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实施的路径与策略(笔谈)
2021-01-07董玉莲张玮玮周丽梅张英禄
董玉莲,张玮玮,周丽梅,张英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设计策略——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
董玉莲
教育学者朱小蔓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育德是教育的灵魂,而动情是德育的关键。语文课程作为学科育人的载体之一,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实现对学生的德育功效,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当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说明并分析小学语文课程应该怎样进行德育设计。
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挖掘教材的“育德”要素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系新版部编本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的课文题目,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描写了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打算倒下了,但为了帮助小猫躲避暴风雨,帮助老母鸡安心孵蛋,帮助蜘蛛安心织网抓虫,始终没有倒下的故事。那么,这样一个故事,具有哪些潜在的育人元素或是可以为德育提供什么样的实施线索?首先,文章的体裁是童话,故事的语言生动,情节有趣,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为育德先“动情”提供了促进力。其次,故事的字里行间折射出的老屋的爱心和善良等品质,是符合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和认知的,这为挖掘故事的生活化素材、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的“故事”并基于此进而更好地推进教学对话提供了体验线索。最后,课文是第四单元预测阅读策略学习的第一篇课文。预测作为阅读中的一种推断和想象,需要学生实现根据已知探求未知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深化情感体验,获得道德发展的过程。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有助于厘清教学目标的德育指向,将对弱小的关爱和奉献精神自然渗透到教学当中。通过学生对老屋是否会倒的预测,分析学生相应品质的现状,为进一步的教学指导提供新的依据。
二、关键引领,对话先行,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
情理兼容的语文教学其实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而师生、生生等对话的切入点就是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它们共同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语文课文中关键词句往往蕴含着人文之美,是学生学习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语言载体。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文中,“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到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时起到了强调作用,强调了老屋早已破败不堪,马上就要倒下了,同时也为后文写老屋一次又一次坚持不倒下作了铺垫。从“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的回答中,可以感受老屋怎样的品质?教师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一个小小的声音”及“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体会到小猫很可怜,此时老屋即便老得快要倒下了,却还是愿意为小猫再站一个晚上,从中引导学生体会到老屋慈祥、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帮助了小猫,当老屋想再次倒下的时候,老母鸡又来请求老屋不要倒下,这时教师可以乘胜追击,引导学生思考“老屋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根据生活经验和常识——不断地被人打扰,可能会觉得很烦,所以我觉得老屋此时心里可能会有些不耐烦了。”但是老屋为什么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小动物渡过难关?这样的提问和学生思考后进行回答,恰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老屋的慈祥、宽厚和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三、文情相和,引人预测,促进学生的道德移情
道德移情实际上就是指在道德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社会视角转换”,是一种换位式的道德体验。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引入有效的预测来实现。有效的预测引入需要在教学环节的组织上层层递进。《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在教学环节上,首先是“初读课文,尝试预测”。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老屋”图片,回应“老屋是什么样子的”“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既是在现实层面积累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为进一步“预测”提供了基础,确切说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素材”。这就引出了第二阶段的教学安排,即“单刀直入,调动回应”。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呢”的问题,引出学生们各式各样的预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不仅要回答问题,更要解释和回应“为什么这样预测”。这个过程是引发对话、观点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刻认识到老屋形象——慈祥、温柔、善良、乐于助人的过程。学生的道德体验在分享彼此观点,解释“预测”结果的过程中得以积累。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这样的预测结果而不是其他的预测结果”,这是因为学生个体在预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将自己的体验和经验与“老屋”的表现进行比较乃至换位,还需要将自己的理解和其他同学、老师的想法进行换位认知。这个过程是将德育渗透给每一个学生的过程,也是基于同一个“主题”进行“预测”、力求实现道德情感“共识”的过程。重要的是,这个“共识”不是外在的强制性赋予的共识,而是学生基于“预测”、对话,围绕老屋与小猫、老母鸡、蜘蛛等之间的“故事”而“发现”的共识。
四、角色入境,声情并茂,促进朗读育德的实效
