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标视角下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试题评析

2021-01-07陈鹏录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标语言语文

陈鹏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中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指导性文件。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积极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以考查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为抓手,聚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考查了考生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思维思辨、知识运用与迁移等语文关键能力,彰显了“课标”基本理念。本文拟以“课标”为视角对本套试卷做以评析,并谈谈其对我们以后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价值导向: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今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导向,让学生在语料阅读、题目解答中主动接受文化熏陶,使其精神得以丰盈,思想得到启迪。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的是河北籍作家谈歌的短篇小说《秦琼卖马》。古董店艺园斋老板杨成岳明知道王超杰带来的瓷器是赝品,但为了接济身处困境、上当受骗的王超杰,仍然买下了他的赝品瓷器。小说通过杨成岳形象的塑造,传递了人性的真、善、美。考生在阅读此篇小说时,一定会被杨成岳身上散发的人性光辉感动。第22小题以汉代扬雄“射箭为喻”,说明古人追求理想涉及的基础、方法、路径,要求考生结合自身发展写作。语料所引扬雄的话明确指出追求理想要以“修身”“矫思”为前提,以“义”为目标,以“切实行动”为基本路径。考生在立意、构思中会自觉地把那些符合民族之“义”、国家之“义”、社会之“义”、人民之“义”、时代之“义”、他人之“义”的理想作为自己的追求。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也会把那些为了民族进步、国家强盛、时代觉醒的仁人志士作为自己精神的丰碑。对考生而言,一次写作就是一场灵魂的洗礼、心灵的净化、精神的鼓舞、情操的提升,更是一次责任、担当、使命的增强。

总之,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厚植家国情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着青年考生的内心,实现了“以文感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达到了立德树人的价值目的。

二、考查内容: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是“课标”的又一基本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课标”的进一步完善和修订,高考语文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综合化、多元化、立体性的动态使用的考查,更加注重对考生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思维思辨、信息提取、审美鉴赏等语文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

全卷共四个模块——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综合考查考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解答好阅读后面设置的15道小题,对文本全面、深入的理解是关键和前提。尤其是今年的题目设置,更加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精细化、具体化、个性化的考查,对考生阅读理解、思维思辨、筛选整合、分析阐释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6题要求考生概括说明“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文章给出三则相关材料,第二则材料报道了临朐县山区促进粮食增产的具体做法,材料三介绍了安义县江下村的主要经验。两个地区的相同经验材料中没有直接给出,考生只有通过细读材料,依次筛选出各自的具体做法,再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合并同类、分开交叉、提炼具体、突显隐形后,才能梳理出两个地区的相同经验。这就要求考生有比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思辨能力和基于二者之上的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单凭以往的摘抄原文是根本不行的。

第10题是文言断句题,要求考生选出对“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一句断句正确的一项。考生要准确解答此题,需具备三种文言基本阅读能力——准确的语言感知能力、精确的文意理解能力和正确的语法分析能力。分析选项可知,四个选项断句的差异点有“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和“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两处。语法分析可知,第一处“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中“选人多诈冒资荫”作“以”的宾语,宾语“选人多诈冒资荫”中“多诈冒资荫”又作“选人”的谓语中心语,所以不能从“选人”后断开而只能从“资荫”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个选项。第二处“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中“上(皇上)”是“杀”的主语,“之(代指‘诈冒事觉者’)”作“杀”的宾语,“上欲杀之”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因此应从“上”前断开,据此排除选项B,此题正确答案为C。

第15题要求考生简要分析辛弃疾词《鹊桥仙·赠鹭鸶》的语言特色。要分析一首词的语言特色,读懂大意是前提,语言感知是关键,分析比较是途径。细读可知,作者把鹭鸶当作一个知心旧友来拉家常,全词语言通俗活泼,口语色彩鲜明。16题名句默写,本题以情景式名句默写的方式,再现了中国古典诗文中的“音乐蕴藉之美”“历史兴亡之叹”“自然景色秀丽”。在阅读古诗文、理解古诗文、书写古诗文中,考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素养均会得到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三、主要载体:具体而真实的情境任务

“课标”在论述“命题思路和框架”时明确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和示范。

全卷22道小题,围绕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设置了九组有内在联系的情境性材料。第三模块语言文字运用,给出了两个情境性语料,综合考查了考生词语运用、语言连贯、病句辨析、信息概括等能力,取消了以往“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尤其是第21—22两道试题,给出了两个自然段的语料。第一自然段阐述水果甜度、含糖量和热量之间的关系,第二自然段说明“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摄入水果的正确途径和注意事项。这段语料后设置了语境填充和内容概述两道常规型题目。题目虽然很常规,但都统一在一个语段之下,增强了试题的情境性,使得考生能在真实具体的语境中完成任务。另外,第22道题目要求考生概括语段内容时“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这又考查了考生逻辑思辨和表達交流能力,增强了试卷的思维品质。

四、语料选择:根植传统文化,关注时代热点

“课标”在阐释“命题和阅卷原则”时明确指出“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语言材料的选择既关注了时代热点,“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又根植了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

