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透“三字诀” 畅通“大循环”
——对安徽中药产业发展的思考

2021-01-07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药材安徽省中医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这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安徽是新安医学的发源地,“中华药都”“华佗故里”亳州中药材种植加工和贸易历史悠久。中药业是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生命健康产业的比重高达40%,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通过对数据的梳理发现,安徽中药产业链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供需衔接不畅,迫切需要优化供给、激发活力、打通供需两端,实现产业市场循环畅通,为实施健康安徽战略、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

现状:变、缓、难

安徽省中药材资源丰富,居华东之首,已查明中药材品种达3578 种,中药材种植面积约200 余万亩。截至2019 年末,中药加工企业277 家、居全国第1 位,中药材出口量13.3 万吨、居全国第1 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86.5 亿元、居全国第5 位。当前全省中药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风险难控、形势多“变”

供需缺口、自然灾害和政策变化等均会造成中药材价格波动,影响药农种植积极性,增加中药加工流通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控费降价等医保政策对中药产业产生冲击,全国中药工业营业收入由2015 年的增长18.3%降至2019 年的3.1%;中药品临床和零售端销售额增速下降3.8%,为近10 年最低水平。2019 年前胡价格由每公斤15元降至6元,导致黄山部分种植基地亏损严重。2019 年上半年黄山市连续低温阴雨天气造成大田覆盆子、浙贝母产量损失分别达40%和20%左右,下半年连续干旱造成歙县传统贡菊减产30%左右。

表1 安徽省中药工业企业主要指标情况

图1 2010年以来中药工业增加值增速(%)

(二)产量减少、增速放“缓”

2019 年,安徽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由2015 年的187.1 万亩降至71.8万亩,中成药产量仅占全国的2.2%,居全国位次由第14 位降至18位。中药工业增加值增速由11.6%降至6.5%,占医药制造业的比重由50.5%降至43%;2015 年以来合计净退出企业53 家,占产业企业数的20.3%。

(三)成本上升、经营困“难”

近年来中药产业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不断上涨,企业盈利能力减弱、生产经营困难。2019 年,安徽省中药工业企业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由2015 年的85.1%升至93.4%,利润总额由增长30.2%转为下降8.8%,利润率由6.5% 降至6.1%,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3.6个百分点扩大至5.5个百分点。截至2019 年末,全省中药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高达55.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9个百分点。

原因:缺、弱、堵

安徽省中药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背后的成因既有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又与供需衔接息息相关(图2)。

图2 安徽中药产业供需图

(一)从供给角度看,“缺”是主要原因

1.种植缺乏规模。安徽省皖北家种、皖西大别山特色和皖南山区三大中药材种植生产区域中,70%以上为个体农户或小型种植基地,集约化程度不高。以亳州为例,截至2019年末,全市中药材种植专业村有近千个,但种植基地、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仅163个。

2.加工缺乏深度。中药企业力量分散,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集中度由2015 年的24.7%降至2019 年的18.5%。与上海、杭州等地规模化、自动化的中药工业生产体系相比,安徽省大部分中药加工企业仍然依靠传统的工艺设备和炮制方法,产品附加值降低,增加值率由2015 年的24.7%降至2019 年的18.8%,居全国末位,远低于浙江的44%、黑龙江的41.1%、吉林的36.7% 和山东的32.9%。

3.产品缺乏品牌。安徽省虽然形成了一些中药品牌,但知名度不高,缺少像云南三七、吉林人参的响亮品牌。龙头企业数量屈指可数,全国中药百强企业仅有2 家、少于河南的10 家,500 强企业37 家、少于四川的54家。

4.项目缺乏特色。安徽省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侧重于休闲观光游,交通、住宿、游览等刚性旅游消费占比67.3%,购物、娱乐等高层次消费仅占13.4%,缺乏对自身特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利用,药材种植基地、中医药教育资源及医疗保健资源等中医药旅游资源没得到深层次开发,缺乏中医药旅游高端旅游项目。

(二)从需求角度分析,“弱”是直接原因

1.市场竞争力弱。中医药文化世界认可度低,同时受到西药产品的挤占,市场开拓明显不足。据统计,中药产品销售额占国际市场的比重仅为5%,远低于日本汉方药的70%和韩国汉方药的10%,并且70%左右的中药出口产品是价格低、利润低的原料药材。

2.流通能力弱。2017 年,全国中成药和中药材类销售额占药品行业的比重分别为15%、3.1%,远低于西药类的73.2%,出口额仅为西药产品的10%。安徽省中成药和中药材类销售额占全国的比重急剧下滑,分别由2015 年的6.7%、9.9%降至2017 年的2.3%、0.8%,居全国位次由第4、2位降至第18、22位。

3.出口能力弱。2019 年,安徽省中药业外向度仅为2.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5 个百分点,中药材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由2015 年的0.5%降至的0.3%,降幅由3.3%扩大至13.3%。

4.投资能力弱。2019 年,安徽省中药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技改投资额分别由2015 年的增长30%、32%转为下降15.7%、13.9%。

(三)从供需角度分析,“堵”是关键原因

安徽省中药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不均衡,中药材种植、生产制造、创新研发、交通物流、服务贸易等体系不完善,相互间没有良好互动。

1.种植业与工业衔接不畅。中药材本地加工率较低,加工与种植环节的纵深合作不紧密。如安徽省特色中药材芍药往往以药用原材料的形式出售到吉林、天津等地;亳州市仅有26.7%的中药工业企业拥有种植基地,其中32.1%的种植基地位于亳州以外的地区。

