤 孟祥振

河北美术学院

一、毗卢寺壁画的文化历史

(一)毗卢寺壁画之源起

毗卢寺,原名毗卢禅寺,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上京村石津渠的旁边,据记载,迄今为止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毗卢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随着时代的变迁,经过多次重修,现存的只有释迦殿和毗卢殿,殿内的壁画和塑像为明代弘治和嘉靖年间重修后所遗存下来,承袭了我国古代壁画的传统画法。毗卢寺壁画可以与甘肃敦煌、山西永乐宫、北京法海寺的壁画相媲美,不同的是毗卢寺壁画是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而敦煌、永乐宫、法海寺的壁画基本上是佛教或者道教中的某一个教派的艺术代表。

壁画作为传统绘画的形式之一,其艺术价值极高。河北毗卢寺受到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其艺术作品形成了三教合流的现象,而毗卢寺壁画则完整地保留了这一时期三教合流的艺术风格,它既有唐代吴带当风之势,又有元明的细致丰腴之美,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二)毗卢寺的建筑特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毗卢寺基本处于完整状态,但是后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目前只剩下前后两座主殿及一些石刻,而后殿中最精美的壁画则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后殿形制古朴,建筑平面呈“中”字形,下有台基,面宽三间,殿顶坡度平缓,檐下无斗拱。殿内两根大金柱,两根金柱的柱础样式不同,西侧金柱由于重修过,所以稍显简单;东侧的雕刻较为精细,为覆盆式,刻莲花,样式精美。

二、毗卢寺壁画艺术创新与传承

(一)毗卢寺壁画的传统材质属性

1.工笔彩沥贴金

毗卢寺壁画属于典型的传统工笔重彩壁画,承袭了我国古代壁画的传统技法。毗卢寺壁画运用了工笔彩沥贴金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制作工序较为考究,使用多种精细的材料,能够体现出金属质感。如天王、飞天、菩萨、衣饰、飘带、铠甲、武器、璎珞等。沥粉,又名“立粉”,它是把研磨细腻的土粉、米汤、熟桐油放置在一起,搅拌成具有一定浓度的粉泥,灌入具有一定收缩能力的皮囊中,利用大、中、小三种不同的铜质沥口,挤压皮囊,边挤边沥,要求挤出的粉线流畅,在七八成干时可在粉线表面进行贴箔,突出壁画形象的立体感,达到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显示出毗卢寺水陆壁画的宗教深邃意境。

2.色彩的审美需求

毗卢寺壁画有着鲜明的色彩体系,由于明代社会开放程度很高,人们的思想变得更为自由,服饰色彩的选择也相对丰富起来,所以在此基础上,绘制毗卢寺壁画的画工也增加了更加绚丽的色彩来描绘仙释意境。毗卢寺壁画色彩既是对宗教的服务,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

(二)毗卢寺壁画艺术在壁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毗卢寺壁画传统材质在壁画临摹与创作中的应用

据古典籍《汉宫典职》记载,中国古代壁画的制作方法,汉代是以胡粉涂壁,这种方式沿用了很久。壁画墙壁的制作分粗地壁画、刷地壁画、镶嵌壁画,其中刷地壁画分为湿地壁画和干地壁画。经本课题师生于毗卢寺实地考察研究发现,毗卢寺壁画为刷地壁画,这从破损的墙壁表面露出的材质可以观察得出,绘制过程用到了粗泥、细泥、白浆、胶矾水等传统材质。毗卢寺壁画使用的是矿物质颜料,如铅粉、赭石、石绿、石青、雄黄、朱砂、靛青等。壁画以红、黄、蓝、绿为主色调,注意冷暖色调的和谐搭配,得到最终的色彩效果。

通过实践研究,本课题成员对毗卢寺壁画进行临摹与创作,将现代岩彩材料和毗卢寺壁画传统材料相结合,将其纳入课堂实践中,力求通过对毗卢寺壁画传统材质的研究实践,在壁画临摹与创作中进行新的探索发现。岩彩材料主要是以矿物研磨成粉,利用胶调和后绘制,另包括金属色、水干色、泥土色、麻布、沙子、箔等各种媒介,以皮纸、云肌麻纸、高丽纸、亚麻布、木板等材料为承接物。在壁画的临摹创作中,利用粗泥、细泥、白浆、胶矾水等传统材质,制作出类似于墙壁的壁底,再利用丰富的岩彩颜料绘制,发挥材质的优势,从而实现传统材质在壁画实践中的新探索。

