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养结合模式下康复治疗效用分析与建议

2021-01-07田潇涵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医养养老群体

田潇涵

(南通大学 医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当前,我国已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1月公布的数据,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由2017年的76.7岁提高到2018年的77.0岁[1]。在巨大的养老压力面前,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能否妥善处理社会发展中“未富先老”的问题将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能否实现;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从老年人实际状况出发,充分满足老年群体健康养老服务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为做好医养结合工作提供了指引和遵循。2015年,《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7年要初步建立医养结合的政策体系。从各地的实践运行来看,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并重的医养结合模式中,康复治疗借助对老年群体的身体机能康复、心理康复等手段,正逐步发挥并联医疗和养老的综合医学养老作用。本文拟从医养结合模式角度,对康复治疗的效用发挥进行积极探讨。

1 医养结合模式中康复治疗的作用分析

医养结合就是将医院的必要检查和技术与康复、养护、养老等相融合,从技术上尽可能地使病人的各项功能得到恢复。在医疗卫生方面,疾病预防、手术治疗、康复治疗是主要的医疗卫生手段;在养老服务方面,针对日常生活行为,除却疾病控制和手术治疗外,要保持和恢复老年人身体机能,日常的康复和养护更为关键。医养结合模式就是把医疗、生活、康复、养护、养老等综为一体的医疗改革新模式[2]。综合医养结合相关定义理解,从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两个关键环节出发,探索康复治疗在医养结合模式中的作用发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1 缓解医疗卫生机构资源供需矛盾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8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床位数、卫生人员总数在2018年末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与巨大的人口基数比较,医疗服务水平整体偏低,2018 年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0 人次和住院2.5床日,其中:公立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5人次和住院2.6床日。基层卫生服务方面,2018年,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1.39 张,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1.45人[1],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问题依然现实存在。传统的医疗和康复分离的模式,使许多重病、慢性病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导致其他更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得不到及时救治,医疗资源的效用也没有被充分发挥。而专业化的康复治疗队伍具备相应的医疗照护基本技能,可以与社会养老机构、社区合作,通过定点、定机构和“走街进巷串村”等多种形式,将一些疾病预防知识前移宣传,把手术治疗后的术后康复以及日常老年性失能康复转移至康复治疗中心、社区医院或家庭护理环节中,有效缓解医疗卫生机构资源供需矛盾。

1.2 提升社会养老服务效能医养结合的关键节点就是如何将“医”和“养”有机整合,形成医患、医养、医护等关系和谐共生的社会医养环境,从而形成区别于传统养老模式、突出医疗功能的新型医养结合模式。康复治疗一方面担负着医学治疗的职能,另一方面也承载着康复护理的职责,是临床医疗以外医学技能的综合性实践应用。从各地医养结合发展情况来看,通过康复治疗的有效介入,可以大大减轻大医院床位压力、减轻个人负担。例如上海市徐汇区、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厦门市等50个市(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针对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医疗供需矛盾突出的实际情况,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积极探索针对老年人提供保健、卫生、心理援助等多元化的康复养老服务,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幸福感。

1.3 满足社会群体多样化需求当前,医患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一方面,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众包括老年群体存在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的医院和医生难以应对庞杂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现象短期内依然难以得到改善。每个大城市三甲以上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常常人满为患,甚至出现挂号“票贩”等不正常行为。同时,由于政策法规等因素,一些专业医生在开展异地会诊、院外手术时因为程序不规范,存在被举报投诉甚至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的情况。而康复治疗在医疗和养护之间的合法介入和合理分工,既可以有效整合各大医院的专业资源,又可以对有特殊需求的个别群体开展针对性诊疗,满足社会群体多样化需求。

2 医养结合模式中康复治疗的作用环节

人口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建立医养结合模式,可以发挥康复治疗在医疗、社会、家庭等不同群体个体之间的衔接作用,在病理康复、机能康复、心理康复等方面发挥积极效用。

2.1 病理康复病理康复是指针对医患群体,在临床医疗行为以外,采取医学技术手段,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如针对运动受伤群体,采取运动康复手段;针对患病人群特别是经手术治疗的群体,采取术后恢复手段等。从医疗手段来看,这类康复手段针对的群体一般治疗周期长、恢复过程慢。在运用医疗科学手段的同时,综合运用康复治疗手段与护理、中医理疗等手段,可以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患者治疗周期。

2.2 机能康复机能康复是指在老龄群体身体部分功能已经或者即将失能时,采取康复治疗等介入手段,帮助老年人保持或者部分恢复身体机能,从而保证老人生活质量。从社会老年化发展趋势来看,机能康复需求将逐步增大。一方面是因为老年群体规模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以后,老年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会更注重生活质量,能够通过康复治疗手段消除自身存在的慢性病老年病,使自身能够健康安全地独自生活,是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追求。

2.3 心理康复心理康复是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出发,对患者的损伤、残疾和残障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残疾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3]。在医养结合中的心理康复,重点是针对老年人群体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所采取的心理干预等康复治疗措施。从当前社会发展现象来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社会群体包括老年群体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隐患不容忽视,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之目前社会群体对这类心理问题尚不够重视,极易导致发生一些社会问题和老年人个体问题。在医养结合中,不仅要注重医疗或者照护等传统手段对老年人身体表征的照顾,还应该在康复治疗环节中,深入运用心理康复等手段,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自身状况,消除心理顾虑,积极配合治疗照护,从而安度晚年生活。

3 医养结合模式中康复治疗的认同困惑

医养结合是一个综合社医疗照护模式,对比传统医学、家庭护理和个人自理等多种照护管理方法,有其科学合理性。康复治疗只是医养结合模式中的一个支点节点,虽然在实践中逐步获得认可,但伴随而来的认同困惑也影响了康复治疗效用的发挥。