2.服务业与工业衔接不畅。安徽省中药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发展。全省仅有15%的中药加工企业拥有销售店铺或网络平台,缺乏向中药零售服务端延伸的意识。以毫州为例,2018 年亳州现代中药产业二产占比为29.8%,远低于三产的66.7%。此外,中药贸易大而不强,与工业的融合进展缓慢,仍以传统交易方式为主,线上市场主体覆盖率低,交易规模小。相比之下,山东阿胶已由单一手工作坊发展成具有完整产业链、产业集群的生态圈。

3.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衔接不畅。2019 年安徽省中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61%,其中62.6%的企业没有研发机构,48.6%的企业没有研发活动,58%的企业没有有效发明专利,拥有5 项以上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占比仅为21%;中药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2.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6 个百分点。

4.物流网络建设与产业发展衔接不畅。安徽省大多数中药加工企业没有形成集生产加工、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现代化体系,缺乏大型信息交流平台和健全的物流网络。如30%以上的亳州中药企业为自营物流,家庭式小规模经营户更是以自营物流为主,城市内外交通一体化衔接不够,缺乏畅通快捷的对外大通道,高铁、航空等现代交通方式发展不足,尚未形成综合立体的交通网络。

对策:优、活、畅

今年7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强调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药得到人们更深的认知。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如何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积极主动作为,稳定提升中药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将新的契机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和行动?笔者认为关键是要落在优化供给、激发活力、畅通循环三大着力点上,全面提升产业素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安徽中药产业跨越式发展,助力“健康安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一)写好“优”字:优化供给,让产业链更好

积极应对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与再造的机会窗口,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全面梳理,明晰中药业发展短板在哪里,突破点在哪里,补足短板,发挥强项,提高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提升供应链安全系数,拉长价值链高端延伸。

1.补足短板。发展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成立中药材种植产业联盟,推进中药材组织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加工深度,鼓励企业引进大品种,发展中成药、配方颗粒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引导饮片加工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组织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积极发展精制饮片、破壁饮片等新型产品,培育高质量的大品种和特色品种。围绕核心链条,深化中药旅游项目建设,开发高端旅游项目,鼓励中药企业开放部分制药流程、开辟制药体验区以及开发工业旅游项目,着力“建链补链延链”,发挥“协同效应”。

2.锻强长板。坚持以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商业为枢纽、中药知识创新为动力,依托亳州、阜阳、宣城、淮北、铜陵等医药资源优势与产业结合,鼓励骨干企业上下联动、优势企业相互配套,完善药材基地、饮片生产和健康服务企业的一体化联盟,支持同仁堂(亳州)、济人药业等骨干企业加快做优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化区域布局,引导资源集中,完善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链条、配套和服务,整体推进规模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着力打造集中药材种植、饮片加工、成药制造、物流贸易、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旅游等产业为一体的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发挥“聚合效应”。

(二)写好“活”字:激发活力,让需求面更广

牢牢抓住扩大需求这个“牛鼻子”,发挥中药特色优势,推动中药特色领域创新,充分发挥中药在“治未病”、慢性病、疑难杂症等方面的优势,激发市场潜力、潜力和创造力。

1.立足国内。牢牢把握中药改革发展机遇,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切实把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广泛拓展化工替代型中药衍生品,集约发展医疗器械与中药机械设备,配套发展药用辅料与药包材,定向培育传统中药融合特色产品。以多元化健康需求为导向,开拓新市场、开创新业态,积极倡导人民防疫治病、养生强身生活理念,赋予中成药新生命力,扩大中医药市场,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提升中医药技术和服务水平,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拉动投资消费,改善中医药传承创新条件、提升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发挥“规模效应”。

2.放眼全球。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一批市场优势明显、质量上乘的中药大健康产品拓展海外市场,创建综合实力强、国际影响力突出的服务贸易示范区,扩大中药大健康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和知名度,推动中药海外创新发展。建设国际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华佗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心等中医药文化传承体系,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举办“绿色+道地”安徽中药材发展论坛,定期举办“国际中医药博览会”,将中医药发展成与西医药并列的现代主流医学,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发挥“文化效应”。

(三)写好“畅”字:畅通循环,让供需圈更畅

着眼于全产业链条,梳通易堵环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市场容量,促进需求与供给匹配、投资与消费协调、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实现供需循环畅通高效。

1.融合发展。中医药产业涉及中医诊疗、养生保健、医药研发、生产流通、药材种植等链条,涵盖一二三产业。打造全面畅通的集种植、加工、流通、应用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意义重大,需加强服务指导和政策引导,加快信息网络系统和中药电商交易平台建设,抢抓跨境电商新机遇,构建种植、生产、研发、旅游紧密融合的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培育科技、信息、金融、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健康服务、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实现中药贸易服务业和农业、工业的有机融合,发挥“叠加效应”。

2.良性互动。以“北华佗、南新安”中医药传统文化为支撑,完善中药产业核心链条、延伸辅助链条,提高产业链层次,加大中药种植、采收、加工、制造等产业链间的依存强度,增加有效供给。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医药科技投融资平台以及中医药专业孵化平台等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债券、信托、债权基金等融资渠道对中药发展的支持作用,设立中药发展专项基金。通过实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工程,建设统一高效、互联互通、惠民便民的中医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充分释放潜在优势,狠抓中药制造企业核心产品创新研发,以加强中药产品产销衔接为重点,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流通模式,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完善流通链条和市场布局,建立完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中药流通及其服务体系,发挥“循环效应”。

猜你喜欢

中药材安徽省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成长相册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