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制”为主导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析
——以泉州市为例
2021-01-07王贵虎
王贵虎
(泉州经贸学院,福建 泉州362000)
一、研究背景
2016年,福建省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提出实施以“招工招生一体化、企校主导联合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构建以行业(企业)与学校二元主体、学徒与学生二元身份、师傅与教师二元教学、企业与学校二元管理和评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二元证书、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二元学制为主要特征,打通技术技能人才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提升通道,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和素养,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的支撑需求,打造福建版“二元制”职业教育品牌,并于当年开始试点。
泉州市积极贯彻国家、省职教政策精神,立足东南沿海经济核心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积极宣传,打造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政策倾斜、资金补助保障、质量监控等,指导和推进各职业院校精准选择试点专业,与合作校企联合开展“二元制”为主导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探索与实践
2016年福建省启动首期试点,泉州市5所高职院校9个专业入选首批“二元制”试点,成为该项目院校数和专业数位居前列的设区市。到2017年,上升到10所院校与51家企业在23个专业开展试点,276名学员。2019年,获批省级试点项目数全省最多,覆盖所有高职院校和几乎覆盖全市主要产业。泉州市政、校、企在“二元制”为主导的项目试点改革探索和实践如下:
1.积极共建组织机构,科学制定项目方案
泉州市充分利用已成立的智能制造和医药护理等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经济贸易、纺织服装和鞋业等市级职业教育集团及职业院校联盟、财贸院校联盟等为依托,召集校、行、企共同成立改革试点工作机构小组,研究和指导校企合作育人的工作开展。高职院校联合合作企业健全试点管理机制,成立“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机构.例如,由学校和企业领导担任,其他人员由校企共同遴选确定,负责试点工作运行管理,研究解决遇到问题的改革试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相关院系负责人、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负责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标准制定、课程内容安排、教材开发并指导实施的试点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熟悉政策、加强企业调研和市场分析,在探索和解决改革过程中实际问题的管理机制建设、师资队伍组建、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常规管理、弹性学制以及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等论证和方案制定,确保每个试点项目都能顺利有序推进。
2.严设合作企业条件,调动合作企业内动力
泉州市根据福建省“二元制”改革试点项目关于合作企业要求,结合泉州区域企业实际情况,严格设定合作企业条件,保障合作实力。一是规模较大,在全省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二是实训环境优越,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在行业前列,具有先进的实训设备、生产设备和学习场地。三是师资力量,企业能为学院配备足够的技术骨干作为导师。四是管理水平高,合作企业须专职管理、建设团队保障试点项目运行质量。五是学员水平,有缴纳社保,自我提升的迫切愿望,学习的主动性强,能通过“文化综合知识考试+专业基础考试与岗位技能测试”。企业是人才的最终使用者,也是人才的培养者,在合作过程前中后充分调动合作企业内动力,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担负起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
3.紧跟区域产业需求,精准选择试点专业
以“二元制”主导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其重要目的是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为行业企业解决目前的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泉州市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的申报条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产业重点和院校专业特色,积极引导,既围绕泉州市传统、重化、高新三大产业板块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30个省级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28个省级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10个省级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点、39个市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作用,主动对接合作企业。从2016~2019年,泉州市成功申报和开展的31个专业,如制鞋、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工程、文化创意等,都是泉州市重点转型升级的产业,为企业在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急需的人才升级提供人才培养的摇篮。
4.构建试点项目运行保障,助推人才培养改革顺利开展
在积极贯彻省教育厅“加强组织领导、政策倾斜、经费补助保障、绩效考核奖惩和典型示范引领”各项保障政策基础上,泉州市出台相应的地方扶持政策,助推试点项目顺利开展。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形成由市委领导亲自召集的市、县两级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问题。二是提高站位。印发的《2018年泉州市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工作要点》,提出深化高职教育“二元制”为主导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覆盖主要产业行动计划,重点支持等要点。三是落实经费保障。设立专项资金,对“二元制”学生每学年给予4000元企业实践经费奖补等。四是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活动周,宣传国家、省、市支持产教融合政策、成果和典型案例,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氛围。
