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促进大学生成长方式探析

2021-01-07庄庆滨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疫情大学生学生

庄庆滨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511483)

2020年初,湖北武汉爆发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上下“一盘棋”开展联防联控,维护了人民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高校既要做好疫情联防联控工作,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群体思想动态,及时主动开展学生思想教育。面对此次重大疫情,高校可以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抓住关键时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特殊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强信心、明事理、长见识、获成长。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从有关调查研究及防疫工作实践中获知,随着应对疫情的有力推进,多数大学生能主动关注疫情的状况,理解并支持政府和学校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防控工作,做好自我防护和心理调试。

有学者曾对2003年“非典”疫情中“80”后大学生群体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及育人策略做过专题调查,形成了较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重大疫情下,民众心理普遍处于应激的忧虑和恐惧状态,大学生群体由于受社会环境和信息干扰等影响,也会出现担忧、焦虑等心理波动,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思想偏颇、认知偏差、情绪波动和行为异常。时隔17年后,国内外经济、社会和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群体也有许多自身特点,加之此次“新冠肺炎”病毒来源和传播方式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作为高校主力军的“00”后大学生群体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1.重大疫情下大学生的思想变化

学者们普遍认为:“00”后大学生群体的显著特点是思想活跃开放、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主义。重大疫情发生时,大学生特别关心自己和家人朋友所在区域的疫情状况,关注国内外应对疫情的最新讯息。而对政府和学校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社会舆论,多数学生持观望和被动接受的心态,缺乏深度思考和利他意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强。

2.重大疫情下大学生的认知变化

认知主要包括自我和社会认知两个方面。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传染性疾病有初步认识。随着疫情防控升级,对疫情重视程度和防护措施有所提高,对病毒感染可控可防可治的信心也有所提升。随着网络信息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学生平时获取的信息常常是碎片化、视觉化、立体化和直观化的,加之缺乏生活及社会阅历,对事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面对舆论事件缺乏系统性思考和辨别能力,导致认知出现偏差。

3.重大疫情下大学生的情绪变化

据有关调查发现,疫情事件发生时,民众情绪受信息公开透明及重大举措实施的影响较大。[1]大学生由于受各种虚假信息的干扰,会出现短期的情绪波动,表现出恐慌、抑郁、焦虑等异常心理或应激行为。多数学生因长时间居家隔离会出现烦躁和空虚,部分假期留校学生因不能与亲人接触而情绪低落、缺乏安全感,甚至流泪哭泣。少数学生因自己或家人感染病毒出现极端恐慌和无助感,极少部分学生还出现强迫心理、侥幸心理、逆反心理和疑病心理。[2]

4.重大疫情下大学生的行为变化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对参与团体活动漠视或不耐烦,甚至表现出抗拒和逃避行为。对学习生活的自律性和主动性不强,疫情解除前学校实施网上教学,居家中出现学习懒散、消极懈怠、生活作息混乱等现象。在“非典”疫情的研究中发现,重大疫情发生时大学生会表现出普通社会公众所具有的“羊群效应”行为,如模仿他人、盲目跟从等行为。[3]调查也发现,受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等英雄事迹的感染,学生们表示如果抗击疫情有需要,自己也会挺身而出。为此,可以发挥“羊群效应”的积极作用引导和激励学生。

二、四维度测验大学生在重大疫情时的成熟成长表现程度

成长是成熟的过程,成熟是成长的结果,强调的是一种状态。而在“人”这个特殊范畴下讨论,成长、成熟两者还存在一种良性、持续、递进的发展关系。即成熟只是某个成长阶段的结果,将为下一个成熟储备成长需要的能量,强调状态和过程。我们常用“成熟”“成长”来评价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程度和状态,不少学者仅从社会、个人心理两个层面评价学生的成熟度是不够全面和系统的。高校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离不开国家制度、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自我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可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四个维度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这也是适应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变化及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的需要。

国家层面:主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自信、自豪感以及政治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和大局观,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祖国和平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的理想信念。

社会层面:主要考察学生面对社会公益事业、热点问题,特别是应对危机事件时的处世态度及辨析能力。能传播社会正义和弘扬社会公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能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懂得处理并维系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学校层面:主要考察学生在特殊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适应能力。能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服从组织安排,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勤奋好学、追求真理,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个人层面:主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否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其学会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提升自我调适和抗压能力。发扬攻坚克难、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新时代斗争精神。

三、重大疫情下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

重大疫情下,大学生的成熟成长表现程度是对高校育人目标实现及社会对教育整体评价的一次全新诠释。在重大疫情应对中,高校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把握好几个着力点。

1.坚持以生为本理念

“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它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延伸。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以生为本”理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在应对重大疫情过程中,高校始终要把学生群体的安全与稳定工作放在第一位。要把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群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关注疫情下学生的心理感受、实际需求和接受程度,取得学生群体对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的认可和支持。

2.掌握育人最佳时机

重大疫情发生时,容易引起社会舆论、民众应激心理和行为、次生疫情等非常规的群体性事件,每个事件都会有萌芽期、发酵期、高潮期和化解期等阶段,各个阶段都蕴藏着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的启发作用和教育价值。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掌握好育人时机和节点,引导学生在萌发期了解事实、明辨是非;在发酵期保持克制、换位思考;在高潮期保持定力、沉着冷静;在化解期感悟得失、回顾总结。