论述类文本阅读摘编的是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文章探讨了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探究了利用计算机关照、处理、“理解”、分析语言文本的基本路径、基本类型和基本原则,可谓既有时代科技前沿信息,又有人文研究内涵。实用类文本阅读围绕提升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选编了三则材料,扣合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的社会热点,暗合了“扶贫攻坚”的时代主题,回应了“民以食为天”的亘古定律,关照了中国人多地少、如何确保粮食安全的世纪之问。文言文阅读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主要探究了“法治”和“仁治”的关系,阐释了君主开明从谏如流、臣下正直进谏,君臣一心天下大治的道理,突显了“以民为本”“敬重生命”的理念。文章从传统史书中走来,暗合了时下依法治国、营造风清气正社会氛围的主题,为反腐倡廉暗暗助力。古代诗歌阅读以辛弃疾《鹊桥仙·赠鹭鸶》为依托,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再次奏响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语言文字运用Ⅰ题,关注了“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话题,极具时代性,也非常切合考生实际生活。

总之,今年语文试题语料选择既根植传统文化,又关注时代热点,既增强了考生的现实责任感,又提升了试卷的传统文化品性。

五、教学启示:“后考纲时代”,让“课标”理念落地生根

2020年起教育部考试中心不再颁布《高考考试大纲》,高考进入了“后考纲时代”。“后考纲时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就是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也是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让“课标”理念落地生根就变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1.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构建“生本课堂”

“课标”非常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真实而具体的情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转变角色,变课堂的“霸权者”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引领者。摒弃以往静态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去自助探究静态知识的生成机制、内在逻辑,从而去自主构建新知识,去动态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对文本做合理化的个性解读,注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体验。例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懷古》让学生穿越历史,化身苏轼去感受生命经受巨大创伤后那段心路历程,通过阅读苏轼创作的“黄州系列作品”去感受苏轼自我解脱后的那种豁然和旷达。千万不能以现成结论的传输代替学生过程性的体验,不能以人云亦云的所谓答案消解学生个性、独到的见解。唯有如此,学生的精神才会丰满,灵魂才能明亮。

2.在“深阅读”中增强学生读写能力

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题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阅读量增大,阅读导向明显。“深阅读”,是语文之帆远航的不竭动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根基是“深阅读”。可以说,没有“深阅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就是空中楼阁。“深阅读”就是直面文字,在文本字里行间行走中被作者情思感染、被作者精妙的语言表达吸引、与作品中的形象(景物、事物、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同频共振,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熟读、吟诵经典篇目,引导学生建构自我语言宝库。对于经典的诗、词、曲、文、赋乃至小说,都可以大声吟诵,熟读成诵,在吟诵中感受语言魅力,提升感知语言的能力。当然,对于经典篇目或文段,除了背诵还可以抄读,在抄读中理解文意,在理解中模仿写作,以求达到“读写互助”的效果。

(2)实践“群文阅读”,在“群文阅读”中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群文”,就是按照主题、作者、文风、技法等勾连在一起的一组阅读文本。“群文阅读”对提升学生比较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我们的课前五分钟就是“群文阅读”分享。从高一开始,我们进行过的“群文阅读”分享有:“致敬青春”“诗文里的项羽”“历史长河里的曹操”“陶渊明诗文品读”“流淌在古诗词里的爱情”“千古才子一东坡”“杜甫漂泊西南诗歌品读”“苏轼黄州诗文选读”“辛弃疾的诗词里的英雄梦”“李清照诗风流变”“吹过诗文的夏风”“飘洒在诗文里的秋雨”“飞扬在诗文里的雪花”“读《离骚》经 感屈子魂”“诗词文里的李白傲骨”等等。“群文阅读”分享,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且为作文储备了语料和话题。

(3)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活动,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读什么是前提。我们可以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结合学生个人阅读情况,开列阅读书目,制订读书计划,指导学生一学期至少精读两到三本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怎么读是关键。我们给出的方法是“读、写、思、说”四位一体阅读法。根据不同阅读对象,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例如阅读《论语》,让学生从500则中自选200则理解背诵,然后谈自己的阅读启示和感受。阅读《红楼梦》,以前五章为总纲,抓住作品“对称结构”的特点,品读全书。阅读《雷雨》,在梳理清楚人物关系的基础上,抓住矛盾冲突,体味话剧语言。阅读中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以是自己的阅读感悟,也可摘抄文本中精美语段,但摘抄的精美语段一定要自主仿写,在品读、摘抄、仿写中提升读写能力。“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检测是难题。我们主张通过读书分享活动和撰写读书心得等语文实践来检测。我们先后开设了读书分享——“走近《大卫·科波菲尔》”、孔子的君子之格专题研讨、《高老头》的叙事艺术研讨、《边城》里的忧伤感悟、杜甫的“士大夫”精神探究、《红楼梦》话剧表演等阅读实践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

3.在语文实践中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自主表达,从而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去扮演王熙凤,模拟王熙凤初次见到林黛玉的言行举止,从而深入体会王熙凤形象特征。通过编演课本剧、诗歌朗诵、演讲、辩论、社会调查等语文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在建构积累中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人语言经验,提升自我沟通交流能力。比如学习完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后,我组织学生依托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新诗》编选了25首经典的现代诗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名家鉴赏理解,在理解中背诵,然后以六人为一小组进行现代诗配乐朗诵比赛。在配乐朗诵中,学生诗情被激发,效果绝佳。配乐朗诵比赛后,有的学生还模仿名家进行现代诗歌创作,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4.在贯彻“学科大概念”中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课标”重视发挥学科大概念的核心功能。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树立“学科大概念”意识,打破课本、教室、学校的壁垒,将语文学习扎根到现实生活当中去。将语文课堂和社会热点对接,构建灵动、开放、多元、智慧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在生活中实践语文,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突出语文“工具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对社会热点进行思辨,发表自己的看法,切实改变学生无思想或思想幼稚的现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猜你喜欢

课标语言语文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我的语文书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有趣的语言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