朗读的过程是需要学生清楚将文字诵读出来的过程。这一诵读过程不仅是将文本内容以声音面貌呈现出来,更是将“读者”,也就是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得以释放的过程。尤其是一篇语文课文中,如果具有不同的角色性格和对话情境,实际上就是为学生体验多种情绪状态、感受文字表达的情感主旨提供了更直观的体验机会。《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中,涉及到了“老屋”“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等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背后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情感需要和性格特征。分角色的、设置情境的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感受每一种角色的“心情”。譬如,无助的“小猫”需要老屋提供一个睡觉的地方,让它在暴风雨的夜晚“心有所安”,让扮演小猫的学生和扮演老屋的学生在朗读和对话中,体会“求助”“获得帮助”“给予帮助”的不同心境,体会“助人品格”的宝贵之处和获得帮助后的“感恩”心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的分工、情境的渲染,学生们的朗读也会更加声情并茂,将心情、感情融入到朗读之中,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予以释放和展现,这样一个过程也是教师抓住育人机会进行点播、再设计的过程。尤其是,教师要有意识地针对重要的内容进行朗读的指导,帮助学生体会更多复杂的心情,理解这些复杂的心情。譬如,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老师引导学生意识到,“老屋”的动作、语言中,呈现出的是尽管年老,但它还是愿意帮助别人的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积极品质。在充满情感的朗读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一座百年老屋为何依然屹立不倒,这正是因为许多弱小的动物需要它的帮助,它的助人品质和奉献精神令人敬佩。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自觉、能动地将德育渗透到每一堂课中。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更是要深刻认识到小学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充分理解并运用好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在充满民主、理解的课堂文化中开展对话式语文教学,并能利用课文的关键词句进行有的放矢地德育实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力和自我表达力等,这些都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入的德育设计策略。而无论是哪一种策略,在实施过程中都应当尽量做到“自然引入”“目中有人”“以情为媒”“以声入情”,引导学生不仅领悟课文中的道德情感,还能联系实际生活体验,感受到身边的真情实感,进而获得相应道德品质的良性发展。
德育融入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策略分析
张玮玮
英语,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信息的载体。与其他课程一样,英语也要担负起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学科责任。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在于,英语教学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策略设计。结合笔者近二十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体会,将德育融入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策略概括为如下主要方面,仅供英语教学同行参考、交流、践行。
一、兴趣为引,以“乐学”促德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孩子们来说,大多是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那么怎样激发这种好奇和求知欲,并转化为德育动力就是英语教师要做的事情。英语教师可以尝试从两个方面进行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德育动力的激发。一方面,通过精巧的英语动画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化的魅力感知。在教学中通过引入英语原版动画敲开学生英语学习之门。让孩子们通过观看原版动画,对英语产生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更为关键的是,当学生感受到一种英语文化的作用力时,教师便可以运用这样的时机引入爱国主义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元素,促进德育成效。另一方面,通过巧妙的英语歌曲引入,让学生们在欢歌热舞中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加深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唱歌跳舞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互动方式之一。当英语课堂充满欢歌热舞,时而是充满童趣的“Ten little Indian boys”,时而是有着文化背景的“Merry Christmas”,时而也有紧跟潮流的“Good times”。学生就会自然地通过学习英文歌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习了很多单词,了解了每首歌曲的背景文化,受益颇多。通过为歌曲编排律动动作,让孩子们更加乐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可以适时进行道德教育,还可以培养小组互动协作的团结意识、互助精神等。
二、体验为基,以“效能”促德育
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建立起来的。所以,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给不同层次的孩子展示自我和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慢慢地爱上英语,爱上学习。这种教学过程的理念所指向的就是潜移默化的德育目标。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应该学会在英语教学中关注每个孩子。班级中总会有学习较慢的孩子,多给他们提供机会,例如领读单词、课文。尽管会有读错的时候,但一定要鼓励他们从错误中学习,课后勤加练习,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大力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应该有侧重地关爱“学困生”和性格内向的孩子。给予不自信的学生更多发言的机会,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鼓励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有机会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教师有意识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学习所带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就是德育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三、过程为本,以“设计”促德育
