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2021-01-07段美龄
段美龄
(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134)
一、引言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飞速的发展,并且逐渐成了高等教育领域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越来越多的技能型人才,但是随之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深受国内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保持着重视专业课程,轻视人文教育的习惯,使得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面临很大的缺失和短板。为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目标,更好地培养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改变当前的教育管理模式,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使其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具备较高的人文底蕴。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失之偏颇
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大量的高职院校着力于扩大规模,追求效益,办学理念定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内容,以行业发展为抓手,再加上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面临的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大,导致各个高职学校更为注重提高学生的技能竞争力,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致使人才培养定位偏向严重,不断地将学校综合教育的重心向知识技能教学方向转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不能真正落到实处,阻碍了学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当学生真正走入社会职场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人文素养薄弱,缺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局限了个人的发展。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当前,普及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地提高,但是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忽视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依然以专业课为主,课程设置过分强调职业技能。在授课过程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人文类的课程或者开设的类目少、课时短,即使开设了也形同虚设,其考核方式往往设置为考查类课程,而非考试类课程,得不到学生和老师足够的重视,阻断了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渠道。或者人文素养类课程的设置比较零散、随意,课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课程定位和功能目标不够明晰、不够深入具体,无法真正地实现素质育人效果,导致学生虽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升较大,但是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人文底蕴等方面却相对滞后,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校园文化氛围淡薄
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校园活动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些隐形的人文素养课程对学生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形式单一,活动较少,通常是照本宣科、流于形式,没有足够的底蕴和内涵,缺乏自身的行业或者专业特色,在这类隐性人文素养课程上的开发建设方面缺少关注度和投入度,导致校园文化氛围淡薄,无法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作用。
(四)教育资源不完善
1.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硬件设备短缺。某些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招生主要依赖于品牌专业,强势学科和学校的硬件设施,因此决策者往往将资金投入到专业设备,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校园基建上,这样更容易带来立竿见影的视觉效果,因此对于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教学设备及师资培训投入较少,给该类课程的开设或提升带来了一系列的限制。
2.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类师资队伍薄弱。高职院校在师资引进时,往往更注重教师的专业技能及学术水平,并没有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明确的要求,部分教师人文素养欠缺,重教学、轻育人,教育教学境界尚待提高;在师资培养、项目建设方面更多地倾向于专业教师,造成人文素养类教师知识体系陈旧,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契合度和吸引力,课程资源建设匮乏以及教师队伍被边缘化。长此以往,教师个人人文知识储备薄弱,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教育培训实践的期望和要求。
(五)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1.当前,高职院校普遍没有专门负责人文素养教育的机构,通常由学校的相关部门共同管理实施,这就导致无法从整体上把控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教学资源,课程设置及学分设计等环节,使得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理念和规划制度无法有效实施。
2.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方案中往往没有专门的人文教育效果指标,而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效果又无法类比专业技能的资格考试,不能通过一些量化的数据来评判,反之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才能彰显出效果。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一套包括评价内容、方式方法、评价主体在内的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管理比较松懈,考核形式浮于表面,故而很难保证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有效性。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路径探索
(一)转变教学理念,强化人文素养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办学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水平。只有思想上开始觉醒,才能使高职院校走出重专业、轻人文的认知误区,实现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新时代下的高职院校,要想从根本上实现专业教学与人文素养教育的融合,首先应该是确立专业教学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融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兼具的综合型人才。
在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得知,专业教学和人文教育应该是相互促进、彼此成就、相得益彰和共同发展的关系。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传授知识和培训技能的技术性教育活动,为各行各业输出了很多的专业型人才,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教育的根本不是单纯的“制器”,而是“育人”,知识是立事之基,人文为立人之本。作为高职院校的领导层以及教师群体,不能局限于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文化内涵,将人文教育贯穿于学生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使得他们可以在毕业之后有足够的能力根据自身意愿和现实情况进行学习和创新,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专业人文相融合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之后,要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地深化课程改革,使高职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1.在当前的专业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人文素养元素,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以人文素养教育引领专业教学,挖掘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和精神,在专业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内容,从文化视角开展专业教学,努力拓展专业教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秉持适度精选的原则,增设人文学科类课程,既不影响原有的专业教学,又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和综合能力,同时尽可能地结合专业特色,丰富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3.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点,定期开设人文讲座,组织开展讨论互动,补充人文课程教学,提升人文教育水平和层次。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特色校园环境
人文素养的教育需要高职院校隐形文化的配合,而校园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对于师生的行为和思想都有着巨大的渗透力、凝聚力和震撼力,对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塑造学生的德行品格方面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实现专业教学和人文素养教育的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高职院校应该在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方面加大经济投入和政策支持,增加校园内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相关的设施,突出院校行业或者专业特色;同时,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宣传栏等文化场所,为学生树立一些榜样典型,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奠基好人文素养教育的精神土壤。
2.组织丰富的校园社团活动。校园社团作为学生锻炼才干和增长知识的平台,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提高团队沟通及合作的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社团的指导性工作,打造契合专业特色的社团,增加人文社科类社团,让社团拥有更高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业余活动的同时,以更为丰富的形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营造真实的职业文化氛围。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训学习的时候,可以引进一些职业文化元素,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审视自我,做好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性的学习,帮助学生走出纸上谈兵的困境。
(四)加强师资培训,提升师资人文素养水平
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导者,其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与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质量是息息相关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保障,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的同时,还需要丰富的人文知识储备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正面的影响。
要提升师资力量,首先教师自身应加强学习,利用课外时间多多阅读书籍及参与相关课题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知识架构的综合性,在学术、道德和人格等多方面做出表率,强化对专业教学和人文素养的掌握及应用。其次,学校创造条件和平台,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加强师资培训力度,让教师队伍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人文素养新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助推人文素养的教学发展。再则,组建专业的人文素养教师团队,建立健全的激励竞争机制,同时提供充分的政策、资金支持,开发研究专门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保证教师队伍教学质量水平。
(五)完善考评制度,优化人文素养教学成果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不应该单纯地依靠一份专业课程试卷来得出定论,作为实践要求高的应用技能型院校,应该遵循尊重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宗旨,除了专业知识,还应该将人文素养纳入评价体系,以便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规范科学的人文教育评价体系,增加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个性化发展差异等方面的考核,以动态的视角分析考评结果,总结经验教训,优化人文教育培养方案,深化人文教育教学内容,不断提升人文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构建适合院校自身发展的人文培养模式。
四、结论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政策倾向和资金划分都必须打破以往常规的布局,重新洗牌,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重视学生专业技能传授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塑造,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