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践研究

2021-01-07何欢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论点论语观点

何欢兰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也是我国第一部以“论”立名的说理性散文,虽没有构成整篇的说理文章,但“有精警的论断,有扼要的说明,有剀切的议论,也有针锋相对的辩驳”[1]。《论语》全书512章,属于说理性质的有439章,这些说理的章节观点鲜明、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是学生学习说理,提高思辨能力的优秀范例。

《论语》篇幅短小、议论精当,适合中学生阅读,是高一年级整本书阅读的书目之一,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角度对《论语》进行实践研究,以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论语》教学实践的研究,笔者认为应培养学生三种意识:提问意识——论述意识——阐释意识,来提高学生在阅读与表达中的三种思辨能力:辨别能力——分析能力——推断能力,三种意识结合三种能力,符合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

一、提问意识:在辨别内容中提出问题

在《论语》的整本书阅读实践中,很多师生满足于背诵《论语》中的名句,甚至有老师秉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理念,把《论语》交给学生自行背诵,只在考试中考查相关名句。没有内容的辨别,就没有思考的发生;没有思考的加入,就不是真正的阅读。对文本内容的辨别中,学生需要具备问题意识。

阅读文本要能“入乎其内”,站在提问者的角度阅读《论语》,符合文本生成以及诠释的内在理路。《论语》中不乏师生之间的问答,也有孔子的自问自答,还有孔子提问学生作答。如果读者能从发问者的角度去阅读文本,能将自己化身为弟子,想象那些问题是自己提出,假设自己是提问者,那么孔子的解答,不正是为我答疑解惑吗?对于夫子的回答看作是对自己提问的回复,反复回味,定然能够涵养自己的思辨能力。能够设身处地地去感悟“问答”之间的奥妙,这也是学习提问的开始。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像子张一样就“干禄”这样切身的问题思考,也可以像林放一样就“礼之本”这样有难度的学习问题质疑,也可以像子贡一样就一个现象发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还可以像子夏一样就一个句子的理解发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学习提问,学会提问。在提问中明确问题缘何产生,这样,对于孔子的解答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阅读者“入乎其内”,目的是深入文本辨析内容,阅读者更要“出乎其外”,文本内容理解中更要学生跳出文本,有自己的认识,提出自己的疑问。阅读《论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点或者矛盾点去质疑,比如: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对孟懿子回答“无违”,对孟武伯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对子游则说奉养父母需要“敬”,对子夏则表达了“色难”。对于孝,夫子为何给出了四种参考答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前后矛盾的表述去质疑,比如:孔子时刻以实现儒家之道为己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然而却在《公冶长》中表达了这样的理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的思想到底是“出世”还是“入世”为主,他不断地表述对隐士的赞扬,“归隐”是他的终结目标吗?

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思辨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养成的过程。因此,在辨别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长此以往,有望形成创新性人格。

二、论述意识:在结构分析中深入探究

议论文中的思维训练,大概可以从对观点的分析、对观点的分解和对观点的论证等方面展开,在提出问题之后,寻找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学生的思辨能力才能在不断的质疑假设与反复论证中得以提高。

1.对观点的分析

《论语》大多语段很短,表意简洁而概括,提出论点之后一般不详加论证,所以论断精警,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学生学习《论语》,首先学会准确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论断,都是从《论语》中演变而来,例如:敏而好学、当仁不让、有教无类、逝者如斯、不耻下问、见义勇为、发愤忘食、见贤思齐、欲速不达、以德报怨、既往不咎、朽木不可雕、听其言观其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等,每个成语都是含义丰富的论点。

论断的准确表明了思想的正确,《论语》中不仅有精当的论断,还有简洁的分析,尤其是重要的概念,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进行分析。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虽然《论语》中对于“仁”之概念有多种解释,但这句话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界定什么是“仁”:“克己”是约束自己,“复礼”是照着礼的要求去做,概念分析清晰明了。