在英语教学中,课堂上的时间是最宝贵的。对于英语教学效果来说,上好课上的四十分钟,胜过课下的一小时。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尤其注重教学过程的高效性。高效性的重点体现在学习内容操练的频率和方法上。这一过程对于一些英语教师来说,需要克服困难,想方设法进行“设计”。譬如在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中,学生们没有复读机、学习机之类的辅助学习工具,家长们又多为农民,忙于农活,没有时间和能力去辅导孩子。对此,教师可以提高课堂上单词或句子的操练频率。对于比较难掌握的单词,例如:air-conditioner,可以操练到20次以上。这种高频率的操练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强化记忆,从而达到烂熟于心。然而,单靠简单的操练方法去操练是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所以,教师还需要将操练方法趣味化。譬如,可以用成语来引导操练:轻声细语就是小声读;书声琅琅就是大声读;波涛汹涌就是一行行地读;双管齐下就是两排两排地读……。这些生动有趣的操练方法不仅不会让学生觉得读单词或者句子很枯燥,反而会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就掌握了单词、句子,而且,不知不觉中也帮助学生体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苦中有乐”的乐观态度。德育元素也就自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了。
四、任务为用,以“优化”促德育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比较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在任务型教学法的指导下,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任务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契合性,并将教学目标作为设计任务的主要依据。其次,教师应该考虑所设计的任务是否能调动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为其设计任务。例如,PEP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Colours”这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讲解过程使学生掌握不同颜色的英语单词,并能用相应的颜色单词形容一些事物。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先将不同颜色的单词教给学生,比如red、yellow、black、green、pink等,提前准备一些带图的卡片,教师随机举起一张卡片,叫学生用英语形容卡片上事物的颜色。比如,教师举起一棵大树的图片,学生需要说出“The tree is green and brown”。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任务的布置方面应该做到“兼顾性”与“可行性”,即: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该从整体的角度考虑教学任务是否能被学生所接受。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任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尽量使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任务是否能在课堂上完成,尽量避免设计过于繁琐的任务环节,否则容易打消学生学习英语课程的积极性。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交际性的情境任务,更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和德育效果。设置情境任务是任务型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情境任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师讲解到PEP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Shopping”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商场的情境,展示一些物品,并为学生布置一个情境表演的任务,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间安排角色并完成对话的编排。学生们在这一情境任务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得到了对不同角色的体验机会,进而更容易学会人际交往、人际理解和亲社会行为等。
五、评价为体,以“多元”促德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侧重多元化评价取向。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及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好的评价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一种示范,教师通过对良好榜样的肯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品格的形成。以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为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评价。一是“集标志”评价法。可以尝试将英语教学内容分成五部分进行评价:听力练习、口语展示、单词过关、课文复述和综合测试。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按时并且完成质量高的学生会获得一个标志(定制的贴纸或者印章),一个月一累计,获得标志最多者将成为小状元。二是合作评价法。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选举学生担任组长,由组长负责督促和帮助其他组员完成学习内容。每个月评选出优秀小组进行表扬。通过“合作评价法”,可以树立小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伙伴间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小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以集体的力量去竞争。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是为教书育人服务的。英语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更为重要的不是教学方法和经验的累积,而是在这些经验和体验的基础上,依然具有一颗爱教育、爱学生的“初心”,依然愿意为“立德树人”作出力所能及的学科贡献。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价值路径——基于班主任工作心路的自我剖析
周丽梅
怎样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这是一个可以通过设计、思考、讨论来回答的问题。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教育”和“教师”在大家眼中也不尽相同,而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即便可能有独特的优秀表现,但有一些是共识性的,其中包括:遵从本心,喜欢学生,喜欢他们不同的样子;热爱教育,热爱静待花开的育人过程;以身示范,自主实现德育工作中的主体价值。前两者更多是对班主任师德素养的规范,而最后一点,则是对班主任思想与行动的双重规约。所以,对于班主任来说,实现自身的德育价值,帮助更多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意义重大。那么,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价值路径又有哪些呢?
