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思辨、思路对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2021-01-07宋献普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思想思维

宋献普

202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呈现出以中国青少年为主体、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鲜明特征,古今融通,题材宏阔,考生有自由发挥的广大空间,且很容易明确自己的写作身份及写作任务,表明观点,阐明缘由。对于中学生来说,若要更进一步写得深刻、析得精妙、构得严谨,必须注意思想、思辨、思路在行文中的重要性,“三思”而后行。

(一)思想为本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除了优美典雅的文字、富含哲理的箴句、可歌可泣的事例、丰富多样的论证方法,还必须渗透作者独立的思考,深邃的思想。否則,文章终究不过是一纸知识的堆砌与展览,沦为才华的秀场,是缺乏艺术感染力和恒久文学价值的。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思想、有深度、有灵魂呢?

首先,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读各种各样的整本书,从世界各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与经典里获取思想。当前,读书、读整本书在全国,尤其是在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已经蔚然成风。中学生在书香中国、书香城市、书香校园的熏陶与浸润下,热衷阅读,爱上经典名著,这是好事,但是存在一种不好的倾向,即阅读主体在选择阅读书目时呈现单一化、类同化的特点。有的学生喜欢看武侠类,就一门心思地读《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绝代双骄》;有的学生喜欢看科幻类,就一股脑儿地看《三体》《地球大炮》《微纪元》;有的学生喜欢看叙事性强、人物形象典型的中国传统小说;有的学生喜欢看淡化情节、模糊人物形象的西方现代小说。如此阅读是有弊端的,因为阅读者得到的思想感悟缺乏多种流派、多种观念、多种文本的比较与整合,一定是狭窄的,片面的,不通彻的,甚至是不成熟的,就像永远在地球上的某一条河流里泅渡,是缺乏丰富的阅读体验的。俗语说“采得百花酿成蜜”,只有阅读多种多样的好书,与各种群体的创作者、思想者对话,才能拓展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的思想价值体系。在阅读过程中,不同观念才会发生碰撞,交锋,如儒家的仁爱与法家的权术,道家的清静无为与墨家的救济天下,尼采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经过阅读主体的思考与批判,这些多元思想最终才会合流、互补、交融,变为“我”的思想,为“我”所用。例如全国新高考Ⅰ卷援引毛主席在《新青年》之《体育之研究》的精辟论断: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段话渗透着道家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即强弱相互转化,与《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恒久的道理是相通的,考生如果能够据此阐发人生生涯规划或国际竞争与发展的道理就会高屋建瓴。再如全国乙卷引用汉代扬雄“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一段话,强调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人生目标,再付诸行动对于实现理想的重要性,恰恰体现了儒家修身、自省、尚义、躬行的思想,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有道而正焉”“小人之过也必文”“吾日三省吾身”“君子义以为上”“不仕无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如果考生能据此讨论青年与成长、青年与时代、青年与价值观,就显得博大精深、具有思想内涵了。

其次,从生活体验里汲取思想。生活就是一部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藏。只要我们亲自体验,认真感悟,就会发现即便是一段寻常经历、一件细小事物,也会给人以警醒或启迪,正如《游褒禅山记》里所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介甫由“华”乃“花”之谬也的现象得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洞见,由前洞“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的观察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道理,由自己随人中途出洞而未极夫游之乐也的游山经历发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感叹。由此可见,我们要从多彩的生活里汲取到鲜活的思想,就必须细心捕捉生活细节,用心思索生命本质,叩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久而久之一定会成为觉悟者、智慧者、思想者,并自然生发出一些质朴而生动、平淡却深刻的言语,如“生活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人生就像射箭,如果没有目标,你就是天天射又有什么用呢?”等等,它们是平凡人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得的“生活禅”,是有滋味、有意味的朴素真理、智慧和思想,正好分别契合全国新高考I卷和全国乙卷,可作议论依据。

如果学生能养成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生命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那么他就具有从作文材料里提取思想观点的能力和素养。历年高考作文题万变不离“生活”之宗,或取材小日常,或表现大时代,或是生活片段的撷取,或是生活本质的提炼。考生的写作任务就是从题目提供的生活素材里抽象出个性的生存理念和生活哲学,或者对作文材料提供的不同思想进行比较、观照,最终树立自己的思想观点。例如北京I卷,“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题目呈现的是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态度,考生如果结合自身生活与时代生活去伪存真,以“每个时代都是好时代,关键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来学习和生活”为切入口,就会为文章精准地定好写作坐标点。北京Ⅱ卷“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考生如果能够继续引出“体谅他人,关心世界,标志着一个人真正的成熟”这样的思想观点,就会一语中的!