有些概念不易区分,最常见的方法是用相近的概念来比较,比如:“子张问:‘士如何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何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此段孔子通过对比“闻”和“达”的不同来分析概念“达”,在子张看来,只要出名了就是“达”,在孔子看来,所谓“闻”是外表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违背仁,自己还心安理得,不怀疑自己;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爱好礼义,能分析别人的言论,观察别人的脸色,总是存在着谦让之心,居于人下。在这段论述中,“闻”与“达”的特征一目了然。

2.对观点的分解

能对观点作分解,是非常重要的分析能力,把一个完整的观点分成几个层次来论述,体现在论证结构上。《论语》中最常见的两种论证结构是并列式和递进式。

(1)并列式:并列式分为两种,一种由几种事物不分先后并排,另一种是正反对比。前者论述较多,比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后者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段话主要论述仁和礼的关系,仁是质,礼是文,质和文的关系也就是仁和礼的关系。此论断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述,第一句话说明仁和礼关系失调,后一句话说明仁和礼配合恰当。

(2)递进式:论述中语意有加深,层次有递进,比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段话论述做学问的三个境界:知之、好之、乐之。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难以达到,呈递进关系。又如,“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针对宰予昼寝这件事,孔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从“信其行”到“观其行”是行动上的改变,也是认识上的提高。

并列式与递进式有时候要注意区别,比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句提出了孔子教育的三个重要内容:诗、礼、乐,分别指出了三者的不同作用,看上去是并列结构,但是仔细辨别三者是有先后承继关系的——先“兴”后“立”终“成”,所以是递进关系。

3.对观点的论证

如何对论点展开有效的论证,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的重点,一个标准的议论小节包括观点、对观点的阐述、结合论据的分析。在《论语》中,提出论点之后一般都有简短的分析,最常见的论证方式有以下三种。

(1)提出观点之后稍加阐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先提出观点,老师就在身边,然后阐释观点,如何选择老师——“择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提出观点之后加以分析,再得出结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点和结论都是感慨“颜回的贤能”,中间部分举例论证,证明颜回是个贤能的人,并且把颜回和一般人对比,突出颜回之贤。

(3)就一个现象做出分析,分析之后得出结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先提出虽能熟读《诗经》,却不能处理政务的两种现象:有的处理政务不成功;有的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谈判,然后得出结论:虽然学了很多书面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如此说来书面知识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此句的观点隐藏起来了,但是读完此章,我们不难得出“学以致用”的观点。

通过对观点的提出、对观点的分解、对观点的论证,学生在学习《论语》中掌握了基本的论证方法,思维得到了锻炼,思路变得清晰而流畅。

三、阐释意识:在论证推断中完成阐述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在完成了“读”和“思”这两项重任之后,接下来就是“写”了。如何阐释才能更好地把“读”之后“思”的内容表达出来,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论证推断的方式来阐述。

写有两种,一种是模仿写一个片段,类似于仿写;还有一种要求较高,写一篇完整的小论文,在写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训练思辨能力。仿写可以参照《论语》中精警的下论断,要言不烦的论证,选择典型的语段来训练。这里重点谈谈如何在论证推断中完成阐释。

写一篇研究性的小论文需要关注《论语》零碎的语句背后有系统的理论:首先在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好角度,拟出论点。然后采用参读法,把相互关联的地方都找出来,对照着看,再把零碎的内容重新编排,找到论述点,拟出分论点,在论述中作出推断。比如对《论语》中的“贫富观”,可做如下研究:

初步梳理之后再把这几章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论语》从个人的“安贫乐道”,到富中“不违背仁德”,再到富后“崇尚礼义”,这是关于“个人如何对待贫穷与富裕”的完整且系统的论述。进一步再结合《论语·子路》中的这段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我们可以推断:孔子的贫富观念不局限于个人,还可以推广到国家。由个体到群体,由个人到社会,逻辑层面不断扩大,不得不佩服孔子的眼界和心胸。

在《论语》中,像这样可供研究的主题还有很多,教师带领学生做相关的研究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琐碎中理出头绪,在无序中找出逻辑,将散乱的思维梳理,才能发现《论语》的逻辑魅力,才能在阅读和表达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注释:

[1]李人纪.《论语》说理的写作成就论析[J].求是学刊,1983.03.

猜你喜欢

论点论语观点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