一、以身示范,让德之“美”被看见
由于初中是从初二才开设物理课,所以作为一个物理教师,都是在初二或者初三才半路接班做班主任。半路接班总会面对各种问题,来自于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各种压力会格外多一些,所谓“后妈难当”大概也便是如此。从教20年,班主任工作10年,从孩子们口中的“梅梅”“梅姐”一路走到现在的“周妈妈”,岁月见证了我的一路成长。选择成为班主任,意味着要在教学任务工作量之外,应对各种班级管理性事务、组织德育活动、建设班级区角、协同设计与科任老师的育人规划。说心里话,班主任工作是件“辛苦”的差事,这种“累”只有身在其中才能解其滋味。但是,每天迎着第一缕晨光,看到学生们一双双信任的眼睛,听到一声声清脆的问候,我释然了,觉得人生值得;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倾述,有喜爱甚至有依赖,小小的成就感和大大的责任感就会铺满心底,我想,或许这就是教师的价值吧。出于对这样一份价值的理解,一批又一批学生“看见”了这样的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一个一个安静地走入教室,放下书包,整理作业;在桌前灯下批改着他们的试卷,在试卷的一角写下我对他们的评语和鼓励。“凭着良心做事,用尽真心做人”,这是我成为班主任后的座右铭。后来,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健:优秀班集体指导教师、师德标兵、A级班主任、长春市优秀班主任……各种光环的背后是一种被大家认可的努力,然而给我更多力量的还是孩子们的成长、进步和开心的笑脸。我相信,一位班主任能走进学生的心灵,绝不是因为“班主任”这个称呼,而是称呼背后教师朴素的师德之“美”,他们看见了、感受到了、发现了这种“美”,教育也因此变成了“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事业。
二、乐学善教,成为受欢迎的老师
博学多识的老师总让学生多一份亲近和尊敬。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丰富多彩的物理学史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更能激励孩子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斗志。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努力汲取不断发展的新科技、新知识,努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教学中,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管理中,不断地渗透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开拓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头脑。比如:给孩子们介绍《民法典》中与每个中学生切身安全有关的内容;在教授“浮力和潜水艇”内容时,跟学生们分享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在谈到能源时,与孩子们一起讨论《三体》的精彩之处等等。作为班主任,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跟学生们接触,跟学生们在一起。跟学生们一起成长的日子点亮了他们眼中的智慧,也温暖了我的内心。争做一名受欢迎的老师,是我坚持不懈的目标。在很多学生心目中,老师总是高深而遥不可及,敬畏中不觉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我相信每位老师都是爱自己的学生的,只是方式不一样,交流沟通较少,很可能就会让学生对老师的初衷产生了误会,不敢亲近。在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中,我愈发认识到:幽默就像是磁铁,学生往往难以抗拒。人总是喜欢快乐的,快乐的成长才是健康的成长,而具有幽默感更容易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更容易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其心理变化,真正和学生成为朋友。所以让自己快乐,也就多带给学生愉悦;让自己多一些睿智和幽默,也就多带给学生一些灵感和笑声。
三、亮化班风,有效开展班会活动
利用班会形式在班级多开展一些有益的班级集体活动,让学生感受班级大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这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利于德育活动的开展。在班会的氛围中,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会自然些,融洽些,学生也愿意将心中的想法对老师说,老师就更能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想法。曾经有这样一个班会,我请来了弟弟的好朋友和他的新婚妻子——一个聋哑女孩,女孩用手语,男孩充当翻译,给初三的孩子们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班会课。女孩讲了她艰难但不屈服的求学之路,讲了她的妈妈如何哭求校长把她留在普通学校,而非聋哑学校;她每天坐在讲桌旁,虔诚地盯着老师的嘴唇,她是通过看老师的口型来猜测讲课的内容;她不因为自己的聋哑而自卑,她觉得自己一定可以做到其他正常人所能做到的事情;最终她把别人惊讶的目光变成了钦佩。她考入了别人羡慕的大学,而今有了一份受人尊重的工作。直到现在,当时那个班级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还有的去了加拿大工作。但是当相聚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记起那次班会:记得那震撼和感动的情感,记得努力就可以不屈服于命运的勇气,记得男孩弹唱吉他的画面和女孩自信、幸福的模样。对于大多数班主任来说,有意识挖掘班会的教育力量,将具有情感共鸣力的主题作为德育契机,引导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改变,这是一种挑战,但值得应对。有效果的班会越来越多,就会利于汇聚成一种班集体的精神面貌,使得班风得以“亮化”“优化”。
四、甘于奉献,以期许和信赖的眼光目送“成长”
