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精神理路、时代要求及实践路径
2021-01-07左官春
左官春
(东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1189)
中华民族自主形成的朴素爱国情感,经过历史演进,逐渐形成与国家和民族生存息息相关的、以道德责任、情感诉求、理性认知、行为准则为主的爱国主义思想。历史演进的较长岁月里,爱国主义承载了我国社会进步与文化成长的主要责任,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持续积极前行、勇敢创新的思想支持与精神动力[1]。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在引导我国青年成长成才、指引青年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年是未来的建设者与传承者,更是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
一、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生成理路
爱国主义精神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源于共同价值观的认可、实践活动的历练及内在情感的释放。走进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了新情况,在此背景下,爱国主义精神更要突出汇聚人心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最稳定、最本质的因素。
(一)凝练共同价值观
习总书记表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2]在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准则,最能调动人民参与到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动中,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它的形成,源于人们长时间在生产生活中建立的共同价值观,是个人与社会建立关联后凝聚起来的价值认同。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民众的生活有了多方面质的改变,特别是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使人们真正体味到党和国家给予的关心与关爱,为此促使人们持续地强化对国家的认知与共识,努力把爱国作为自身社会生活的首要价值原则。
爱国是最本质、最深层、最亘古的共同价值观,它深刻地凝聚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内心深处,从外部表现为国民的精神风貌与素养,在建设文明城市与美丽乡村时,已经变成人们努力打拼、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熟人社会结构中乡村民众的邻里和睦、同舟共济的传统仍然延续,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们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氛围中竞争合作。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不仅作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延续传承下来,也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中融入了更有兼容性的共同价值,诸如遵纪守法、明礼诚信、互帮互助等价值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衍生了多元共存的共同价值,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绽放出与时代进步相契合、与人民需求相呼应的精神元素。
(二)牢记新时代的初心和使命
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党坚守初心、牢记使命,走上了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意愿的全新道路。初心与使命的锤炼浸礼,使得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传统于新时代得到传承与发扬。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党员干部能否坚守初心与使命,抵御外来的多种引诱,成为考验其爱国主义精神纯粹性的关键。有的党员干部在权力面前滋生了腐败,爱国主义成为其个人攫取国家利益的遮羞布。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推动实施了全方位的反腐败斗争。该斗争的实施恰好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呼应起来,从现实的政治关系重构视角出发对初心与使命教育不断强化。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反腐败斗争中,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我党的自我革命进程中,人民群众既感受到初心与使命坚守的重大意义,更和党员干部共同维护这份坚守,进而强化了爱国主义的核心要义。
新时代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感,使爱国主义精神维系了自己的根本,开拓了更能凝聚人民幸福感、安全感及获得感的全新道路。初心与使命的锤炼浸礼,使得爱国主义精神进入每位党员的血液中,融入每个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凸显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固本培元、凝聚人心、铸魂育人的强大精神力量,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成为激励亿万人民爱国之情的催化剂,并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标准。
(三)升华民族自豪感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以民族自豪感的方式呈现,这种民族自豪感源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党和国家取得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认同。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使得新时代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不断强化。新时代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使我们增强对传统历史与文化的认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更为我们全方位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新时代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一系列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作为均在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底气、勇气与胆气,使我们真切地感知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这种从祖国强大而萌发产生的民族自豪感与霸权主义不是一回事,而是与全球其他各国人民期盼美好生活的愿望紧密相关。我国发展得愈强大,愈应坚持求同存异、共享共建理念,努力担当起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并积极在国际事务中起到正面影响力。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
(一)拓宽“爱”之新理念
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与演变,中华民族积累了充沛的爱国传统,表现为一种极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从个体道德修养视角来看,我国古代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十分重视,这和传统社会提倡“家国同构”,在思想观念上推行的“家国一体”是一致的。《礼记·大学》提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从精神要义来讲,这既体现了道德规范,更表现为政治规范,把个人修养、家族命运和国家进步结合起来,把个人命运、家族发展及国家命运紧密关联。为此,士大夫阶层认为“平天下”(等同现代意义的国家概念)是个人政治追求的至高道德准则。爱国主义成为助推历史向前的进步力量。近代中国惨遭生死存亡的危机考验,为此,完成中华民族再次崛起,成为一代代华夏子孙的共同使命,成为每位国人肩负的历史重担,更成为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行的旗帜。当前这个新的时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努力实现全方位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是全体华夏儿女团结一致、共建美好新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时代,是全体国人团结一致、努力完成中华民族再次崛起中国梦的时代,更是我国逐步迈进世界舞台核心、积极为人类进步而做出贡献的时代。[3]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突出时代主题的内涵,更要具备国际视野。
(二)丰富爱“国”之新内容
我国古代十分看重“民为邦本”。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天子对天下治理有其合理性(也是国家的合法性),根本准则就是对国家进行治理,需要“天意”的安排,这里的“天意”事实上表现为“民意”,也就是人民想要的东西,上天要安排并顺从。这从某种程度上破除了守旧的忠君爱国思想,体现了时代进步。事实上,这一观点尽管带有时代的狭隘,却真正触及了国家和人民关系的根本,重视人民在国家中起到的作用和存在价值,给当今理解爱国主义内涵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另外,古老中国于历史发展过程还产生了“大一统”思想,历史上表现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在此过程中尽管经过数次纷争与矛盾、分裂与斗争,但这些却促使中华民族得到进一步融合,既产生了“大一统”的精神思想,更从某种程度上使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得到深化,成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缘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作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内核的“家国认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民族、自由、富强、统一的国家使命。新中国诞生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落实与贯彻,使爱国主义内涵不断充实,爱国主义思想和理念演变成打造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积极主张把“家国情怀”进行开拓性创新与发展,赋予其新时代内涵,积极助力加强实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路,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祖国统一与民族进步、国家安全及国防等均鲜明地体现出时代价值的“国”元素。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位就是开展爱国主义为主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为主的时代精神的普及教育,将政治大局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日常的爱国思想、行动密切关联、融会贯通。
