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统编教材,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
2021-01-07黄玲
黄玲
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划、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语文学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载体,而语文教材则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责任者”。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挖掘其思想内涵与具体教学内容着手。传统文化分布在统编教材的各个内容板块,样态异彩纷呈,内容丰富多样,价值多元一体。
一、学习汉字,推开文化大门
(一)挖掘字理,由形索义
汉字有着独特的文化形态,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容,是中国历史真实而丰满的镜像,从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中能解读一部分中国文化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汉字入手,挖掘蕴藏其中的字理知识,促使他们从汉字的形旁入手,挖掘其中蕴藏的含义,从而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
在教授《纪昌学射》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射”字入手,挖掘蕴藏在其中的字理,尝试解读该汉字。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弓箭是一种古代的兵器,大家知道它是如何使用的吗?”学生提出:“弓箭都是放在身体前方,用手拉开的。”教师又给学生展示甲骨文、金文和篆体的“射”,说说从它的形象上能看出什么。學生发现:“我觉得甲骨文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只手正在拉弓一般,但是到了金文和篆体字就不明显了。”教师继而将相关的汉字文化信息融入其中:“这是因为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结构的偏误,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还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六艺”,让学生明白“射”包含在“礼、乐、射、御、书、数”中,也是古人所推崇的技艺,学生可以自主展开搜索活动,了解一下“六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通过这样一番学习,学生不仅对“射”的结构、意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还尝试了解了相关的古代文化。
在结合汉字字形展开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由形索义,提升自己的识字效果。在不少汉字中,蕴藏着古人的生活图景,展现了他们的价值追求、行为习惯等信息,如果学生能挖掘其中隐藏的信息,就能深入探索汉字中的文化,了解古人的生活状况,对文章的感悟也会更为深刻。
(二)联系融合,积累素材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元融合的方式,将历史、成语、典故、俗语、书法等都融合在其中,结合汉字挖掘其相关的素材,用来辅助学生了解汉字的意思,并让他们体会汉字文化的广博。这样学生就能消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和茫然感,能激发其探究民族文化的热情,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责任感,树立起自信心。
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历史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给学生介绍:“在文章中提到了‘日寇’,大家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继而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寇”的字形分析其意思。学生在观察了“寇”字的金文后,发现这个字的形状十分像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手中拿着武器,站在房间里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有人手中拿着武器,进入到别人的房间里,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呢?”学生由此认识到这就是一种侵略行为,教师继而又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学生就能明白为何用“日寇”来称呼日本侵略者。继而教师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带有“寇”字的成语,如“穷寇莫追、成王败寇”等,让学生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并尝试用它们造句。在这样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寇”字的结构和字义,还将历史、成语等知识融合在一起,拓展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积累了更多的语言知识。
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各种不同的形式入手,拓展文化视野,这样学生就能从中挖掘出中华民族的气节,认识到汉字中包含着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不仅如此,学生还能借此机会扩充成语、诗词的积累,拓展文化广度。
二、鉴赏诗词,滋润文化心灵
(一)品词析句,领悟语言魅力
古诗词也是学生了解并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滋润文化心灵。古人创作诗词的时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逐字推敲、斟酌,才有了流传千古的杰作,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重要字词,分析作者如何炼字,从而感受语言魅力,积累语感,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综合能力。
《望洞庭》是一首充满了画面感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这首作品,初步感受其韵律特点,同时还给他们播放能展现其意境的音乐作品,让他们进入到情境中。此后教师指导学生赏析词句,找出作品中展现色彩的词语,体会一下呈现出的画面。学生找到了“山水翠、白银盘、青螺”等词句,发现作者展现了青绿色的风景,让人感觉十分惬意。此后教师又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何要用“白银盘、青螺”比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如有学生发现,作者运用比喻的方式,将辽阔天地中的景物变小了,成为盘子和里面盛放的螺蛳,这样就给人一种小巧精致的感觉。教师最后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作者描绘的风景,你觉得用什么词语更好呢?”学生试着用“精巧、玲珑”等词语来形容,他们发现大自然有各种不同的美景,有的展现的是壮丽的河山,但是也有的给人精巧的感觉,而作者呈现的正是精致的景物,所以用这样的比喻格外恰当。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魅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诵读中领悟古诗词的韵律美,了解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知识,体会其中蕴藏的情感变化。除此以外,古诗词还常常具有色彩美,能通过字词展现出视觉色彩,描述具有画面感的场景,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解析,引发他们的想象。在深度品味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会得到提升。
