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别开生面
2021-01-07李继志
李继志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而就语文而言,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天然具有工具性,作为思维的显性外化所具有的思考性,文学承载着先贤名家对审美的体验欣赏所具有的审美性,以及浸润着中华文化表现出来的文化性,可谓是实践落实核心素养的万里长风、无声细雨。笔者也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从最基础的教学资源开发、尤其是作文教学的资源开发做起,致力于在语文这一方天地里面,积极落实核心素养。
一、分析例文仿用例句,实现语言建构运用
语言的建构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掌握文字的特点与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并能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1]。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底层逻辑,因为无论是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还是说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依赖于语言运用能力的建构与发展,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例如,笔者在一次作文训练中,为训练学生对诗意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运用,结合九年级现代诗歌单元中《我看》一诗,命制了以《我看》为标题的作文训练。然而,学生却呈现出无话可说、不知如何去说、言之无物等具体问题,有鉴于此,我想到了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句话:“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2]于是,我从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精心选取了《望岳》《游山西村》《春望》《饮酒》,这四篇课文在标题上与《我看——》有共同点,即都属于以一行为引出写作对象与写作内容,在主题解读、篇章设置、结构设计、语言形式、思想情感上,都能够对本次写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学生在我精心的教学引领下,分别解读出了这样的写作指导意义:《望岳》一诗,其望的对象不变,通过改变望的角度,望出不同景致,却能以同一特点——高远壮阔贯穿,以抒发(自己)同一情怀——豪情壮怀,使学生习得呈现角度多样,视角丰富,层层渲染,来烘托主旨的语言形式;《游山西村》其游的经历多样,无论是以生活经历衬托生活朴实,还是以对比方式突出旅途惊喜,又或是动静结合烘托民俗淳朴,每一个角度都丰富游览的体会,每一角度下游览对象的特点都契合自己追求的恬淡闲适,学生习得了在写作过程里并列中有递进,从具体到抽象,由表及里,让自己的追求层层深入,自然流露的语言模式;在《春望》中,因其望的对象不同,从城市到花鸟,从家人到自己,但是每一种对象身上都统一地反映出个体在国家破灭之下的痛苦与无奈,学生在这样的范本中习得以小见大的表现形式,以部分反映整体,从国家写到个人,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痛苦与国家息息相关、骨肉相连,可以有效地抒发家国情怀,增强结构深度;而在《饮酒》当中,饮酒这一行为有多种表现的层次和侧面,但是不同层次和侧面之间互有逻辑关系,从结果到原因,从直接到间接,最后结合在一起,可以完整全面地表现(饮酒者)通过饮酒这一行为传达的自得安闲,也让学生习得了表达形式上的主次关系,应以客观描写为次,以主观抒情为主,抒情应该融合进描写和记叙当中,不应明显割裂。
学生在这样贴合语言建构运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中,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以达到语言能力从习得到建构,从建构到运用的有机结合。
二、提炼类文思想主题,助力思维发展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3]。在笔者看来,语文学科的思维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个从低阶到高阶的层次:理解、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这恰好是可以通过对文学语言、文学形象、语言逻辑的训练与鉴赏,可以实现有规律的习得,进而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审视、探究、反思自己的语言活动,提升自己的思维深刻性、创造性。
比如,笔者在以《一句话的_______》为命题的作文训练中,发现学生的主题思想相对浅薄,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凑出深度而可以写出一些空洞苍白的语言和主题,显示出思维的简陋和单调。于是,我让学生从统编版教材七年级到九年级的课文中,梳理出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并以仿写作文导语的语言形式,写出自己对这句话的品味和理解。有同学写出了这样的一些文字:“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一句话珍藏着一个孩子对血脉亲情的深情呼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话里喷薄着有志之士对远大理想的深切呼喊;“我的笔记,你能记下来吗?”——一句话里浸润着山川异域仍能大爱同心的伟大;“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一句话里养育着中华民族面对伪善与不公的浩然正气;“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一句话里激荡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赤子情怀。
这样的一个过程包含着理解、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通过这样的一次语言活动,学生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并且在概括其思想内涵的过程中,批判性地提出了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认识,让思维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提高了思维的深度、厚度、创新、批判,实现了思维品质和思维素养的提升和进步。
三、整合文学语言形式,丰富审美鉴赏创造