毗卢寺壁画以宗教题材为主,通过艺术渲染和历史视角,把人情世态、市井生活表现出来,具有明代社会的真实感,为后世留存了珍贵的明代社会的资料。明代,佛教思想已经普遍融入平民百姓中,同时,当时也是“三教合一”理论的重要发展时期,此时佛教与民间风俗、民间信仰已经融为一体。“在浓厚的三教合流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在时代画风的熏染滋养下,民间艺匠们充分利用壁画的性能,创作出河北毗卢寺壁画这样的艺术杰作。”[1]由此,本课题成员在壁画艺术实践过程中,以毗卢寺壁画的儒道释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为艺术题材,通过对毗卢寺传统壁画材料的探索,并利用岩彩材料的特殊属性,形成壁画艺术专题式教学模式。

2.毗卢寺壁画艺术语言在壁画临摹与创作中的应用

(1)图式特点。在壁画的临摹创作中,结合毗卢寺壁画的构图特点和布局原则,进行画面稿子的制作。毗卢寺壁画多为宗教题材,多延续了吴道子人物位置交错分布的构图形式,在整体上把握个体的形象,在交错排列的众多人物中展现神祇的面貌。毗卢寺的构图布局遵守着两种原则,一种是迎合内容的原则,一种是对立统一的原则。迎合内容的构图原则,是指根据诸神升仙的要求经营位置,有人物之间的呼应、疏密聚散、协调对比。对立统一的原则,是指壁画中的每组人物都处在变化统一中,在前后层次、聚散分布中,看似每组人物都独立存在,但又被和谐统一在一起。在壁画的临摹创作中,利用这种图式特点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2)人物造型。毗卢寺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多为本土人物形象,外貌形象朴实柔和。所以,在壁画的临摹创作中,结合本土化形象的特点进行实践,男子形象体型宽阔厚实,面部骨骼平缓,额头宽阔,眼眉浓重,眼角上扬,大耳垂轮,鼻头大,嘴唇厚。而女性形象额头宽阔,颧骨稍高,眼睛偏小、单眼皮,眼角上扬,鼻子较大,嘴唇较薄,体型纤细柔弱。抓住毗卢寺人物形象的特征,壁画临摹创作实践可以更好地展现当时的历史风貌,能够进一步探究毗卢寺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3)色彩装饰。毗卢寺壁画有着独立的色彩体系,在壁画的临摹创作中,通过对色彩装饰的正确表达,体现出色彩的象征意义。在毗卢寺壁画中,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以及不同的人物特征。利用岩彩材料的特点,结合毗卢寺壁画的色彩装饰意义,在壁画的临摹创作过程中正确地表达色彩。如:南极长生大帝红彤彤的道袍,且长袍的衣摆也装饰有精美图案,而其身后随从的服饰颜色明度降低,这就突出了主从关系的用色差别;“玄天上帝”身披金色铠甲,其身体上用了大量的沥粉贴金,制作非常严谨细密,所使用的金色烘托出了“玄天上帝”的英明神武;对梵王的处理使用了较多的黄、绿色调,苍翠挺拔,凸显出梵王普度众生、兼济天下的情怀。

(三)在教学中形成壁画艺术多元化教学模式

岩彩画以其包容的态度融合了东西方的绘画形式与技法,同时又不受两者的形制束缚,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同时具有更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召力,所以,岩彩画在高校的教学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改革,既要注意因材施教、多元化发展,同时也要做好对学生创作思维的引导,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自己的创作服务于社会;同时也要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参与一线教学,让具有传统壁画修复经验的教授参与课堂教学,不断夯实学生的基础。

本科阶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基本技法为主,适当引入创造性教学项目,让基础教学与创作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研究壁画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深化学生对壁画材料的认识,建立理论体系。壁画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会立竿见影,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耐心,也要有信心,积极培养壁画人才,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切实做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毗卢寺壁画艺术的研究意义

