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综合型体育俱乐部重构的可行性探究
——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2021-03-15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3期
关键词:综合型考勤社团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一、引言

本研究基于高校体育课程俱乐部制现有理论模型,探索重构“课堂+社团”校综合型体育俱乐部模型及实施路径,创新高校综合型体育俱乐部理论研究内容及理论体系,为促进高校大学生体育参与形式多样化发展提供参考。同时,本研究立足于华中师范大学体育课程俱乐部发展现状,在理论上丰富华中师范大学“五育并举、体育育人”战略内涵,助力该校特色体育育人体系创新发展。

二、大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参与及认知情况

在参与调查的453 名学生中,仅有18.54%的学生有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有81.46%的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外体育组织。这样的情况反映出了两面的问题,一是课外体育组织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二是大部分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较低。

表1 大学生认可的课外体育组织活动时间(n=453)

由表1可知,大学生认可度较高的课外体育组织锻炼时间在1~2 节(8:00~10:00)、3~4 节(10:00~11:40)。结合访谈发现,学生认为在该时间段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调节心肺呼吸功能,提高学习专注力,使自身心情愉悦。在校大学生中,低年级面对学习、学生工作问题,高年级面对就业、考研、出国留学问题,部分学生心理压力较大,若缺乏合理有效的自我调节,极易产生心理问题。部分大学生在生活作息上由于缺乏约束力,通宵熬夜等不良习惯导致体质状况日益下降,因此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自身健康状况是能有效改善此状况的选择。

三、大学生对于“课程+社团”综合型体育俱乐部情感认知

(一)大学生对综合型体育俱乐部模式认知程度

通过调查得知,该校大学生对综合型体育俱乐部模式认知程度普遍较低,该校大学生对于现有课程体育俱乐部的认知程度也较低,这种状况对学校课内外体育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局限。因此,在探索综合型体育俱乐部的进程中,要将提高学生对于体育俱乐部具体实施内容的认知作为首要任务。

(二)大学生加入综合型体育俱乐部兴趣度

通过调查得知,有87.42%的学生对综合型体育俱乐部模式呈现出感兴趣的态度。因此,从学生层面来看,我校发展综合型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较高,能够得到普遍认可。在模式实施路径的探索过程中,要着重在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环节加大力度,注重参与者态度,通过阶段性调研,不断改进不足,使该制度真正作用于学生层面。

(三)大学生倾向的体育俱乐部模式

由调查可知,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认可度较高,对学分制认可度较低,54.53%的学生选择了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综合型体育俱乐部模式,25.83%学生选择了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体育俱乐部模式,选择学分制体育俱乐部和以教学为主的体育俱乐部人数较少。

表2 大学生倾向的体育俱乐部模式

四、体育类社团负责人对于综合型体育俱乐部情感认知

(一)体育类社团发展现状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具体有以下困境。首先,在社团资金上,体育社团的资金基本都来源于学生交纳的会费和社会赞助,学校资金支持较少,呈现出“学生想运动,社团无钱买器材,组织活动困难”的状态;其次,很多体育组织内缺乏专业指导老师,学生无法得到科学有效的体育指导;最后,大多数体育社团没有一套完整的社员规范管理制度,导致社员参与活动随意,活动组织效果较差,社团星级评定普遍偏低。

(二)校内体育类社团负责人对综合型体育俱乐部改革期望

1.合理的体育资源整合分配

将学校现有体育资源,例如各级各类体育组织、体育场地设施,进行合理的整合分配。一方面可以把各体育项目之间的竞争性和趣味性直观的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可以对缺乏资源支持的体育社团提供帮助。

2.安排专业教师指导

各体育社团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为社团发展提供相应的课程教学保障。本校体育教师可以协调指导时间,利用专业技能及在学生间的影响力,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体育俱乐部中去,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五、高校综合型体育俱乐部理论模型构建及实施路径