语文活动是学生形成自己独有的审美经验和独特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鉴赏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丰富个人的人生经验,引发对美的感悟,进而形成自己自觉的审美意识和独有的审美能力,因此能够养成相对雅致的审美情趣。笔者也曾通过开发教材中富有审美情趣的教学资源,整合特有的语言形式,来创设出贴合学生经验和文本内容的教学内容的语文活动,来丰富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比如,在教授《词四首》的时候,我发现《词四首》中《渔家傲·秋思》为范仲淹所作,是宋代词人对豪放词的尝试,开豪放词创作的先声。《江城子》和《破阵子》两首词的作者苏轼、辛弃疾則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满江红》作者秋瑾为近现代革命先驱,是“一代女侠”“女中豪杰”。这四首词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感染力很强,都具有刚劲豪放的特点,大体都可归于豪放派之列。其抒情方式不仅与诗不同,与宋词另一大派别婉约派也大相异趣。于是,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置为,通过学习本课四首词作,了解“豪放词”这一文体的独特特点,品味其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和爱国情怀。为了将这次整合教学做成一个将“豪放”这一文学风格和审美形式一以贯之的整体教学,我设计了两个语文活动:1.用“狂”“壮”“豪”“烈”四个字来概括四首词的内容和精神品质;2.请用这样的句式整合四首词带给你的感悟:哪怕 ,也要 。
第一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理解诗词内涵、对比语言风格、赏析提炼美词美句、多种形式诵读等,了解了豪放词独特的形式特点,体会词独特的抒情方式。通过诵读感知词独特的节奏、韵律。并由读入景、由景入情。熟读成诵、熟读精思。而通过第二个教学活动,学生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能力,把握诗词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感受豪放词中的豪情壮志,获得情感的激励并萃取思想的精华。最后通过综合分析,提炼出了豪放词在题材内容上视野广阔,多写军情国事;情感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情感表达多慷慨激昂;风格特征上恢弘雄壮,气势豪放的独特审美形式,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素养进行了一次质的提升,厚植家国情怀。
四、探究经典名篇底蕴,落实文化传承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4]
可见,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表征,也是文化有机体重要的一部分。学习语言文字,其实就是在内蕴里传承和理解文字所承載的文化底蕴,更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方式。比如,在众多丰厚而珍贵的文化传统中,传承自古代而在近代中国发生、发展并壮大起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则是我们必须重视并采取积极主动的观念和方式,去认识、传播、传承的一种宝贵财富。
最新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在坚定新时代青年的政治立场、传承老一辈革命精神、高扬爱国主义旗帜、锻造青少年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方面都有着长远的影响。因此,“在开展红色经典名著研习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让他们尝试去查找甚至触摸红色经典名著书写的时代、历史,才能进一步走进红色经典名著,走近红色经典名著中的人物,最终感悟红色经典名著的精神。”[5]而要实现这一点,则需要掌握科学而有效的方式方法,如:紧扣革命经典文学中的关键词句,抓住革命经典文学中结构特点,把握革命文学课文中独特的朗诵风格,感悟革命文学经典中光辉人物形象等等。
例如,笔者在执教《红星照耀中国》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曾经以对比阅读和跨学科阅读等方式推进学生对本书的理解和认识。在对比阅读中,我让学生对比以下几个维度:通过对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人物经历和人物形象,找到三人在革命意志上的坚定与对革命未来的乐观主义;通过对比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红色解放区与国民党反动派所统治的白色统治区,学生生动感受红区的精神风貌与内外政策的先进性;对比红军战士与国民党士兵的精神风貌,看到红军战士的斗志昂扬与国民党士兵的萎靡不振。学生得出一个普遍共识,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才是中国人民理想的桃源,没有共产党的先进思想与坚定的革命意志,就没有新中国突破万难迎来民族独立的机会。而跨学科阅读,结合历史、地理、政治等多学科的知识与资源,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看到狼烟四起的中国土地,感受千年历史中跌宕起伏的民族命运,看到千年长河中激荡起来的希望和曙光,让本已时隔久远的历史烽烟再次活灵活现地飘荡在学生眼前。如此一来,学生便真正懂得了做什么都不要忘来时路,因为新中国的每一步,都是在创造历史,我们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也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与全民族一起为了赢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是多么的慷慨激昂,撼天动地。
因此,当我们通过语言文字以恰当的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文字当中的时候,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传承,也就在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让本身的文化自觉得到提升,文化自信得到巩固,历史使命得以发生,社会责任愈来愈强。
落实核心素养,也就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具体实施路径,国家要富强、民族有希望,更需要我们以长远的目标意识、坚定的实践精神、科学的求真态度去踏踏实实地落实,也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合于社会、国家未来的有志之士、有才之人。以曲径通幽之精深,创别开生面之未来,核心素养的落实,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刘晶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J].教育探索,2016(11):17-20.
[2]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詹绪涛.语文思维能力训练基本策略摭谈[J].语文教学研究,2020(1):3-6.
[4]王佩韫.语文核心素养之“文化传承与理解”联姻高考的隐性题型[J].教学考试,2017(46).
[5]李志东.革命传统视域下的初中语文红色经典名著研习路径研究[J].名师在线,(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