(一)对传统壁画艺术的再认识

中国传统壁画所采用的基本材料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岩彩,岩彩以其持久的、独特的色彩变化与视觉感受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宝贵财富,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美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下岩彩画不断吸收西方的艺术观念与日本的表现技巧,同时在继承传统材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表现材料,不断地拓展着中国当下岩彩画的发展空间。

对于岩彩画的教学来讲,如何实现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再认识,如何实现岩彩画的深入教学是岩彩画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与难题。首先,解构传统绘画语言体系,要打破固有的认知与表现模式,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归纳与整理,从传统出发,重新了解、认识岩彩画的发展历史与美学体系,拓宽岩彩画的发展途径;其次,要充分认识岩彩画概念,对于岩彩画最直接的理解是以胶作媒介,调和一切材料,用矿物色绘制的作品,岩彩画所采用的材料不仅仅有传统的天然矿物色,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出现了人工合成岩彩等新材料,发展至今岩彩逐渐成为一个系统的、独立的、完整的色彩体系。在材料的探索上,经过蒋彩平、王雄飞等人的探索,现阶段岩彩体系中天然矿物色有近百种,1600多个色相,而新岩矿物色也有千余种,色相不断被丰富,岩彩画体系也不断地被完善,同时岩彩画在工具及载体上也是逐渐丰富,大胆采用皮纸、麻纸、织物等材料,工具如刮刀、喷壶、砂纸等都被运用到了岩彩画的创作中。所以当前应积极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对其进行不断地拓展与内涵发掘,探究传统绘画材料在当下的转变。

(二)发扬河北特色历史文化

毗卢寺现存壁画为明初遗迹,反映了明初宗教文化和宗教艺术的发展面貌,王朝闻先生在石家庄工作时,非常关注毗卢寺的保护工作,后又在其著作《新艺术创作》中提及毗卢寺壁画的价值,并于1997年5月29日题词“毗卢寺壁画代表民间绘画之艺术成就,值得继承与发扬”。[2]毗卢寺壁画作为能够凸显河北地区寺观壁画成就的艺术文化,其本身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该壁画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状态,传达着丰富的社会信息与文化信息。毗卢寺壁画场面宏大、气势非凡,人物形象众多却又各具特色,从侍女到神灵,各具形色,百态尽显。毗卢寺现存东、西、南、北四面的壁画展现了不同题材与形制的壁画内容,其中东、西两墙以道教题材为主,南墙主要以儒家题材为主,而北墙则以佛教题材为主,在一个空间中展现了儒、佛、道三家形象与主张。毗卢寺壁画是当下研究传统“水陆画”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向标,代表了河北及黄河下游地区人们对于“水陆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画面中丰富的人物形象也向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现状与人们人生理想的重要资料,为研究当时社会生活、规章典度、宗教信仰、服饰衣冠等提供了直接的影像资料。

毗卢寺壁画作为河北地区宝贵的文物遗迹,是河北地区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对河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如何将其转换成为教学资源也是挖掘其价值的重要手段。在后期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实践教学中,毗卢寺壁画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首先毗卢寺壁画中存在大量的现实生活内容,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与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开展美育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下至中小学,上至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美育工作,美育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要充分利用毗卢寺壁画中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绘画,让学生走近壁画,真切地了解中国传统的“忠”“孝”文化与内涵,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对于高校来讲,深入了解毗卢寺壁画艺术,包括中国传统绘画材质、绘制技法、构图构思、题材寓意等,对岩彩画的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能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对人才的培养。毗卢寺壁画作为河北文化的重要标志,与中山国文化、磁州窑、剪纸艺术等共同构成了河北的燕赵文化,是河北地区的文化符号与象征。在文化产品的开发方面要充分利用其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全方位、多角度地综合利用现有资源,全力打造河北地区的文化品牌,建立河北地区的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感召力,实现经济、文化、市场的协同发展,为河北地区的经济繁荣贡献其价值与力量。

猜你喜欢

彩画壁画传统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地方彩画的研究与发展文献评述*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大地彩画 古朴村庄 宜良县河湾村
拉卜楞寺传统建筑彩画病害调查研究及保护修复
壁画上的数学
陕西西岳庙古建筑油饰材彩画保护与修复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