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阳舞狮技艺校园传承的路径研究与实践
2021-01-07广西中医学校
广西中医学校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近年来网络游戏、手机娱乐APP 越来越多的占据着青少年学生的课余生活,指尖上的“毒瘾”也成为家庭、学校、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2011年,经文化部、教育部有关部门批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全面启动,将地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学校教育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价值,有利于特色校本课程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丰富学生校园学习生活、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亦符合新教改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观”。2017年广西中医学校筹备组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阳舞狮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及其教练团队进校开展“舞狮文化进校园”活动。本研究从学校教育教学视角出发,分析探讨了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阳舞狮技艺校园传承的方法与策略。
一、田阳舞狮技艺概述
舞狮又称狮舞、狮子舞、耍狮子等,源于中国,是一种集武术、杂技、音乐、信仰、民俗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传统文体活动,自问世以来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并随着华人移居海外闻名于世。田阳舞狮历史悠久,传承了1000 多年[1],田阳舞狮人在学习外来舞狮技艺的同时注重不同舞狮技艺融合后的创新,采用“南狮北舞”的技术路线,通过融入壮拳、师公舞、瓦氏阵法诸多壮族民俗元素和地区文化,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舞狮技艺,核心节目表现出“高、难、惊、险、奇、美”等特点。20世纪80年代起田阳舞狮人通过在全国比赛中连续夺冠,以鲜明的特色、高超的技艺逐步确立了其在全国同行中的地位,被称为“壮狮”。田阳舞狮无论在技艺特色、表演风格、节目编排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及地域特色,不仅是壮族舞狮的优秀代表,也是壮民族文化的活化石,2007年田阳舞狮技艺被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田阳舞狮技艺校园传承的现状
早在2011年田阳县文化和体育局制定了《舞狮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并选派田阳舞狮教练员团队进校推广壮族舞狮技艺,截至文章收稿日期田阳舞狮艺术团先后在田州镇凤马小学、田阳县民族中学、田阳实验中学等十余所田阳地区中小学开展了“舞狮文化进校园”活动,后又与百色学院、广西中医学校等大中院校签订壮族舞狮技艺培训合同,辐射学校数量日益增加。然而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陆续出现舞狮文化普及范围小、学生兴趣持续下降、传承人教学随意、指导激情衰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舞狮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一)文化内涵宣教的缺失
田阳舞狮技艺特点鲜明、花样繁多、形式丰富,更是蕴含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具有浓厚的壮民族文化积淀。技艺动作是其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文化内涵则是其技艺动作传承创新的素材源泉,忽略了文化内涵,技艺动作的传承与创新也终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研究发现在“舞狮文化进校园”活动中,仅田阳舞狮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开班仪式中对壮族舞狮的历史起源与发展脉络进行简单介绍,然而活动开展后多数师生及部分教练员对壮族舞狮文化内涵和历史发展脉络多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一无所知。文化内涵宣教的缺失使得广大师生未能正确认识这项民族传统艺术瑰宝,也是制约“舞狮文化进校园”活动良性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延续传统师承教学思路,教法单一
田阳舞狮技艺运动强度大,不但要求舞狮人腿脚要灵活,而且要善于翻滚、跳跃、跌仆,以便能更加逼真的表现出狮子雄健勇猛等艺术形象。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舞狮技艺乃至一切生产活动的前提条件,夯实的基本功不但可以帮助练习者打下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更是舞狮技艺提高的前提和保证。田阳舞狮传统师承模式重视并极其强调基本功训练,然而研究发现严格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却是导致学生中途退出舞狮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在开展校园壮狮技艺教学过程中教练员团队仍延续传统师承教学思路,教练员主导课堂教学,但未能准确剖析当代青少年学生具体学情及学习需求,课堂组织形式单调,教法单一陈旧,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未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学生兴趣持续降低,成员流失严重
兴趣的产生可能在一瞬间发生,然而兴趣的保持却需要持续不断的外部刺激及内部动机的巩固和强化。在舞狮训练过程中,严格枯燥的基本功练习会消磨学生学练兴趣;学习训练过程中的技术瓶颈亦会消减学生对技艺的兴趣。另外,舞狮项目对队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不良的人际关系也是学生兴趣消退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舞狮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田阳舞狮传承人团队和校方负责人更加注重动作技艺的教学,对“舞狮文化进校园”活动缺乏整体规划、未能制定活动长远发展目标及方向,学生对壮族舞狮文化认知淡薄、缺乏情感、对兴趣班和社团缺少粘性,诸多因素交织导致学生对壮族舞狮兴趣持续降低,随意退出学习训练,成员流失严重。
三、田阳舞狮技艺校园传承路径探析
