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危早产儿发生PICC堵管的相关影响因素和临床护理对策

2021-05-12房京丽朱兰兰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补液早产儿输液

房京丽,于 淼,朱兰兰

(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高危早产儿,即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g,存在早期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出生后早期喂养困难及体重增长缓慢等任何一种异常情况的早产儿[1]。新生儿的血管与成人不同,其血管细、脆性大,容易发生外渗,尤其是高危早产儿,不但造成患儿痛苦,更会引起护理纠纷。

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创伤小、穿刺成功率高、操作简单以及留置导管时间长等诸多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2]。该置管方式为新生儿提供了一种输注高渗药物、抗生素、血管活性药物以及静脉营养液的输液通路,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新生儿PICC置管后异位、堵塞以及断裂等现象时有发生,其中堵管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该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导管使用率,影响患儿治疗,而且还会显著增加患儿痛苦与医疗成本[3]。为此,本研究主要针对高危早产儿PICC堵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找出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64例高危早产儿于2018年1月~2019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PICC 置管治疗,患儿平均胎龄(31.25±3.02)周,平均出生体重(1209.68±405.62)g,平均住院时间(28.02±18.52)天,男性91例,女性73例。入院诊断:新生儿肺炎、早产儿、低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不完全肠梗阻、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分别有103例、36例、21例、2例、1例、1例。本研究所有患儿家长均在自愿情况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置管方法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用规格为1.9Fr 的PICC 导管,由具有PICC 置管资质的护理人员进行置管操作。置管后常规拍X 线定位。置管护士对其进行跟踪记录,采用本科室自行设计的《新生儿PICC 置管登记表》,内容包括高危早产儿孕周、体重、置管时间、部位、固定方式、置入深度、冲封管方式、并发症、操作者,同时针对堵管情况设计了《新生儿PICC堵管登记表》,对高危早产儿堵管发生时间、用药、体位、固定方式、责任护士、处理方式、处理人员及处理结果进行登记。

1.3 堵管判定标准堵管分为部分堵管和完全堵管。评定标准:既抽不到回血,也无法冲洗导管, 即为完全堵管;抽不到回血,但能冲洗导管,或可以抽到回血,但冲洗导管有阻力,即为部分堵管[3]。输液时也可以根据液体滴速来判断PICC 是否堵塞,正常情况下液体重力滴速≥80 滴/分钟。部分堵管时,液体滴速20~59滴/分钟,完全堵管时,既不能输入液体,也不能抽出回血[4]。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s)、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组别的PICC 置管新生儿堵管发生率比较将164 例新生儿根据性别不同、是否存在血管因素、药物是否发生结晶或沉淀、是否输液护理不当、是否存在导管松动、滑落或扭曲等观察项目的不同将其进行分组,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除了性别外,导管松动、滑落或扭曲及输液护理不当、药物发生结晶或沉淀及血管因素都是新生儿PICC置管发生堵管的高危因素。详见表1。