(二)品咂情怀,体会人性力量
“文以载道”,古诗词中常常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渗透着和道德伦理有关的信息,所以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让学生品味古诗词,体会其中蕴藏的人格力量。若有必要,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展开搜索,了解作品的背景信息,这样他们能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从而更深入地感受人性之美,接受人性的熏陶,语文课堂也能体现出感染和教育的作用。
在学习《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体会作品中蕴藏的人性力量,首先给他们介绍了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生活境况。学生发现:“当时正好是安史之乱结束的时候,作者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所以才会写文章展现自己的情感。”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仅仅只是因为自己的安危有了保障,所以才欣喜若狂的吗?”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让他们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看看作者擅长写怎样的作品,一般反映的是怎样的内容。学生发现,作者擅长展现民众的疾苦,如“三吏三别”等作品都体现了普通老百姓在战争年间遭受的苦难,体现了对民众和国家的担忧之情。在了解了这些后,学生尝试回答此前的问题:“作者并非仅仅担忧自己的安全,他是为国家免受战乱而感到高兴。”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感受到了杜甫身上的爱国情感,并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教师继而又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看看能否借鉴吸收作者的精神。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所以教师可以用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他们自主探究作者的生存状况,思考作者为何会创作这样的作品,感受他们身上的人性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比自身展开思考,说说自己处于作者的状态下会如何做。这样也能让他们收获良多,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三、编排剧本,革新文化内涵
(一)传承,再现经典形象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不少作品中展现了古人的形象,但是由于距离的时代较远,学生对这些人物形象的了解不够深刻,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展开编排剧本的活动,给他们创设特定的情境,促使他们加深印象。此外,这样的活动也能让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有助于革新文化教学的形式。通过再现经典形象的方式,学生感受到了蕴藏在人物身上的精神力量。
《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时地利人和”,成功地借箭,完成了任务。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该作品编演课本剧,尝试再现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如何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并尝试表述该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学生首先发现诸葛亮擅长观天象,准确地推断出了风向和雾天,展现出了古人的智慧,此外,学生还发现诸葛亮擅长借助天堑,通过巧妙安排,成功地欺骗了曹操。最后学生还发现诸葛亮十分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他并没有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先服从其安排,按照其要求立下了军令状,他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两国的联盟关系,确保两国能齐心合力,对抗曹操。通过一番表演后,学生发现诸葛亮的身上的确能体现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特点。教师还让学生揣摩诸葛亮的心理活动,并将自己设计的台词加入到表演中。学生主要思考诸葛亮如何处理和周瑜的关系,体现其“以和为贵”的精神。
通过表演类的活动,学生能还原古人的生活场景,体会他们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些经典形象。同时,这样的活动也给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视听盛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创新,解读时代意义
在编排剧本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贴近古人,了解古人的心理活动,还要引导他们将古今结合在一起,展开创新解读。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古人“穿越”到了现代,让他们感受时代的变化,也可以让今人返回“时光隧道”,近距离感受历史的沧桑,学生还能将新时代的思想融入到解读作品中,获得创新想法。
在学习《田忌赛马》的时候,教师引导大家展开课本剧的表演,并引导大家尝试将当代人的思想融入到解读中,对该故事做出另类的解析。学生各自展现创意,融入了不同的想法。如有的学生提出:“现代社会讲究的是诚信为本,如果大家在比赛的时候约定好,只有上等马才能和上等马比赛的话,那么我觉得孙膑的做法就是投机取巧,是不合理的行为。”在改编剧本的时候,该学生就将自己的想法融入了进去,修改了作品的结尾:“此时田忌身边有一个侍卫,露出了不屑的表情,田忌十分生气,就问他为什么嘲笑自己,那个侍卫提出,这种赛马的方法不够光明正大,不是君子所为。田忌听了之后有所感悟,以后再也没有用过相同的方法,而是遍寻天下,寻找真正的好马,在和他人比试的时候,也不再弄虚作假。”在这样的编演中,学生将新思想融入到了剧本的改编中,体现出了时代性,也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创新演绎剧本的过程中,学生将平面的文字转变成了立体化的艺术形象,并采用古今结合的方式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创设平台,让大家将演绎的作品上传到网络上,这样能让他们的沟通方式也变得创新,体现出时代意义。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从爱国、处事、修身这三个不同的层面概括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为学生打好基础,让他们从汉字入手,尝试诵读古诗词,了解经典的古代形象,促使他们从中得到启迪,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晓红.融入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9(24):75-76.
[2]尹静.加强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教育界,2019(6):54-55.
[3]刘月霞.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7(27):11-11.
[4]师天杰,刘忠彬.用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6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