5.建立试点项目运行质量控制,完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建立试点项目考核机制,强化质量监控,督促“七个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质量,推进试点项目有序运行。对实施不力、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的,取消试点资格;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显著的,提高支持力度。考评结果作为中央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分配参考的重要因素。同时,落实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组织编制《地区年报》《院校年报》《企业年报》。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多元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促进职业院校结合自身实际,“一校一品”的策略,提升育人战略,推进项目的实施。例如,黎明职业技术学院分别组建的“黎大总裁班”和“学员晋升班”,施行分层次培养模式。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实施“12345”工作方案,在界内凸显其独特的育人战略。
三、以“二元制”为主导改革试点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1.成效
以“二元制”为主导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使人才培养更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改变了传统教学理念和育人方式,推动区域产教深度融合和教学共进,提升了高职教育的影响力。首先,提升了员工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为整个行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人力支撑。通过企业技术能手与学校专业教师的系统教育,使这些兼具学徒与学生身份的员工,在技能、素养上获得全面提升。不仅促进了员工队伍的稳定,提升了基层班组的管理效率,还为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其次,帮助企业留住了人才。学习优惠政策,企业选拔优秀员工参与专业学习成为一种企业福利或职位晋升的条件,让学员对培训企业产生一定的感情。学习过程,较快提高学员对企业认知和认可,也大大促进了员工业务理论学习和技术技能的钻研,为企业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第三,推动了高职院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改革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迫使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办学定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道路,提升了专业与产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高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第四,推动产教深度融,校企双赢。校企同共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共同管理,形成了“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高职院校及时了解到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结构变化对人才的新需求,了解到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使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更有了针对性,使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社会,使学生的技能更贴近职业岗位实际。第五,日渐成熟起来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尝到甜头”行业企业的认可支持。例如,2018年,福建省电力咨询协会与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福建省电力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将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搭建服务电力人才培养的平台,以推行“二元制”为“先手棋”,凝聚更多企业重视和参与人才培养,助力全省电力行业健康发展。
2.问题
改革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困难和问题。一是职业教育政策推动力还不足。相继出台支持“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政策导向性为主,持续跟进和保障力度不够。职业院校缺乏经验,做法与目标要求存在差距。二是企业对“二元制”的认识仍不足。以“二元制”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政策纵向逐级传达通畅,但在行业企业横向推广不足,校方上门推介地处被动。企业信心和动力不足,是否合适参与“二元制”人才培养评估不专业,眼界限于短期投资回报,合作过程中处于被动。三是校企双方职责不明确。校企合作双方共同组织和管理,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责任分担机制不健全,缺乏主体责任。合同约定不够详尽,工作停留表面,双方懈怠,未形成长效机制。四是师资队伍建设缺乏融合。职业院校教师注重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授课传统老套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无顾及企业员工学识水平;企业“师傅”既缺乏授课经验又工作任务繁重。两者独立授课,没有做好团队建设,也少搭建相互学习交融、互通有无交流平台。五是教学设置和管理待完善。课程设置双方配合少,未能体现“二元制”特色的联合培养、塑造学习与岗位交融的课堂新常态理念;教学纪律和课堂组织松散,日常教学管理和监督不足,师生被动应付;二元评价也未真正落地。校企独立考核较多,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过于简单和流于形式,考核动机偏离初衷;企业教管人员不专业、缺乏经验,身兼多职、无暇顾及。六是培养质量跟踪监控力度不够,也缺乏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互联互通、信息交换,跟踪评价教育质量共同的公示平台。
四、以“二元制”为主导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对策
1.完善和落实“二元制”政策,构建逐级监管和保障体系
当前,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建设、校企合作规范和标准不完善,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不充足等问题,导致“二元制”校企合作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监督考评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因此,推进“二元制”发展首要问题是细化和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政策制度,强有力的措施做到监督到位、层层落实。从福建省到泉州市出台的政策保障分析来看,一方面,要进一步对政策完善、细化和推广。尽快出台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激励和保障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法规政策,保障校企合作经费合理、合法、科学、规范支出。尽快出台《关于支持现代学徒制、二元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细化试点工作的保障措施,包括试点过程中出现学员淘汰制和退出机制,明确企业师傅薪酬认定办法、参与企业税收优惠认定办法、奖补资金申报办法等,并做好以行业企业为对象的政策信息宣传和推广;另一方面,推进政策的落实与督导。组建由地方政府部门牵头,联合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职教集团、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组成的“二元制”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省市“二元制”政策调研、论证及建议,项目的开发与总体规划,校企合作的引导和扶持,加强政策层层落实的指导和监管,加大过程管控,规范“二元制”实施,并在此指导下构建“省-市-校”三级监管和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
