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维审视
2021-01-07赵浚,白如
赵 浚,白 如
“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中国现实,在对育人根基和育人内容深刻思考与追问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证阐释的有效对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提出: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1],将其作为广大学生实现对“四史”的理性认同和行动支持的重要方式,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基本思路。从逻辑基点、价值意蕴、推进策略三重维度揭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合理性、价值指向性与发展方向性,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命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能的情感体验,强化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目标感召。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基点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信念滋养等多重功能。通过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场逻辑进行合理性论证,并对其能否进行融入进行系统性回应,探寻融入的最佳契合点,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基点。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把握二者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创新推动“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通转化的重要路径。厘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基点,重构并诠释“四史”教育对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强化与实践导向作用,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之举。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政课深化发展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滋养下,呈现出新的发展活力。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等新的发展环境中立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之问。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关涉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生产与再生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领人们精神文明发展走向的重要力量,必须在紧跟时代发展大势中,汲取“四史”中的历史经验和发展动力,实现自身功能的“再造”。[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四史”内容为重要资源,在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变”与“不变”辩证关系深刻把握的基础上,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困厄,因时而进,顺势而谋,实现“四史”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3]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之举。随着学科时代化和主体现代化发展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受到一定阻滞。“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着重强调“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4],是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导向与科学回应。新时代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政治、文化间实现持续互动与深度融合,一方面人们的思维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另一方面,错综复杂的信息资源也扰乱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秩序或生态,部分学生缺乏信息识别能力,容易在众多信息中迷失自我,出现道德信仰危机,亟需思想政治教育探寻新出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进一步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根基,廓清人们思想迷雾,培养出理想信念坚定、价值追求高尚、思想观念正确的时代新人,促使高校教育本意和宗旨的回归。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能性
厘清“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关联,是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现实载体,推动“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实效的必要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遵循学科主体性的基础上,对高校育人工作进行深层思考、综合分析,促使“四史”教育中的价值理念与精神特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得以显现,实现“史”与“实”的高度统一。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育人目标契合性和育人内容贯通性,这种内在耦合为融入提供实现可能。一是,“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目标契合性。目标导向,契合为先。“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纳涵度”上存在差异,但在发展目标追求上,都旨在通过科学理论的教育,涵养人们的道德,塑造人们的价值,增强人们的信念,进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5]在育人目标导向下,将“四史”教育有关知识体系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之中,在融入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思政课内涵、丰富思政课资源、释放思政课效能,体现思政育人的内核。二是,“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内容贯通性。“四史”是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发展中不断生成、积累、强化,其内容丰富而深刻,是对历史现象与历史规律的综合直观反映。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历史精神、深邃的历史记忆等都是“四史”教育重要内容,是筑牢人们信仰之基、塑造崇高精神追求的精神密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宏观层面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进行总体把握,并立足中国现实,从中观层面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发展史的脉络进行系统梳理并阐释,最后通过汲取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与价值理念,对人们进行理想信念与道德法治教育。为此,“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质上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系统化和体系化的过程。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
把握“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意义是研究的必要性前提,也是“为何融入”的破题过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在彼此互动过程中重构自身的理论体系,也勾勒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四史”的双向阐释与互动关系。
(一)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抓手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了“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和价值旨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四史”育人功能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关键载体和重要支撑。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历史的思维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潜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四史”教育的协同联动发展。建设性地审思“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抓手。“四史”教育不是机械重复历史、再现历史,而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为确立合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方向引导,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动力支撑。[6]培育“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战略任务。“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实践命题,在实践的过程中高校学生通过“有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四史”知识内化为理想信念,外化为行为准则,实现“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性互动。在融入过程中通过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教学素材和论证支撑,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教学信度,推动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之基,强化学生正确价值理念的塑造,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增强“四个自信”的内生动力
