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效果的初步观察

2021-01-08张智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1期
关键词:髓内四肢出血量

张智

(陆良培芳医院,云南 曲靖)

0 引言

目前临床骨科收治最多的骨折患者是四肢长骨骨折,不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还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2]。而引发患者出现四肢长骨骨折的因素较多,例如:摔伤、车祸、暴力或者是骨骼疾病等,想要患者骨折能够快速愈合,必须给予患者早期有效的治疗方案[3-4]。给予患者带锁髓内钉治疗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能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5-6]。本研究于近两年时间接诊的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中随机挑选80 例进行研究,对于临床骨科收治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探讨实行带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情况,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于近两年时间(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10 月)接诊的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中随机挑选80 例进行研究,按照给予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40 例参照组与40 例实验组。将传统的钢板固定治疗应用于参照组患者内,其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最大74 岁,最小16 岁,平均(36.61±5.7)岁,按照骨折因素分类:7 例暴力、9 例摔伤、13 例高空坠落、11 例车祸,骨折部位分类:18 例肱骨骨折、10 例股骨干骨折以及12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将带锁髓内钉治疗应用于实验组患者内,其中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年龄最大78 岁,最小15 岁,平均(38.6±6.8)岁,按照骨折因素分类:6 例暴力、10例摔伤、14 例高空坠落、10 例车祸,骨折部位分类:16 例肱骨骨折、14 例股骨干骨折以及10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对以上两组患者相关基线资料加以比对,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以上两组患者治疗前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状况给予针对性的麻醉方式,调整患者以仰卧位为主,针对开放性骨折患者对其创伤处进行彻底冲洗、切除以及消毒等,防止感染,创口处理完成后再对患者实行内固定治疗。其中实验组患者实行扩髓处理后打入导针,经过导针将带锁髓内钉引进;参照组患者给予钢板内固定方式进行固定治疗。针对闭合性骨折患者,选择合适的切口给予相应的手术方式,针对粉碎性骨折或者是斜形骨折者实行加压干预;在扩髓时以紧靠骨折端着手,整个操作确保动作轻柔,预防出现骨骼二次伤害,髓腔和扩髓方向保持一致;当导针锁住成功后,做好标记并小心退出导针,随后再将另一枚导针封锁并做好标记,若髓内钉远端两孔间距与2 个标记间距基本一致,说明两枚锁钉都固定。术毕后的第1 天,根据患者情况实行关节活动,第2天指导患者练习拄拐负重,并给予相应的抗生素,预防术后创口感染事件发生。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并发症(包括:骨筋膜室综合征、骨外露、关节粘连)发生率以及临床情况(包括: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以及手术时间)。

1.4 疗效判定

优:治疗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且关节位置无畸形;良:治疗后患者出现一定程度关节粘连,并且关节位置发生畸形,关节活动范围80°~120°;差:关节粘连以及畸形情况严重,关节活动范围<80°。总优良率为总优率与总良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 P S S 2 4.0 软件进行计算,其中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术后与参照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55.00%(22/40)相对比,实验组患者5.00%(2/40)显著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

与参照组患者相对比,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偏短,同时术中出血量显著偏少(P<0.05),详情如表1 所示。

2.3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与参照组患者相对比,实验组患者临床总优良率显著偏高(P<0.05),详情如表2 所示。

表1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s)

组别 手术时间(min)愈合时间(d)住院时间(d)术中出血量(mL)参照组(n=40)122.58±15.43 12.55±1.49 19.54±2.69 139.60±8.48实验组(n=40) 92.80±7.71 8.28±0.17 12.65±3.16 79.54±7.61 t 10.919 18.008 10.501 33.338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n(%)]

3 讨论

现今临床骨科最常出现的症状便是四肢长骨骨折,该症状主要发生在患者四肢长骨部位,患者受到外伤或是疾病引发骨结构损坏,例如:畸形、活动异常、骨擦音、功能障碍、疼痛或是肿胀等症状发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7-8]。因此,必须给予患者早期有效的治疗,从而避免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以往临床针对该疾病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为钢板固定,该手术术中患者出血量大,并且手术时间长,导致术后并发症多,因此延长了患者创口愈合时间。随着国内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开始将带锁髓内钉治疗应用于临床中,该手术方式属于中央型内夹板式固定,针对术后骨痂塑形存在优势。并且,该手术存在一定优势:是闭合复位、有限切开、创伤小、固定效果好、术后骨折愈合快[9-10]。针对新鲜骨折患者,若切口复位存在骨折愈合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以及并发感染等,可选择闭合复位术;针对粉碎性可选择切开复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与参照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比,实验组患者显著偏低,手术时间、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偏短,同时术中出血量显著偏少,临床总优良率显著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临床骨科中针对收治的新鲜四肢长骨骨折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疗效更为显著,不仅能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同时其稳定性更好,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显著缩短患者愈合时间,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

猜你喜欢

髓内四肢出血量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髓内钉加钢板钢缆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研究进展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跟踪导练(四)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跟踪导练(四)
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跟踪导练(四)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