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宽严相济谓得法

2021-01-06万玮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相济严师蜀国

万玮

成都武侯祠里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清朝学者赵藩所题,世人称为“攻心联”。该联名义上是总结诸葛亮治蜀的经验教训,实际上是劝谏四川总督岑春煊。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岑春煊冷酷无情,派重兵镇压。赵藩苦劝无效,于是创作此联。

“攻心联”上联讲的是攻心,下联讲的是审势。攻心易理解,孙子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最好的结果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为真正用兵的话,“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三国演义》以蜀国为正统,因此把诸葛亮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正面。学术界大多认为赵藩这副攻心联是称颂诸葛亮的,他七擒孟获可谓“攻心”,“挥泪斩马谡”并自贬三级可谓治军严谨,而同时他对蜀国另一位谋臣法正却十分宽容。

但也有学者认为赵藩对诸葛亮持批评态度。一来对联中出现的词语是“宽严皆误”,也就是说宽也不对,严也不对,二来下联讲的主要是审势,不审势就会宽严皆误。

杜甫在七律《蜀相》中对诸葛亮给予极高评价:“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型。但我觉得,诸葛亮在局部“宽严得当”,但对于“势”的把握还是出了点问题。

以蜀国当时的国力,与曹魏无法相比,司马懿只用一招“避战”,蜀国就完全耗不起,六出祁山注定徒劳无功。“势”并不在蜀国这一方,诸葛亮却要举全国之力北上伐魏,明知其不可而为之,悲剧不可避免。当然,对于这段公案,也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有人说,诸葛亮年轻时作《隆中对》,应该是审势的高手,刘备托孤之后,他别无选择,只能知其不可而为之。

回到班级管理上,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首先,中國传统文化比较崇尚严师。“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有一种炫耀,叫作“我的学校管得很严”“我的老师很严格”。

其次,宽与严是相对的概念。你觉得自己很严,碰到另外一个更严的老师,你就算很宽松了。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老师去接新班,学生会拿你跟前任相比,如果反差过大,可能会有反弹情绪产生。如果对宽严尺度把握不好,先严后宽的效果要比先宽后严好得多。

再次,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会灵活机动地管理班级,能做到宽严相济、恩威并施。同时,也会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不会一味严厉,也不会一味宽容。

最后,审时度势最重要。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因此要常常思考外部环境需要我们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如果学校的整体文化是营造家一样的氛围,你还是铁腕治班,可能会进退失据、宽严皆误。

看清时势,最终还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宽也好,严也好,是方法论层面的问题。教育指向孩子未来的发展,要学会用20年、30年的眼光来回望当下。教育者要专注于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水无常形,教无定法。只有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我们的管理才能做到张弛有度、宽严皆宜。

(本栏责编 晓 月)

猜你喜欢

相济严师蜀国
乐不思蜀
贪小失大
本期话题:你还敢当严师吗?
宽严相济与刑法修正
小数字大生活
赵国荣先胜胡荣华
字是书的花
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科学理解和实践把握
我看严师等