(三)创新“教”之新方式
伴随时代前行与科技变革,尤其是教育方式、路径的持续充实与开拓,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应更加追求创新。从教育途径拓展来看,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学校、家庭两大教育密切关联,更深入创新开拓到社会、社区、公司员工等多元教育中,和城市社区、企业、军队、农村及社会机构等紧密关联起来。从教育载体创新入手,一方面,全方位推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烈士纪念设施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运营模式创新改革;另一方面,与军事训练、文教科技卫生“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活动、公益活动及创新创业等密切互动,进一步充实并优化教育资源,创作出更能表现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和书法等多种作品。积极助力爱国主义教育和新媒体新技术的嫁接融合,线上和线下结合,让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充满活力。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更集中为青少年群体,他们生在改革开放、城市化、现代化快速进步的当下,受多元文化与意识形态影响,使他们具备了更为鲜明的个体意识,成为“土著”网民的时代新人。时代不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自然也有区别。戊戌变法时,为培育出突出国家精神的新国民,梁启超关注“新民”的培养。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主张“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倡导要立志做“四有”新人。而当今的新时代,习近平历次公开场合提及时代新人,认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背景下真正有信念、梦想、本领和道德的人,以及努力拼搏、积极创新、甘愿奉献的人。唯有对时代特质有充分完全的认知,并辅助有效的教育手段,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有条不紊,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使命的完成。
三、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开放教育的思路
第一,扎根本民族文化传统。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应在经济全球化、东西文化不断融合过程中,坚持以本民族发展为切入点,强化国家认同,坚持文化自信。我国厚重久远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成为青年爱国主义思想培育的重要构成与主要内容。强化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对本民族精神文化资源深入发掘,增强青年认识与了解国家、民族的历史变革脉络与传统文化内涵,进而构建起成熟、科学且系统的民族观、文化观与历史观,秉持科学客观的态度来看待经济全球化背景中我国和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合作、冲突与矛盾。
第二,培养兼容并包的心态。身处新时代发展的交集处,强化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往来,促使与多种文化的交流学习,于彼此尊重、和谐竞争的环境下筹划共赢,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进步与和谐合作,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代表了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目标,更是当下世界进步与和平的必然选择。由此着眼,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更要重视民族情怀的培养,以此为前提,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扩大对外开放互动结合,将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关系、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一一阐释清楚,培育青年的开放与包容意识,督促青年用高度的民族精神融入全球化发展格局,把爱国主义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坚守爱国主义教育的正面价值引导
青年正值人生最有活力与生机的发展时期,恰处于当代社会转型、信息资讯膨胀、思想观念多样化的社会,青年的思想演变和价值选择可能会产生更多变化与可能性。为此,新时代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要着眼于正面疏导,使他们能够产生积极而正面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当代青年面对某些具体问题与事件,可能产生不同的思想意识,这源于青年本身的认知能力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这一背景下,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要重视把分散、杂乱的思想认同融合为统一、正面、和谐的价值认识,以此来指导、教育并启迪青年。
1.以科学的爱国主义观念指导青年
爱国主义融合了有关国家与民族的情感内容、政治诉求、道德责任与行为准则等多种思想,从内容看不仅系统且丰富,不仅是思想体系,更是实践准则;不仅有一般规定,更有具体指导。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同样要求具体细化,即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密切关联,从本质看两者有统一性。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主题同样是鲜明的,这就是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艰巨使命体现了我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目标。为此,不管是爱国主义的内涵,亦或是其主题,均意味着探讨爱国主义要基于我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语境。为此,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应强化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使青年自觉认同和支持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成价值共识
国家的思想统一和价值共识成为爱国主义能够存在并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保障。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结构加剧分化,西方文化不断对我国侵蚀,使民众思想更为多样,这些社会要素已然对青年思想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国家的认识与理解上,表达方式会更为前卫而激进[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高度凝聚起来,使当代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凝结在一起,因此,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潜在的思想能量和凝聚人心的力量发掘出来,助力青年从价值观上获得共识。
(三)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爱国主义凸显为历史的、动态的外在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爱国主义的主题与内容也有差异。新时代,爱国主义承袭了传统思想内容,又由改革开放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由此,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务必秉持发展理念,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
1.开拓教育内容
新时代我国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历史性崛起的中国梦的实现。对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应着眼于改革开放新时代背景,紧跟时代进步,推陈出新。要密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关联起来,把彰显时代内涵与现实进步诉求的教育内容向广大青年普及,带领青年对所在的历史阶段与世界方位重新认识,促使青年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个人进步与国家命运密切关联起来,在实践中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2.开拓教育渠道
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应突破学校教育、新闻宣传等传统渠道和方式,注重由网络新媒体带来的新空间、新路径。新时代的青年爱国主义,网络空间的存在意义尤为特殊,已成为新的场域,在互动性、开放性、主观性、及时性方面表现突出,既使爱国主义的表达更为多元化,更使主流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力被动减弱[6]。由此,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更要不断采纳青年易接受的网络传播形式或载体,由此助力爱国主义价值观的进一步深入落实,强化和青年网民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爱国观。由国家荣誉、利益、安全的网络事件入手,及时关注,突出立场,形成科学的舆论导向,增强青年的理性爱国观。此外,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要在其工作体系的其他构成内容方面不断注入新元素,诸如持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队伍的素养与能力,持续优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持续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的管理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