无论何时,要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和信任,多一份期盼和鼓励,哪怕他曾经距离“堕落”只差半步,哪怕他曾经无比排斥学习。要相信来自班主任的期许和等待会在学生即将落入“悬崖”的一瞬间,把他唤醒。正因此,我常常能够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光荣”乃至“神圣”。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初二时叛逆,跟父母吵翻天,天不怕地不怕,甚至拿着刀子混社会,两次受伤两次手术入院……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依然相信他可以改变,给他信任,给他鼓励,给他一次次指明方向;在他迷途知返的时候给他鞭策,给他关爱,给他信心;最终初三毕业他考上了知名高中的推荐生,现在也有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牢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需要得到尊重。无论家庭出身,无论成绩好坏,无论认知的高低,学生都是平等的。就像每一株小草也有它所期待的春天,都有渴望阳光、渴望雨露的梦想。自信教育、尊重教育、快乐教育给了孩子们一个阳光的青春期,能够调动他们内心真正的潜能和动力,当这种发自孩子们自身的力量爆发出来,甚至这种向上的积极心态把他们自己都感动的时候,努力学习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他们的外在表现。现在的我,依然是一名班主任。今年元旦的时候,我又送给全班同学每人一张新年贺卡,贺卡的表面是鲜亮的红色,嵌着一个金色的小铜牛,翻开里面印着全班同学与我在教师节那天的快乐合影,印着自习课上大家安静学习的集体照,印着班级门口醒目的班牌,印着五星级班集体的标志,印着大家一起制作的廊报,而贺卡的另一面是我写给孩子们的话,除了新年祝福,还有这样一些内容:从初二教会你认识“物理”的那一刻,我习惯了每天陪你一起成长,看着你长大、懂事;看着你学习、进步;看着你辛苦、坚持;看着你收获、欣喜;感受着你的感受,幸福着你的幸福……。
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关怀,是尊重,是责任,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我的工作还在继续,我现在的学生还在成长。我常常告诫自己,做老师尤其做班主任,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有责任有担当。教书育人要为人师表,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影响。也许,我此时此刻给予学生的正面能量、美好品质、高尚情操不能一下子对他们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但它一定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职初教师师德素养的自我优化路径
张英禄
职初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最年轻最具活力的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活跃在教育岗位上。他们接受了完整的大学教育,学历比较高,能够在短时间内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策略,但缺乏职业认同和明确的身份定位,缺乏职业精神和对职业的使命感。师德素养作为职初教师从业的基础和关键,如何更好地发挥它的效能,引领职初教师在入职之初便明析教育本质、明确教师职业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提高职业认知、激发职业热情、坚定职业信念,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获得幸福,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当前着重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周延职业认知,发现职业优势
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是否全面、正确,对教师职业价值的理解是否深刻、恰当,往往影响职初教师的从业质量,更影响其师德素养的自我优化。职业认知就是对职业的认识。教师的职业认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方式及职业发展方向。有无清晰的职业认知对于职初教师而言,是迈向职业挑战的第一步。职初教师虽然是从一个学校来到另一个学校,但他们的身份却发生了极大地转变,从学生到教师。初入学校,初涉岗位,他们有热情,有憧憬,所以职初教师更要趁热打铁,努力认同教师职业,努力发现教师职业的优势。结合经验和从教体会来认识,教师职业既具有外源性吸引力也具有内生性魅力。从外源性吸引力来看,教师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长期受到国家的重视以及教育政策的制度关照。从内生性魅力来看,教师担负立德树人的崇高价值使命,有机会培育更多的“桃李”,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而且教学工作性质促使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充电”以适应越来越高的教学素养要求。不仅如此,教师工作还为其成为更好的父母提供了“实力”基础。诚如有的教育学者所言,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虽然待遇还不是很高,肩负的责任重,劳动时间长等,但教师这个职业仍有它的优势,那就是在认真钻研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对其子女的成长十分有帮助。在和学生的相处之中,在对教育的探索之中了解和研究孩子,就有可能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成为一个好的父亲和母亲。如此,教师可以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乃至为自己培养优秀子女,这些都是令人尊敬和羡慕的。