“四个自信”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认知,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效能的情感体验,来源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现实目标感召。当前,信息的交流跨越时空、跨越国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革提供了动力,但也扰乱了思想政治教育原生态。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规避内外部环境变化,从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和思想资源库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路,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广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论认知。“四史”其内在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决定其具有现实参照意义。新形势下“四史”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但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不断滋长,文化之间的渗透与激荡更加激烈,扰乱人们的思想判断、迷惑人们的价值选择、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部分群体对“四个自信”产生质疑甚至公开抨击[7],“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这一问题的现实反思。“四史”教育在“四个自信”转化中遭遇种种境遇,即折射和反思如何以“四史”教育展开意识形态的对话与较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汲取“四史”中的历史营养,绘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晴雨表”,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加强教育效能转化。在“四史”理论内涵的“变”与“不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结合“四史”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清我国的发展形势,把握世界的发展大势,发挥“四史”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滋养作用,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三)是提升思政课质效的重要举措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现实问题,既是历史观念的体现,也象征着战略规划。“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简单的话语表达形式,而是将静态的“四史”知识转化为持续动态的智慧教学过程,克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空洞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既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阶段性目标,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的外在表现。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资源,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视野,总体助力思政课教学质效的提升。“四史”教育致力于通过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要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四史”教育交融在一起,呈现出“大思政”育人格局。“四史”教育不是简单将“四史”知识机械地转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而是以“四史”理论知识为视角,重新审视其中的育人资源,激荡出“四史”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与重塑的动力,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找释放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节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的是在时间上的接续、内容上的丰富、节点上的覆盖,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由扩大学科规模转向探寻学科内生性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新的生长点。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推进策略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从应然性上阐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更应从实然性上深入探究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策略。
(一)队伍优化:提升教师“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和能力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兼具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课题,其“融入”效果的关键是建构一支了解“四史”、热爱“四史”、践行“四史”的教学特色团队。如何全面提升教师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能力,激发其融入的动力,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教师承载着知识传播、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时代重任,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程中,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学懂悟通“四史”内涵、把握“四史”精神的重要依靠力量。整合现有学科资源,着力培养一支教“四史”、懂“四史”、爱“四史”,并积极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共同体,使之能够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双重维度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纽带。[8]教师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为”逻辑过程,在对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依着这一逻辑,依次递进。教师自身必须明确自己的育人职责、夯实育人理论基础,在不断学习掌握“四史”理论,优化“四史”教育方法的过程中,实现教师队伍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桥梁纽带。
(二)内容支撑:增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内容的选择与规划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政课发展的“营养剂”,也是坚定人们理想信念的“镇定剂”。在融入内容上,讲清楚“四史”的基本内涵、历史生成、显著优势、发展完善,切实把握“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和精髓。融入内容的选择与规划关系到融入效果的最终呈现,融入方式、融入队伍都以一定的内容做支撑,必需对融入的内容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阐释,把好“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关”。
建立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四史”内容体系。对“四史”理论的产生、发展和生成实践过程进行系统性的阐释,让学生不仅了解“四史”是什么,更能真正地掌握“四史”背后的逻辑。通过建立体系化的“四史”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实现“四史”理论知识向教学实践的科学化、现代化转化。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用足“四史”资源和思政课教学的相关文献资源,撰写并出版“四史”教育系列丛书,形成并推广“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案设计,总结并推进“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示范经验,以增强学生的政治定力。[3]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既要明晰“四史”教育“是什么”,讲清楚“四史”“从哪来”“谁创设”“历何期”,讲清楚其显著优势及发展等,最终实现“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同之“进”。
(三)制度保障:加大“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制度体系构建与完善程度影响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现程度。在正确融入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制定融入制度体系,加强融入力度、提升融入效能。
积极稳妥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良性制度提升融入质量。一是,健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监督体系。“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主体、内容众多,意义重大,必须建构“大监督”的融入机制。建立健全融入监督机制,完善融入的监督程序,加强党委、政府定期深入学校课堂进行融入工作的监督,构建学生对教师“四史”教育融入过程与成效的反馈监督机制,对相关主体进行持续性、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在各种监督力量协同作用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监督成果,解决融入过程中的困境,确保融入工作取得实效。二是,完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力机制。“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是教师切实掌握“四史”理论知识,并具备相应的融入能力。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定期学习“四史”理论,将学习内容转化成效作为考评的重要指标,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四史”素养。构建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四史”教育融入常态化交流机制。融入过程是持续渐进的,通过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分享融入经验、共享融入成果、攻克融入难题,最终形成融入合力。教师常态化交流机制的构建促使各位教师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在提升中立德、在立德中树人,找寻到“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突破口。三是,优化融入的评价体系。完善教师的考评机制。科学有效的评估方式是检验融入效果的重要指标与参照,是督促教师尽职尽责履行其职责的重要制度保障。考评机制关乎到教师工作的侧重点,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结果等作为教师绩效考评的重要参照,激发教师融入的积极性,提升融入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