(一)结合第一课堂,全面普及壮族舞狮文化知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广泛普及和新媒体快速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交融愈加频繁,新生代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特征越来越模糊,民族文化认同感也日益淡薄。田阳舞狮技艺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丰富的壮民族及地区民俗文化,是保存和传递壮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当代青少年了解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只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相互作用产生合力,才能产生增力效果[3],“舞狮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首先要结合学校校园文化、专业设置及课程开设情况,整理、挖掘、提炼田阳舞狮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文化通识课甚至是专业核心课程中,邀请相关耦合课程教师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第一课堂在全校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文化,以文化宣教的形式使学生正确认知壮族舞狮相关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加强学生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提高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依托第二课堂,营造壮族舞狮文化环境,建立良性校园传承生态系统
1.以兴趣班为切入点,培养学习兴趣
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兴趣班,邀请田阳舞狮技艺传承人团队定期驻校亲授技术动作,担任校园技术指导,募集师生舞狮文化爱好者体验感受壮族舞狮技艺的艺术魅力,兴趣班应把技艺体验,兴趣培养作为首要教学目标。研究认为,田阳舞狮传统师承模式现已不能满足校园传承需求,传统技艺的校园传承不但要深入剖析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基本学情及学习需求,还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通过学习借鉴现代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传统技艺校园兴趣班的教学策略。例如,传统壮族舞狮特别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校园兴趣班可将枯燥的基本功练习以游戏化、竞赛化等形式穿插至每次训练课中,以消减学生的抵触情绪。另外,传承人团队还需继续整理、挖掘、创新适合校园传承的壮族舞狮技术动作,以灵巧类技术为主线,突出壮族舞狮基本技术的“美”“奇”等特点,不断丰富充实兴趣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锻炼兴趣。
2.成立舞狮社团,搭建技术交流平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舞狮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激发培养学生兴趣,更需要注重保持学生对壮族舞狮兴趣的持续性。研究认为,技艺水平的提高是维持初学者学习兴趣的重要动力,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持续不断的学练激情,技艺的提升亦会反作用于兴趣,使得兴趣得以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相反,一个基础动作如果长时间学不会练不好,会严重消减学生学练热情,学生长时间没有获得感,亦会降低学练兴趣,甚至会导致学生退出活动。通过组建舞狮兴趣社团,为壮族舞狮爱好者提供技术交流学习平台,校方项目负责教师要主动联合传承人团队根据具体学情、壮族舞狮的技术特点、社团发展需求等,设计制定社团晋级激励制度,将基本功、动作技巧、社团活动参与度等纳入评价体系,不但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锻炼成效,也为其设置了清晰的努力目标,持续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提高了学生对舞狮技艺以及舞狮社团的粘性。
3.建设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资源
长期以来田阳舞狮均以言传身教形式传承,缺乏影像、图文、音频等学习材料,这也是长期制约壮族舞狮文化校园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碎片化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所青睐。研究认为,除组织教师、传承人编纂校本教材外,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创作技术动作演示微视频,以建设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资源。一方面可以将练习情况通过微信、QQ 等网络交流工具反馈给教练员,以便教练员及时指导技术动作、调整训练计划;另一方面,学生自制动作演示视频的技术交流,极大的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不但巩固强化学生自身技术动作,也彰显出了极大的同伴带动效果,发挥了良好的“同伴教育”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师资匮乏问题。然而,虽然当代青少年对多媒体技术较为熟悉,但在教师亦要对视频创作的前期脚本设计进行培训和指导,对视频后期的剪辑、制作亦要给予督促、鼓励和支持,确保项目持续进行。
综上所述,田阳舞狮历史悠久,教育教学意义重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田阳舞狮传统师承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校园传承需求。开展“舞狮文化进校园”活动要摒弃追求“短期效益”“形象工程”思想,要结合校园文化、专业特色、具体学情等实际情况,将壮族舞狮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校园文化体系建设规划中,对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及方向,营造良好的校园传承生态环境,才能真正促进“舞狮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可持续开展,使这项民族文化瑰宝在校园传承中发挥更大作用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