(二)思辨为魂

文章有思想固然可贵,通过充分论辩的方式或“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等方法使广大读者接受自己的思想更为可贵,也就是说好文章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性,而且还要有强烈的思辨性,如此,文章才会有一股“塞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否则,文辞再优美,思想再深邃,情感再饱满,也只不过是一个没有支撑、没有血肉、没有灵魂、没有力量的空架子。这要求写作者除了具备直观思维、形象思维,还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思维、辩证思维等多元化的思维意识和综合性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逻辑性思维是人的理性认识阶段,指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揭示事物规律的认识过程,也叫抽象思维,在理性认知活动中极其重要。例如全国乙卷“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考生必须意识到道德修养、端正思想、目标高尚、实践行动、实现理想五者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是存在先后逻辑关系的,讲述的是基础、态度、原则、路径与目标的关系,考生如果能够提出“养成良好道德才能选好正确道路”“要实现理想,必先端正思想”“每一位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端正思想、明确目‘的’、努力践行、‘矢’志不渝,才会不负青春,不负时代”“有道德、守道义,才会道路越走越宽阔,最终实现发展复兴之梦”就会使文章入木三分了。

批判性思维是对已有思维进行评判或改善,以考量其是否符合逻辑与标准,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浙江卷“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对于这三种不同观点,考生可以自由甄选,择其一而论之,关键是在“立”之前怎样“破”。如果考生能先发表“假如把得与失看成终点,可能会走入乐观与悲观两种极端,得之便快然自足,失之便椎心泣血,难免大喜大悲;假如把得与失看成起点,在得到的开始便忧心忡忡,害怕失去,在失去的刹那又要奋起直追,苦苦索求,人生意义就只在于患得患失和疲于奔命。在我看来,得失之间,行而不辍,享受过程,是为最精彩”这样的议论,既对对方的观点进行驳斥与批判,又阐明了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能够打破常规的、清晰策划并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例如全国新高考Ⅰ卷,题目固然是在议论身体的变化,但是如果考生能由身体的强大联想到精神的强大,由身体的强弱之变联想到国家的强弱之变,或者联想到中国共产党由成立到发展壮大的风雨历程以及波澜壮阔的历史,写出类似“强者的非凡之处在于强健的体魄,亦在于顽强的毅力与高瞻远瞩的魄力”“称霸的强者逞强一时,终究会众叛亲离,而目前的弱国如果找到科学的发展之路,一样会成为强者”“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经过无数次的艰苦奋斗,终于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议论就会击中肯綮。

辩证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客观辩证法和认识过程辩证法全面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以及内在本质与规律的思维。常见常用的唯物辩证法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全面客观地看问题,联系发展地看问题。例如北京Ⅰ卷:“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考生如果能一分为二地分析时代环境与生存发展的辩证关系,就能写出非同寻常的文字,如“旧中国,国土惨遭践踏,人民饱受欺凌,这些时代的耻辱却激发出一股磅礴的红色力量,让一部分睡在黑屋子的人觉醒起来,开始探索,开始呐喊,开始救亡图存、奋发图强”。再如全国甲卷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很显然,“可为”指的是实现才华的客观环境,“有为”指的是富有才华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作文主题明显呈现出二元对立式的特点,考生在文中除了阐释可为与有为的概念,还要把重心定在可为与有为的关系上,如“可为与有为看似独立,实则相辅相成,关系密切。可为是有为的前提和条件,有为是可为的目的和根本。没有可为的条件,英雄碰壁,险恶丛生,生存还是毁灭已是问题,又谈何发展?然而没有有所作为之心,那么有可为的条件也是枉然”。