(一)高校综合型体育俱乐部理论模型

根据前期调研、访谈,了解学校、老师和学生各方面的需要的基础上构建了校园综合型体育俱乐部制度理论模型。高校综合型体育俱乐部的模型构建及实施路径分为“管理方式”“课程制定”“师资队伍”和“风险防范”四个方面,共同构建综合型体育俱乐部。

(二)高校综合型体育俱乐部实施路径

1.管理方式

采用体育教师和学生骨干协同管理的方式,通过学生骨干收集意见,根据反馈体育教师可制定趣味性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生兴趣。一反以往教学模式中“老师教什么学生便学什么”。以学生骨干代表学生,体育教师代表老师,两方综合彼此建议,从而进行管理。学生之间成立管理小组,各司其职,与教师高效对接。

2.课程制定

(1)活动内容。学生在高校体育俱乐部制度中所接受的授课内容并非和以往教学模式一样,除了体育课的教学形式还需要参与社团活动的教学。其中更是包括了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校内比赛主要指学生在校内参加的以社团、学院和学校名义举办的体育类型比赛。校外比赛则指以社会名义或学校内部与外部联谊所举办的体育类赛事。在设置活动内容时同样需设置参与活动频率要求。在此,结合前期调研与访谈以及该校实际情况,建议将校内活动设置为一周1 次,校外活动设置为1月1 次。校内外相互配合,以促进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最快速度与社会体育相衔接,以此综合型手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2)成绩配比。基于公平考核的原则上,在此将考核分为考勤考核和考试考核。考勤分为课堂活动考勤和社团活动考勤。其中结合我校在体育授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体育类社团的访谈结果,本文将课堂考勤设置为15×0.5(分)。即15 次课堂,每次签到0.5 分。共计7.5 分。将社团考勤设置为45×0.5(分)。即45 次社团活动,每次签到0.5 分。共计22.5分,在考勤中共计30 分。在考试考核中将其分为技能考试与理论考试。其中理论考试占10 分,技能考试占60 分。共计70 分。这样既能保证学生仍不能轻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可以提到学生对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习得健康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和理念。在“课堂+社团”的互助与“理论+技能”的双重综合模式下,设置合理成绩配比,有利于全面促进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健康发展。

3.师资队伍

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以往会出现重视学校外界资源而忽略学校内部有效资源;重视体育教学而忽略运动损伤救护的情况。本研究建议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本研究主张安排以下三个主要群体,即“体育教师”“体育特长生”“CPR(心肺复苏)执照人员”。体育特长生往往具有多年的体育锻炼经验,在该专项的运动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能。稍加教学培训即可对非体育专业进行专业的指导。该措施有利于体育师范生以及未来从事体育教练员、体育裁判员的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而依据本校实际情况,本校并无医学院等医务类学院,最为相近的学科也只是体育学院和生命与科学学院的相关运动损伤防护课程。而CPR 执照人员的纳入无疑将最大限度弥补这一空缺,同时可以将基本的自救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将来受伤或帮助其他因运动而受到损伤的人时有着重要作用。该模式中将三者有机结合。综合三者知识理论与实践技能,可最大程度上教授学生体育内容,为学生学习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起着重要作用。

4.风险防范

在学生体育风险防范中,学校需注意以下三方面措施的建立:首先建立更多的师生沟通,建立“课上为师、课下为友”的良好师生关系,向学生分享自身经验,使得学生与体育教师关系融洽;其次,学校可开设讲座或进行宣传,培养学生个人风险意识,过于危险或超出自身身体体能的运动行为尽量不要尝试,以安全为第一;最后,鼓励学生和同伴共同参与体育活动,该措施将大大减少由体育而造成的风险。

猜你喜欢

综合型考勤社团
缤纷社团
事业单位人员考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打破传统框架的综合型LED光源投影机 ViewSonic(优派)TX500K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考勤应用研究
智能人脸识别考勤系统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互联网+”背景下构建综合型艺术与设计产业服务探究
浅谈用人单位的考勤管理在劳动管理中的重要位置
综合型物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