3.1 学科归属造成的专业认同之惑[4-5]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已经明确规定,康复治疗专业归属于医学技术类专业,属于理学学位授予门类,而非医学学位授予门类。无论是专业课程内容的安排,还是康复治疗实践中大量医疗手段的应用,都表明康复治疗专业具有鲜明的医学属性。然学位授予门类的不同,容易使康复治疗专业相关人员产生专业认同上的困惑。由于缺少专业上的认同,很多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会千方百计转到其他医学学位授予专业。不少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对自身职业往往会有“另类”“边缘”的体验,难以专心研究康复治疗领域相关业务,不利于康复治疗学科的纵深发展。

3.2 效用发挥引发的社会认同之惑康复治疗既可以依附于医疗机构,也可以依托于社会机构诸如康复机构等,同样也可以发挥个体力量,为不同家庭、单位提供个性化服务。但在实践中,康复治疗从业人员只是初步掌握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既发挥不了医生的专业治疗力量,也发挥不了护理学专业的护理作用,在社会大众认可度和接受度上明显不足。在前文所论述的三种康复作用发挥领域中,目前康复治疗比较活跃在因病理或者机能造成的运动康复领域,在医养结合社会分工上还是偏重于“医”的层面。怎样进一步拓展效能,加大社会认同,使康复治疗发展成为社会普遍接受认可的新型康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将成为康复治疗从业人员面临的普遍问题。

3.3 介乎“医、养”之间的实践之惑一般来说,康复治疗的效果是循序渐进式的,立竿见影式的治疗效果罕见。康复治疗的长时间周期的持续介入,容易导致部分社会群体的误解,认为通过康复治疗与依靠自身恢复并没有什么明显区别,而且需要一定的费用支付,所以康复治疗意义不大。另外,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患者个体一旦发生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等突发事情,患者家属对康复治疗行为难免有不同看法甚至极端错误认识。此外,由于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比较普遍,子女不在老年人身边工作生活的也不在少数,在长期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如果治疗者家庭内部没有做好有效沟通,也容易将一些家庭内部矛盾转化为家庭与康复治疗机构或者医护人员之间的矛盾,引发相应的法律纠纷。

4 医养结合模式下提升康复治疗效用的建议

尽管康复治疗观念逐渐获得社会认同,但康复治疗的效用发挥仍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进一步明确康复治疗在医养结合模式中关键节点位置,从宏观政策制定到微观技能培训方面多措并举,有助于充分发挥康复治疗的效用。

4.1 加强对康复治疗的政策指引在国家关于医养结合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文件中,进一步明确将康复治疗与医疗、护理等作为医养结合综合性手段,从顶层设计层面赋予康复治疗行为更多的效用设置。例如,在相关工作规划中提出康复治疗的原则性工作要求的同时,可以进一步细化康复治疗行为的具体规划,明确推动康复治疗进一步发挥效能的实施方案。具体实施中,应提高对康复治疗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发挥作用的认识,积极探索康复治疗从社区医院或者康复医疗机构向社会家庭延伸的路径,满足个性化个体需求,扩大康复治疗发展规模。

4.2 找准康复治疗的社会立足点在专业发展方面,进一步优化康复治疗学科体系,推动康复治疗与医学、科技的有机整合,提升康复治疗研究能力水平。在社会实践方面,要广泛宣传、积极发动,让社会公众理解、接受康复治疗的意义和重要性,将有限的康复治疗资源发展成为整体社会医疗资源集约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大社会对康复治疗事业的支持,一方面,协调指导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社区合作,康复治疗从业人员依托这些机构实施社会化协作,为老年人群体提供高效、便捷、可及的康复治疗服务;另一方面,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康复治疗管理服务质量等级评估制度。

4.3 加强康复治疗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培训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明确康复治疗行为的具体实施方案,给予康复治疗从业人员充分的保障。从专业人才培养角度加大康复治疗从业人员医疗、医技、心理等业务能力训练。目前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本科及以上院校不多,康复治疗专业从业人员不多,康复治疗的研究方向还偏重于运动康复和物理康复等纯身体机能恢复方面。在当前医疗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将康复治疗与传统医学、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将康复治疗与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需求结合,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个性化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专业技能培养。

4.4 提升康复治疗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度由于康复治疗从业人员不具备医师执业资格,在医院医师群体眼中,属于理学技术人员,在医疗行业地位普遍不高,个体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与医生相比有较大差距。在社会上,由于康复治疗在我国属于新兴学科,传统社会群体也普遍不具备现代康复治疗意识,非患者群体对借助康复治疗防范和减轻自身身体机能不足方面普遍认识不足。康复治疗从业人员要扭转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除了依靠国家对康复治疗相关工作的科学引导外,更要通过自身精湛的业务技能发挥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6]。在康复治疗活动过程中,从业人员不能仅机械地做一些简单的功能恢复性康复治疗工作,还应该广泛地应用医学康复、心理康复等多种手段,并积极探索多媒体医学康复仪器的开发应用,使康复治疗能够在医养结合中发挥出“健康守门员”的作用。同时,在长期的个体康复治疗过程中,从业人员要提高职业素养,提高业务规范化操作水平,正确处理康复治疗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妥善化解潜在的矛盾纠纷。

5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医养结合模式的推行,康复治疗必然会发挥更大的效用。但在目前阶段,要清醒地认识到医养结合模式实践中康复治疗面临的一些问题,加大国家宏观引导和社会资源的投入,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以不断提升康复治疗效能,为全面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医养养老群体
医养当兴
养老生活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医养结合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养老之要在于“安”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