3.采取启发疏导方法

启发疏导是教育工作者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利用情景和事例激发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对其路径加以引导,以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和视野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方法。启发疏导方法更加考虑到思想教育工作环境的复杂性,有助于在重大疫情下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工作者发挥典型示范,利用榜样形象的“导向作用”使学生产生品德迁移行动。[4]教育工作者还应控制好情感和情绪,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增强学生与思想认识相应的情感体验。

4.运用网络媒介

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兴网络媒介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也逐渐成为高校实施教育管理的主要载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正值春节假期,加之该病毒具有人传人的特性,降低了人流密集交流机会,使得新兴网络媒介成为学生获取疫情信息、对外交流的主渠道,成为高校开展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重要途径。新兴网络媒介的表现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应用广泛性等特点。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有借助和运用新兴网络媒介的意识和能力,在应对疫情中关注学生动态,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传递信息的正能量和最强音。

5.挖掘有效育人素材

素材是学校实施教育管理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视频、文字、图片和软件等形式。发生重大疫情,大学生对突如其来的大量混杂信息缺乏筛选和甄别能力,因无法辨别而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焦虑,因此需要强有力的例证与素材来引导学生解开疑惑。应遵循时效性、真实性、寓意性等原则,通过官方报道、舆论热点、真实案例、专家评论等作为主要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加工和补充,强化素材的正面作用,将反面和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四、在应对重大疫情过程中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的方式

1.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促进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新冠”防控,每当国家遇到危机和灾难,中国共产党总能带领和发动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排除万难,走出困境,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体现。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党中央审时度势,一声令下号召武汉封城阻疫,数以万计的医务工作者奔赴灾区、医护用品紧急调配、两座“神山”医院拔地而起,各地区步调一致,发挥群众力量,14亿人民万众一心参与联防联控,展现出了非凡的行动力和组织力,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制度优势和效能。

面对重大疫情,任何人都无法独善其身,大学生更是这场疫情阻击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引导学生感受到祖国强大行动力量的同时,乘势而上向大学生讲解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特殊性,强化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让理论提升转化为行动自觉。激发学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和力量。

2.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形势,引导学生巩固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疫情发生后,面对国内外因疫情而散播的谣言和言论,引导学生认清国际形势,让客观真相占领学生思想高地,引导大学生提高警惕,看透事件本质,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海外华人华侨为疫情灾区贡献力量、一批又一批医护专家“逆行”回国参与援助等的生动事迹,传播正能量消息。

3.增强学生危机反应机能,锻炼学生心理自我调适和学习能力

高校启动心理健康网上咨询平台,组织心理健康专家开展与学生点对点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得以倾诉和发泄。正确面对疫情,保持沉着冷静平和的心态,提升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对因外出归来或疑似病?等被隔离的学生,不仅从生活上关心照顾,要引导其正视现实,加强心理疏导,教育他们以平常心安排隔离期的学习生活,增强其在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心应变能力。及时转发疫情防控的最新成效和治愈者的心声,强调疫情可控可防可治,消除学生紧张和焦虑情绪。为了阻断病毒传播,学生的活动区域短时间内受限,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要充分利用线上学习资源和平台,通过设计和布置富有创意的居家学习任务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特殊环境下加强自我学习能力。懂得适应不同的环境与压力,学会自我激励和调控,修炼勇敢而坚韧的品质。

4.客观看待公众舆论,引导学生提高分辨能力

疫情发生后,夸大疫情传播态势、虚假防治措施等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出现市民哄抢“大米”“双黄连口服液”等物资现象。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提醒学生要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看待疫情,指引学生通过官方渠道和信息平台了解疫情最新情况,及时转发疫情防控知识,引导学生科学防范,不信谣、不传谣。口罩被截留征用、湖北人遭“歧视”、市民不满政府的严控措施等公众事件被媒体不断放大,引发社会热议。应主动引导学生客观冷静地思考问题,帮助其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脉络,学会辨别是非,培养学生缜密的思辨能力。对于不少无良商家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传播谣言的行为,传达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5.激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学生发扬新时代革命斗争精神

各行各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力量投身抗击疫情,高校利用大学生群体优势,激发广大学生发挥专业知识,形式多样地开展政策宣传、发动群众等服务工作。如组织新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制作短视频和推文,艺术专业学生创作抗击病毒措施的漫画,宣传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广大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英雄事迹,音乐专业创作激发广大群众斗志的音乐作品,医学类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关注疫情科研攻关等。鼓励广大学生志愿者投身防疫服务工作,如车站交通指引、社区政策宣传等。引导各专业大学生为抗击疫情贡献各自力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度和成就感。激发学生既敢于与病魔做斗争,又敢于直面疫情下各种社会不良行为并与其做斗争,培养大学生敢于迎难而上的新时代革命斗争精神。

6.引导学生在感恩中成长,鼓励学生勇于奉献和担当

重大危机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调现代公民意识,做到诚实守信,主动如实申报个人身体状况,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敢于用客观真实的信息直面回应造谣者和传谣者。引导广大学生为家人朋友、社区居民宣传讲解应对疫情中政府和学校采取的一切强制和严格管理措施的合法性、必要性、重要性。[5]设计利他活动,发挥当事人现身说法作用,发扬奉献精神和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引导学生在感恩中成长,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主动担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疫情大学生学生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