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与我们同时代

2021-01-06陈慧玲陈荣武

客联 2021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陈慧玲 陈荣武

摘 要:回望百年党史征程,马克思的思想以其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运行轨迹。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为什么还能是我们的同时代人,究其原因,马克思能与我们同时代有其深刻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马克思与我们同时代一个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他毕生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获得了生机勃勃的发展。在奋进新征程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与马克思同时代这一重要问题,对于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同时代

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在历经考验后,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在世界,马克思的理论因其科学性、深刻性而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在中国,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播与发展,促进了中国各个领域取得重大进步,他至今仍是我们的同时代人。马克思与我们同时代有其深刻的原因和表现,必须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与马克思同时代,以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马克思与我们同时代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

出生在19世纪的德国人马克思为什么能是我们的同时代人?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有其深刻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也是马克思自身品格的需求。

(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个政党要想长期执政,需要理论指导,一项伟大的事业要立足于时代前沿,就必须有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洞察时代大势,深刻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1]这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充分表明它是以行动指南的形式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人间正道。

1、马克思主义是“行”的理论。回望党走过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何以成功、社会主义事业何以辉煌,都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带领人民完成了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三次历史性转变,不斷创造着令世界惊叹的发展成就,而带领中国创造奇迹伟业的关键制胜密码就是马克思主义,这充分证明了它是“行”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理论支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不断朝着未来,探索前进方向,以获得发展的事业。在新征程中,我们既有更好的条件和机遇,也同时面对更加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马克思主义以其自身具备理论价值和实践导向,坚定了我们持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我们必须在围绕和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坚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就。

(二)马克思自身品格的需求

马克思取得超越他同代人的思想成果,并凭借其思想成果不断为后人的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虽然他已经逝世200多年,但如今人们还在纪念他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这和他拥有独特的品格是分不开的。其中,他为谋求全人类解放的品格和与时俱进的品格最具代表性,这两种理论品格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为什么能与我们同时代的背后深层逻辑。

1、为谋求全人类解放的品格。马克思的一生都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以追求人类解放为终极目标。他的一生一贫如洗,经常在颠沛流离和困顿的泥沼中跋涉,但马克思始终没有为自己的人生谋划一个职业,却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了一个前进的航标:为千百万人的解放和幸福不懈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 [2]这完美阐释了他这最科学、最进步、最高尚的品格。现如今,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贫富差距、阶层对立等问题矛盾突出,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资本家剥削等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痼疾还广泛存在,这对人类进步和解放事业造成巨大的阻碍,要最终实现全人类解放这个终极目标,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去寻找能够指导我们实践的指南。

2、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并不是终极真理,是不断审视和批评自己,并超越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在未来的道路上,党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形势,想要在为来的漫漫征途中顽强拼搏、披荆斩棘,就还要继续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实践表明,正式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认清形势、把握大势、与时俱进,才充分展现出青春活力,为我们提供解决困难的办法。

二、马克思与我们同时代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是被证明的“对、好、行、活”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成功领导人民创造了大量的奇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始终与我们同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过程中所产生的活生生的成功实践是近代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件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大事件。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科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必须具备一种理论思维以占据科学的最高峰,而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必须具备的理论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4]自鸦片战争后,各界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取得的方案都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后,俄国革命的成功实践让饱受西方列强压迫的中国人民看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拯救民族危亡的康庄大道,致使对资本主义彻底失望的中国人民燃起了对社会主义的期盼,明确了革命前行的方向。中国的先进份子接触马克思主义后,马上将它付诸实践,成为指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成功的锐利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是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科学理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党就始终秉持着共产党人的优秀传统,把握历史主动,不仅善于打破那些束缚我国发展的保守观念,而且更善于提出创造性的新认识、新策略。在新策略的指引下,促使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都羡慕丰功伟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创造着翻天覆地的奇迹,不仅让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也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得到提高,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正在给其他国家启迪和裨益。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20世纪末,马克思主义曾备受苛责,有人宣称“历史已经终结”。但值得庆幸的是,历史从来不会按照西方的先验逻辑演化。苏联解体后,中国坚定地扛起了风雨飘摇的马克思主义旗帜。不仅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谱写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来最精彩的华章,切实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

1、翻译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著作编译研究事业是与我们党的诞生、成长、壮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1920年陈望道所译的《共产党宣言》汉译本问世以后,就不断系统地有计划地翻译马克思主义全部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许多著作的汉译本源源不断地出版发行,不仅为我们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宝贵的精神滋养,也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奠定了文献基础。

2、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的笃定信仰者。党和国家事业赋予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大力培养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近年来,党和国家愈发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特别突出对大学思政课教育、硕博研究生教育的工作。另外,随着“青马工程”的深入推进,一大批覆盖高校、国企、社会组织等领域的优秀青年得到锤炼。这些举措不仅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的笃信者,也为党输送了一批忠实、尽责、可靠的青年政治骨干。

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自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我们党不仅用简单质朴的话语将马克思主义讲清楚、说明白,而且以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使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接纳和运用。并结合让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阶级基础、思想基础、文化土壤,促使它与在中国的实践结合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三、如何更好地与马克思同时代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传播力、影响力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不仅唤起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精神、动力,而且靠历史演化以及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事实征服了我们。如今,我们依然沐浴在马克思的思想光芒下,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促使它在21世纪的中国展现强大的生命力。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对创造、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重大贡献,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们以一种史无前例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也必须采取他们的态度,坚持守正创新,以续写出社会主义事业彪炳史册的壮丽篇章。

1、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对待教条主义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反对教条主义的先进典范都曾公开表明态度。例如,早在1843年,马克思在致卢格的一封信中,就公开声明反对树立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恩格斯则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事实证明,不管是作为促进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指导,还是作为让我们付出实际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都不是教条。党百年历史也昭示,脱离具体实际和文化根基,以一种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那它只能是书斋中的理论,而不可能引领中国走上沧桑正道去创造中国奇迹。

2、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恩格斯早在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时,就没有对其做过多细节的描述,他们认为这是由未来社会具体的历史背景、实践环境等因素决定;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整理了包括《资本论》在内的一些手稿,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常会对一些地方进行注释说明,但他都会在这些加注释的地方标注自己的名字便于读者区别。这都充分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实事求是态度,是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实事求是典范。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精髓,始终将它作为我党的重要思想方法。

3、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教条,作为一定时代的产物,必将在与时俱进中得到丰富和发展。我们必须用不断探索出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 [5]当代,我们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指明的那个时代,我们必须立足于当代背景,把握好时代的新特征和新情况,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文化积淀、具体实践,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

(二)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历史背景,但它们都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丝毫不影响二者融合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6]这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提供遵循。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这个19世纪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诞生的产物,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必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内在的必然性。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契合之处。例如,马克思的人民立场与孟子仁政学说中的民贵君轻思想、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古代经典中的毕力躬行、马克思的自然观与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等。其次,二者有结合先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赓续传承和凝聚升华的过程中产生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一脉相承,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结果,一起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新路径。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造,要想在新的征程上进一步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指导,就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新路径。第一,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深读原著,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这座“思想富矿”,感悟真理力量。第二,要激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以充分发挥其文化沃土的作用。第三,保持民族特色,守正创新。这就要求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础上,厘清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批判借鉴其他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促进二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综上所述,只要没有解决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腐朽制度,马克思的“幽灵”会一直在,马克思会永远伴随我们。想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新的历史成就并引领时代发展,我们必须把握好天下大势、洞察发展规律,更好地让马克思与我们同时代。

参考文献:

[1][3][4][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5]習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5-19(01).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