(三)思路是纲

寫作既要有独立的思想观点,明确的思辨意识,还需要缜密的思路和严谨的结构。构思就像一条线、一张网,能够把思想的点滴、思辨的头绪紧密有机地连缀起来,使多个议论部分成为一个完整的文本,否则文如散沙,乱麻委地。从整体结构上来说,议论文的常规步骤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起——承——转——合”“叙——析——评”“引——议——联——结”等四种情况。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论证结构,即议论文的主体部分(也叫“本论”)的结构形式,是指作者使用论据论证或分析论点的过程中呈现出的段与段之间或段落内部的结构形式。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论证结构、层进式论证结构、对比式论证结构、总分式论证结构等四种。

将中心论点分解为若干并列的分论点,分别进行解析,此为并列式议论,适用于庄重、严肃的评论文章。例如全国新高考Ⅱ卷可以这样构思:“起步藏而不露,方能起得平稳——过程不偏不倚,方能走得扎实——结尾缓缓出头,方能飞得高远”。考生可以运用以上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作为分论点,横向议论书法文化蕴藏的思想智慧,呈现出结构匀称、段落整饬的形式美感。

层进式结构即前后议论内容在内部存在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这种布局能反映出作者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结构一定要先确定“层”,再写好“进”。一般的,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由微观到宏观,等等。例如全国乙卷可以先谈“青年人的职业理想究竟是什么”,再谈“青年人应该怎样实现人生的远大理想”,最后重点谈“为什么实现理想却先要修身、矫思、尚义、笃行”,这样一环扣一环,主次分明,层次清晰,用问题做引领,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无懈可击。

对比式论证是在阐述论点的过程中,将论证内容构成正反对比或相关比较的关系,达到是非明确、论点突出的议论效果。例如全国新高考Ⅱ卷就可以运用对比论证:“懂得调整人生航向的人,才能绕开斗争的漩涡,泛舟风平浪静的人生之海,潇洒一世。你还记得那位替文惠君解牛的庖丁吗?面对错综复杂的牛体结构,庖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避其锋芒。他的解牛之道启发我们,遇到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学会调整方向,如果一味蛮干,只能适得其反。不懂得调整人生航向的人,必然为眼前的鸿沟险隘而劳神费力,心力交瘁,最终只能望洋兴叹,贻笑方家。还记得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吗?面对从山顶滚落的巨石,他总是推至山顶,但又会滑下,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样的事。西西弗斯的悲剧就在于不懂得调整人生的方向。”

总分式论证就是在论证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引入总说和分说关系。一般有“总—分”“总—分—总”“分—总”等形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可以采用并列式、层进式或对比式。这种论证方式具有综合性、灵活性的特点。例如《中国青年报》刊登的《社会该以什么心态面对——对热议“高考作文”的冷思考》用为什么“高考作文”会引起热议、社会该以什么心态面对“高考作文”、如此热议对作文乃至语文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等三个问题统摄全篇,逐层深入,鞭辟入里。同时,文章主体的每个板块又形成并列式的布局特征,如“高考作文”为何引热议?作者从“公众价值诉求”“作文独特魅力”“地位非同一般”等方面分别议论;对于“高考作文”热议现象,作者又从“押题:押中高考作文题”“析题:评析本身就是作文”“解题:下水作文是对考题的再创作”三个方面解析;对于“高考作文”本质透视的议论,又分解为“高考作文”的主体是考生、“高考作文”是一种终极评价结果、“高考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等三点[1]。文章整体构思呈现出总分结合、纵横交错的布局特征。

总而言之,文章无思想,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思辨,如枯木一株、死水一潭;无思路,如乱木丛生、平地泻水。所以,写成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既要有独立性、明确性、前瞻性、创新性的思想,又要有合理的、严密的、激烈的思辨,还要有清晰、灵活、新颖的思路。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程永超.社会该以什么心态面对——对热议高考作文的冷思考[N].中国青年报,2020-08-24.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思想思维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