表1 不同组别的PICC置管新生儿堵管发生率比较

2.2 PICC 置管堵管原因我院164 例PICC 置管高危早产儿中,一共有10例发生堵管。对堵管原因进行分析可知,导致堵管的原因包括血管因素、输液护理不当因素、药物因素以及导管维护因素,具体见表2。

表2 高危早产儿PICC堵管原因分析

3 讨论

通过对堵管高危早产儿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造成堵管的原因包括血管因素、药物因素以及输液护理不当与导管维护因素。为此,本研究对堵管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且找出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3.1 高危早产儿PICC堵管原因分析(1)血管因素:高危早产儿血管管径较细,PICC 留置时间长,且导管长期漂浮在血管内,容易影响新生儿的血流,引发涡流,促使微血栓出现;在酸中毒、缺氧等疾病状态下,血液粘滞度会增加,促使其呈现为高凝状态,形成导管附壁血栓,堵管风险性增加;高危早产儿呼吸中枢尚未发育完全,突发性感染或者呼吸困难很容易促使其血管痉挛,导致PICC 导管内的血液回流,出现堵管现象。(2)药物因素:1)静脉营养:高危早产儿由于消化道发育不完善,需要输注静脉营养液。脂肪乳呈水包油的微小油滴状态,由于磷脂分子的特性导致脂肪颗粒凝聚;凝聚的脂肪乳颗粒有可能引起导管堵塞[5]。2)配伍禁忌:若配伍不当会引发药物结晶或沉淀,进入管腔后容易沉积在导管内壁上,管腔狭窄进而引发堵管,3)高浓度药物:因其分子颗粒较大,黏稠性较强,输液速度过慢,极易使液体黏附在管腔内而诱发堵管[6]。(3)导管维护:未定时冲封管、冲管(封管)技术不正确或封管液选择不当,容易导致封管时头端发生回血,进而发生堵管;补液过程中没有及时更换补液,也会促使血液回流凝固,造成堵管;输液过程中注射泵失灵或者不采用注射泵,都会导致血液回流凝固,造成堵管。

3.2 临床护理对策(1)人员培训:成立由护士长为组长、专科护士为组员的质控小组,对科室人员进行PICC 相关知识培训,包括:操作流程、换药流程、药物配伍禁忌以及导管维护。对导管护理每周进行质控,质控内容:换药流程、导管固定、冲封管规范等。(2)静脉选择:PICC置管前,充分评估高危早产儿的静脉条件,再选择最适宜的静脉。以往文献推荐PICC穿刺时首选上肢贵要静脉,但2021年《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及管理指南》[7]中推荐首选下肢静脉置管(大隐静脉)。(3)药物管理:输注粘滞性高的药物前后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冲管,此外,根据病情合理安排补液顺序,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先输注高浓度、高渗、高刺激性及高粘度药物,再输注低浓度、等渗、低刺激性及低粘度药物;熟练掌握药物配伍禁忌,存在药物配伍禁忌时需在两种药物之间使用0.9% 氯化钠溶液冲管,降低药物沉淀的发生。科室整理了《新生儿科常见药物配伍禁忌表》,并张贴在病房醒目位置,护士在更换补液时可以对照表格进行查找。(4)输液管理:PICC 输液时,采用静脉注射泵或静脉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输液速度≥3 ml/h;此外,需加强输液巡视,避免输液中断或管道折叠、脱落等情况发生,及时更换补液,更换补液时需按压快进键快推0.5~1 ml 的液体,确保液体顺利进入管道;避免将其用于输注全血、抽血,以此来防止血液凝固之后出现堵管现象。(5)冲、封管:静脉输液前采用不小于10ml的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溶液进行脉式冲管;连续补液期间用0.9%氯化钠溶液每隔8小时冲管一次;时间为09:00、17:00、01:00;补液中断或停止时,采用1~10 IU/mL 肝素液2~3ml 进行脉冲式正压封管。(6)固定方式:妥善固定,使用“C”型导管,早产儿皮下脂肪比较少,皮肤松弛,固定时避免圆盘与管道形成角度;保持敷料干燥,若出现潮湿、卷边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更换敷贴时由下向上撕开,以免将导管带出;合理安置患儿体位,对关节处置管的患儿,适当约束,避免体位不当引起导管堵管。

4 结论

综上所述,高危早产儿PICC 发生堵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护理人员对PICC知识的掌握、PICC置管前评估、导管维护等任何一个环节均可引起PICC 堵管。因此要加强护理人员的系统培训,成立PICC-QC 小组可以有效提高科室PICC 管理水平,减少非计划性拔管,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达到减轻患者痛苦、减少经济浪费和保护外周血管的目的。

猜你喜欢

补液早产儿输液
早期液体复苏不同补液速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早产儿如何护理及喂养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如何用好口服补液盐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孩子高热易脱水,备点口服补液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怎样用好口服补液盐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