2.提高企业协同育人认识,细化校企双方责任清单
改变“企业冷,学校热”或合作过程中合作企业表现出的不积极、不主动,首要任务是提高企业对“二元制”认识度,引领企业战略发展理念,提升企业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动力和内动力。除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为行业企业量身打造“订单式”急需人才外,还应考虑如何将国家、省、市关于支持产教融合政策,产教融合成果和典型案例宣传推广到企业方。其次,合作过程中理清双方的责任。虽然校企双方共同成立试点工作机构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运行工作管理和教学指导,但校企异地办学的不便,“共同”平行管理以及合作合同缺乏监督力,使得双方在具体事务前变得责任模糊。须进一步充分发挥两个机构的作用,加强组织协调,进一步细化双方的工作任务和责任清单,在学生学习管理、安全管理,教师教学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具体责任主体,相互督促落实质量,建立起运行有效的办学管理机制,保障学员和教师利益,激发企业和学校主动作为。
3.强化课程教学改革与管理,完善联合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改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校企共同编排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产业技术进步,与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密切对应,并以此为主线驱动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设计,构建学员面向市场技术应用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群。探索学员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例如,以项目任务驱动,以真实场景实践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一样要加强实践性教学,专业课程实习实训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达90%以上;二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将试点日常教学管理纳入工作机构工作的重要内容,定期召开试点专业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组织管理;三是对管理人员进行专职专业培训。企业要配备专职专业教学管理人员,并常规性培训,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四是要联合完善和实施考核评价机制。共同制定课程学习和实训实习(工作)评价标准,共同参与全过程考核评价,并突出“过程考核、综合评价、以人为本”,将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践环节和期末考试成绩有机结合,综合评定成绩。积极引导学徒参加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试,毕业时应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4.加强师资团队和教学场所建设,提高教学保障能力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校企师资共建互融。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学校专业教师一般担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部分的教学,其余课程由企业人员担任。企业要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员担任学生(学徒)的导师,负责学生(学徒)在企业的岗位技能操作训练,导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任务要在60%以上。原则上1名导师指导学生(学徒)不超过10名。各试点专业确定专业带头人应该配备2人,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各1名。校企之间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利用组织结构创建双方教师交流融合、共建共享的平台。学校要充分选拔或借机培养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企业师傅要定期到学校听课和参加教学培训,认知教育教学规律,提高传授能力。教学团队要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共享教学经验,优化教学方案;二是加强实践教学场所建设,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与技能培养深度融合。统筹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企业生产线、生产设备以及学校实训设施设备等,加强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实践中心及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校企共建、共享、互惠。提高实习实训装备水平,广泛开展在企业完成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注重在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中开展教学,力求与职业标准、岗位要求对接,与实际典型任务对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5.加强联合育人信息共享,完善培养质量内外监控体系
搭建人才培养质量内外监控体系,创造隐形的压力,促进各个培养环节向良性健康发展。内部监控体系的搭建可参照“两个主体、两条主线、两个结合”的构思建立完善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做到招生、建档、学籍管理、教学、考试、实习实践等办学全过程的规范可控。所谓的“两个主体”是学校监控与企业监控并行,学校要对培养过程全监控,包括教师责任主体意识、学员学习动态及成效、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及效果、教学日常管理等。企业重点在于是否严格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实训和评价,做到培养标准的职业化。所谓的“两条主线”指的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起监控。所谓的“两个结合”指的是两个主体并不是独立监控,而是结合监管和评价,如学校也要监控实践教学过程和标准,企业也要关注理论教学的方式及效应。学校对教学管理和理论学习的评价与企业对学生的实训和毕业生质量综合评价紧密结合;外部监控体系的搭建实行多元评估法,包括毕业生对所在学校的整体培养效果评价、“二元制”工作指导委员会等联盟集团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评价、政府主管部门根据社会反映和创建成果对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综合评估和奖惩。
“二元制”校企协同育人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搭建校企育人信息共享平台,搭建一个校企共建设,产、学、研为一体的多方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既可以让校企双方互联互通、信息交换,跟踪评价教育质量,又可以校企内外展示和公示合作育人的质量和成效,接受多元督促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