二、悦纳职业困境,践行职业要求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喜欢或是热爱上一件事才能排除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做好这件事。生活如此,工作也如此。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仅教书还要育人,这对缺乏教学、育人经验的职初教师而言,的确是考验。工作中的磕磕碰碰,困惑困难,工作本身付出多,比较累,工资不是很高的现实,都会让一些教师产生不如意,甚至动摇的心态。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教师自己激发自身的主体力量,真心地去理解、接受、悦纳教师职业带来的挑战和困境,才能更好地把教育工作坚持下去,这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职业要求是教师工作专业化的依据,是教师教书育人、提升师德素养的规范性内容。为此,教师悦纳职业困难的同时,还要自觉践行教师职业要求,规范从教。教师可以尝试从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的角色要求以及如何遵守、践行教师职业要求等方面完善自身的职业行为。《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规约了教师的职业行为。教师也应该严格要求自身牢记《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坚守师德底线,同时追求高尚师德,力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三、夯实交往资源,纳入人际助力
对于初涉岗位的职初教师来说,虽然他们的学识水平比较高,见识也比较广,但毕竟工作实践少,社会阅历浅,对人对事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有时候会因此与领导、同事发生小摩擦,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存在小困扰,这是每一个走向社会的人都会面临的。但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些事情,不同认知层次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方法。为此,应该从多个方面夯实人际资源,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自我修炼能力,进而实现师德素养的有效提升。首先,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的身心特点,扬长避短、与人为善。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认知,客观看待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不过度期待。其次,教师应正确对待人际交往,尤其是同行竞争中的得失。对晋级评优、进修深造、奖金福利等名利,不过高评价,不过分要求。再次,教师应学会正确看待和评价家校互动中的人和事。家校互动中应学会进行换位思考,肯接受有缺陷有遗憾的人和事,不幻想完美主义和绝对公平,要拥有淡定从容的心态,这样才能拥有较高的效能感和成就感,才能更从容地面对工作,面对生活。最后,教师应更好地定位自己在多维人际中的位置,把握人际和谐的原则。即:对领导先尊重后磨合;对同事多理解、多包容;对家长多尊重、细聆听,使大家徜徉在和谐温馨、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氛围中,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去工作,工作就会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四、建设精神家园,提升自修素养
研究表明,当人们的基本生活满足前,人的幸福和金钱有关,但当人们的基本生活满足后,幸福就和金钱不成正比了,不是金钱越多越幸福,而是精神生活占主导地位。人类历史上的劳动,有的能用物质衡量。教师这个职业,没办法用物质衡量,但教师教书育人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精神财富,可以追求职业幸福。追求职业幸福的主要路径是多读书,用阅读滋养心灵,用阅读丰富精神世界,获得精神成长。精神丰富了,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精神丰富了,教师们才能全神贯注、专心而一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才会沉浸于教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无旁骛,一心不二,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对耕耘过程的享受,职业幸福感就油然而生。教师精神家园的建设离不开教师不断地、可持续地自我修炼和自我提升。读书,是更为有效的提升路径之一。教师应该广泛涉猎教育教学类的专业书、古今中外教育名著、教育教学名家的书和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在不断地阅读中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教育智慧。譬如,通过《学记》《大教学论》等阅读理解教学的原则;通过《教育漫话》《爱弥儿》等阅读认识到儿童观、儿童教育观、儿童教育法则的共性、差异性;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静悄悄的革命》等理解教师、学校、课堂等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路径。教师还应该阅读或是涉猎更多的非教育学类书籍,譬如哲学类、心理学类、艺术类、管理学类和文学类等,具体如《哲学的慰藉》《中国哲学简史》《哲学与人生》《美的历程》《儿童心理学》等等,这些书籍所蕴藏的理念和智慧,对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养成更具有逻辑性的教学能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职初教师来说,这些书籍,尤其是一些经典的著作,能够为他们提供一条获得精神成长和职业幸福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另一端便是教师师德素养的不断优化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